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綜合報導
2017-06-11 19:47 來源:澎湃新聞
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6月11日參加臺灣世新大學畢典,並發表演講。馬英九在演講時提到了臺灣政治大學法律系學生控告學校不該實施英語檢測一事。
據島內媒體聯合新聞網報導,馬英九在世新大學的演講中表示,自己贊成維持原制度(進行英語水平檢測),但認為具體方式可以改變。馬英九更借這個機會談及臺灣學生英語程度不如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尤其高中畢業後每況愈下的現狀。
不過,馬英九認為島內學生英語水平下滑原因在於「不夠用功」。馬英九表示,自己對於臺灣學生的英語能力相當擔憂。
馬英九坦言,當臺灣地區和香港、大陸及新加坡等亞洲地區的學生競爭時,發現臺灣學生的英語程度並不如人,英語能力已經輸給了這些地區的學生,這是他此前從沒想過的情況。
對於這個現象,馬英九表示自己有過專門的觀察。他觀察臺灣學生學習英語的歷程,發現臺灣學生英語能力最好的時期,就是剛剛考完大學時,之後便每況愈下。為何有此趨勢?他認為原因就是不夠用功。
馬英九在演講中舉例,曾有一名臺灣的德語系大學生被問到為何英語能力變差時,竟是回答「腦袋內存有限」。對於這名學生的答案,馬英九表示這讓自己感到不可思議,只能認為是這個學生不夠用功。
此外,馬英九還談到,當大陸學生被問到志願時會野心勃勃說要開IBM一樣的公司,而一些臺灣學生則回答要開超級市場。
馬英九認為,臺灣缺乏天然資源,真正仰賴的實力就是人才,因此他建議當局應多將經費投注於教育。同時,馬英九也認為現行的島內大學英語能力檢測制度應該繼續維持,但實施方式可以有所調整。
除了上述話題外,馬英九還在演講中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經驗。他認為,人生像是一場馬拉松,「不要害怕輸在起跑點」,並勉勵畢業生要做人誠懇、做事認真。
馬英九回憶自己1992年初次參加馬拉松時,一開始衝刺很快,後來看見旁邊牌子寫著「快到了,您還有42公裡」,他心想被開了個大玩笑。之後自己在途中看見一名慢跑者,心想這個人跑這麼慢,要跑到何時?後來馬英九自己跑到抽筋,被這名跑者超越。這名跑者還問馬英九「來巡視工程嗎?」這才讓他理解,人生是長途賽跑,不必一起跑就衝刺。
演講中,馬英九分享自己沿用了快五十年、父親送給他的「三有三不」原則:有原則不亂、有計劃不忙、有預算不窮。並勉勵畢業生們要做人誠懇,做事認真。
最後,馬英九還舉例說,大陸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香港大學等地的教授薪資待遇,是臺灣大學的四倍,希望當局有更多經費幫助學校辦學,增加競爭力,否則強項恐會變成弱項。最後他祝所有畢業生都能鵬程萬裡,一飛沖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