今天韜哥要和各位分享的是張藝謀執導的歷史愛情片《歸來》。
電影改編自著名作家嚴歌苓的作品《陸犯焉識》,張藝謀導演作為中國電影行業的領軍人物,用自己獨頭的視角向我們演繹了一場演繹了特殊時期的悽婉愛情故事。
可能摻加了一些時代情感,該電影豆瓣評分只達7.8,可在電影界仍是掀起了不小的轟動,曾榮獲最佳兩岸華語電影,金馬獎最佳創作獎等各種獎項,正是因為導演懷有『天降大任於斯人』的責任感,使得這種文化自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許多人。
因名而推,本著看完美收場愛情結局的心態,卻在人道主義情懷中感受到未完成的歸來與未曾消失的失望,讓我們不得不覺得導演很好的處理了電影外化的美感,在淡化歷史背景的鏡頭下,體驗不一樣的情感撕裂。
電影在漆黑的氛圍中逐漸拉開了鏡頭,在呼嘯而過的火車洞下隱約看見一個慌張的身影,這便是勞改犯陸焉識。
為了與妻兒相見,他不惜逃出監管所,偷偷來到自己家門口。可面對現實的迫脅,婉喻最終沒有開啟那扇家門,收到焉識的書信,約在火車站相見,婉喻很是激動,女兒丹丹卻極力阻止,她為了保住自己校芭蕾主演的位置,不惜將消息告訴給了組織。
第一次歸來的焉識在相識不相見中分離,而歷史的車輪也並不會因個人的生活和情感而放慢它前進的步伐。
兩個人本以為會在約定好的火車站相見,卻被眾人強行分離,婉瑜也在無意間受到重傷,火車呼嘯而過,那段特殊時期的歷史也轉瞬即逝。
第二次的歸來在相見不相識中迎來,兩個人可能永遠無法在現實中真正的相見,不是人世間常有的死別,而是一種活著的訣別。
焉識再次回家,可此時婉瑜卻稱他為方師傅,甚至還將他趕出家門,與丹丹交流才得知,婉瑜失憶了,對焉識的記憶只停在了過去,丹丹也放棄了舞蹈,因為當年的舉報,婉瑜也將她自己趕出了家門,無奈焉識只能居住在狹小的雜貨店內,整日守望著妻子。
此時婉瑜卻收到所謂「焉識的信」,信中告知她,自己五號便要歸家,讓婉瑜去接他,可面對真正的焉識,婉瑜卻視若不見。
原來焉識從醫生那兒得知,可以通過兩人熟悉的場景刺激病人的記憶,可以幫助病人康復。於是焉識便尋來自己之前的照片,悄悄交給婉瑜,婉瑜細心地將照片放在相框內。
此後的每月五號婉瑜都要舉著寫有陸焉識名字的紙牌去車站等待,而焉識則用自己默默的陪伴守護著婉瑜,和她一同前往車站。
作為時代的犧牲品,他並沒有選擇抱怨或是放棄,而是用一種溫暖的方式選擇去面對這樣的決別,默默承受人倫關係的重建和情感破碎之後的修復。
為了能讓婉瑜記起他,焉識總會出現在婉瑜身邊,每日給婉瑜念自己在外手寫的信,為了能緩和婉瑜和丹丹的關係,焉識還在信中勸她與丹丹和好,丹丹也搬回家住。
焉識意外得知方師傅之前對婉瑜造成過傷害,去尋那位方師傅,可卻無果,婉瑜整日等待焉識前來給自己念信,除夕夜晚,焉識偶染風寒,婉瑜親自拿著餃子前來探望。
就這樣過了好多年,婉瑜始終每月五號認真打扮自己,去車站接焉識。
暮年的焉識也緊跟隨去,年邁的婉瑜坐在輪椅之上,身邊的陸焉識舉著那個紙牌,紙牌上寫著陸焉識。
這個名字卻又暗含著多少長情的陪伴和守護,多麼希望陸焉識能走出這片天,歸來仍是少年。
韜哥看完這部電影後清楚的從這對分隔多年的夫妻中感受到不一樣的情感融合,但真正透過愛情的這一層面,我們更能清晰的感受到那段歷史的沉重和人性的光輝,即使有了歲月齒輪的隔閡,可卻仍去選擇溫暖的對待,這也正是影片想要表達的。
真正意義上的『歸來』或許只是歲月的漫長等待,也或許是在相互守望中的變老,更深一步,它也是教我們如何學會逆流而上,在這個歲月靜好的世界上,那些受傷的人可以完整的在繼續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