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聽到關於退學這件事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可能?此前,我一直堅定地認為,退學這件事只是存在於學生手冊上某一頁用來警醒新生,與我們實在是無關緊要的寥寥的幾行漢字而已。
然而仔細想想,其實不然。比如平時沒有好好學習,經常逃課,期末考試卷面分低,平時分也救不了你時,就掛科了。所謂量變決定質變,掛科達到一定數量時,退學就成了不得不面對的嚴峻問題。
其實,人生總會有得有失,所謂捨得也是這個道理,哪有可以一直揮霍的青春,哪有可以一直躲過的僥倖。我從不相信偶然,我相信所有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只是或早或遲,或嚴重或輕微。
曾經,有人和我說過,「放下」這一人生哲理。從來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這一生除了生死,哪還有什麼大事。
有時候,只有學會放下
我們才有機會去收穫別樣的青春,和不一樣的明天
人生有很多東西需要放下,比如考試月你要學會放下手機,比如現在你要面臨的重修,你要學會放下那些「傲嬌和抱怨」,對的,沒錯,你就是要重修了,現實就是這樣,冷酷無情,又發人覺醒。你也只有放下那個曾經糟糕的一塌糊塗的自己,去改變,去突破,你才能有所收穫和成長。
就拿最近的來說,學校馬上就要開始選重修課的相關事宜了,而這樣悲劇的根源是掛科。選重修課本是很難堪很窘迫的,但是,要重修的同學們都以身踐行著四個字:寵辱不驚!
或許是因為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著大學很輕鬆,大學不用考試和大學考試不重要的思想,於是大家在課堂上鬆懈,在複習時懶散,甚至在補考時也不認真對待。
大家總覺著就算掛科也不會有多大損失,就算重修又有何妨。然後,很可能你就真的要重修了。大學生活不像高考,利益的得失那麼明顯,不拼命就會被高考大軍所淘汰,不努力還有人在背後敲打你。
所有人都將掛科這件事看成小事,而退學對我們來說,就更是遙遙無期。它似乎離我們很遠,遠到所有人都選擇將它遺忘。可就在補考將要來臨的時候,它開始慢慢靠近,蟄伏著、等待著,稍不留神,就會被它捕食。
是的,重修就要開始了,但我目所能及的,多數皆為漫不經心的人,他們依舊如過去重複的每一日一樣,該玩玩、該樂樂,圖書館裡依舊沒有他們,仿佛重修並不存在,仿佛重修一點兒都不嚴重,真真正正在好好學習、在為重修而努力的人真的是很少很少。
如果被問到補考沒過怎麼辦?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重修唄。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別人為什麼要問你?
為什麼他們問的是補考沒過你怎麼辦,而不是說補考過了你打算如何犒勞自己?
是否在他們的眼中,早就已經認定了,你的補考仍舊不會通過?
而為什麼會在他們的眼中你是個補考也不會通過的人?
支持著我們心安理得的是掛科了還有補考,再掛了還有重修,可重修之後呢?
總不能一直考一直考吧,我們來到大學,難道只是為了無休止地去考同一門一直考不過去的科目?
如果只是那樣,還不如回到高中,幹嘛要來大學?
如果一次一次地不通過,那考到後來,估計自己都會懷疑自己,那樣只會一直考不過去吧。
當然,一直掛科只是會被勸退的一個小小的可能,不是說態度很重要嗎,歸根結底,只要好好學習了,又怎麼可能會重修。
小時候,長輩們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對我們說:天道酬勤!
而我們卻是一直對這四個字「嗤之以鼻」,明明在心裡贊同得要死,卻還是死鴨子嘴硬一般地對之報以各種不屑、各種吐槽。但是,又在每每下定決心開始好好學習之後,毫不猶豫地將之推翻,一遍又一遍,也是不厭其煩。
我們往往會對周圍那些埋頭學習的人各種帶有酸味的調侃,或許你也說過這樣的話——那麼努力還不是沒去211,985;大學這麼努力有必要嘛?我要是像他這麼努力,國家獎學金都不在話下……這些傷人的話,除了表明你是在赤裸裸的羨慕別人外,更活生生的暴露了你對命運所妥協的悲哀。
你懶惰,卻心安理得地浪費青春時光去快活。
你不甘心,卻依舊喊著詩和遠方隨處享樂。
你明明有滿腹抱負,卻害怕踏出第一步。
你調侃那些勇於奮鬥的人們,也在低低地呻吟自己悲哀的懦弱。
很多時候,我們都缺少了逼自己的狠心,一種毅然決絕不到終點不回頭的恆心。老師說,「努力到感動自己,拼搏到無能為力」。我倒更是覺得,努力著努力著也不會感到疲倦,會為自己這麼長時間的堅持和自我約束感到驕傲,為自己不虛度光陰,不碌碌無為而感到滿足。我相信,人有多絕望,也會有相應的爆發力和無可替代性。
從來不會有無能為力拼搏的那一天,有的只能是最開始的忐忑和猶豫,隨後的懷疑和否定,撐過去海闊天空,你的人生境界從此高了一個層次,撐不過去,表面上你似乎也只能感到絕望,然而你可知道,有一種效應叫「保齡球效應」,意思就是說在堅持一分鐘就會發生質的改變。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咬著牙告訴自己再堅持一分鐘,再多學習一分鐘。或許,明天的你和今天的就真的不一樣。
不是不聰明,也不是真的對學習毫無興趣,不然,我們不會撐過高中,不會撐到大學。
我們只是缺少了一顆要好好學習的決心而已,那不如就趁此改變。
然後,希望你會是這樣的一個人,重修與你無緣,退學更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