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是古老的漢族樂器,也是漢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在新石器時期,就誕生了最古老的樂器——骨笛,之後逐步發展,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的笛子。在漢以前,笛子大多指的是豎吹笛,到秦漢以後,笛子才成了豎吹的蕭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且持續了很長時間。笛子,在古代被寄予了治國安邦的神聖願望,如《樂書》中記載笛子可以「滌蕩邪氣出揚正聲」,也因為如此,在古代宮廷雅樂中,笛子都有明顯突出的位置。在詩詞歌賦中,笛子也是重要的題材之一。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這是李白聽到胡人吹笛後寫的詩句;劉長卿《聽笛聲》:「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復吹笛」,表達了他的離別愁緒;杜甫也有《吹笛》:「吹笛秋山風月清,誰家巧作斷腸句」。在古詩詞中,詩人因為聽到笛聲而生別情的事常有發生,今天我們要欣賞的這首《奉答李和甫代簡二絕句》就有這種意境。
山色江聲相與清,捲簾待得月華生。可憐一曲並船笛,說盡故人離別情。
天近黃昏,山色清幽,江聲寂靜,我捲起帘子,等待月亮從東方漸漸升起。這個時候江邊並排停泊的兩隻船上傳來了悠揚的笛聲,好像在向老朋友訴說離別的情懷。
元豐六年(1083),黃庭堅在太和縣任上,他的朋友李和甫給他寫了一封信,於是黃庭堅寫了兩首絕句作為回信,這首詩就是其中一首。
詩的第一二句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秋江晚景圖,清幽的山聲、寂靜的江聲,還有捲簾等待明月升起,這樣的情景最容易使人產生懷念之情了。在這個時候,原本停靠在岸邊兩隻船,卻突然傳來了笛聲,似乎在向老朋友訴說離別之情。這種的場景,更讓黃庭堅沉浸在對朋友的深切懷念中。
杜甫有詩「湖水林風相與清,殘尊下馬復同傾」,杜甫和友人在湖邊月下共飲,黃庭堅取「相與清」之意,來反襯自己的月下江邊思念友人的孤寂。歐陽修詞中有一句名句「闌幹倚處,待得月華生」,描繪的是一位登樓倚闌,思念情人的婦人形象,黃庭堅直接用「待得月華生」,來表現自己懷念友人的形象。
最後兩句是因笛聲而生別情,在唐詩中,就有許多詩歌是如此產生的,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落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還有李益笛《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關於笛聲意象還有不少,除了前面我們提到的宮廷雅樂和詩歌中的意象,在故人追悼亡友時,也會有悠揚的笛聲響起。這裡有一個典故,那就是「向秀聞笛」,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中的向秀和嵇康關係很好,他們意氣相投,都反對司馬家族的專權,不肯做官。後來司馬昭殺了嵇康,向秀被迫出來做官,路過山陽嵇康故居時,聽到有人在吹笛子,笛聲清越響亮,向秀聽到後,想起了嵇康,頓感悲傷,於是寫了一篇《思舊賦》,後來,「鄰笛」、「山陽笛」就多用來懷舊哀傷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