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文化遠近 ,作者無生
文化遠近
公司主營:文化項目策劃創新服務;群眾文化活動服務;書刊畫冊策劃創作、編輯設計、代理出版印務;網絡技術推廣服務、電子書設計製作等。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大蜀道:水映琉璃 古道雄關
無 聲
為穿越綿延數千裡的秦嶺、大巴山,我們的先祖展現了卓絕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他們鑿崖取孔,架木為道,在漫長的歲月裡開闢了一條又一條連通八百裡秦川與巴蜀大地的蜀道。打開浩瀚的中華史,會發現它們不僅打通了南北,更貫穿了悠久的時光。這使得我們行走在蜀道上,不僅能親手觸摸巴蜀與中原相通相融的證據,更能見到古與今的交疊與傳承。
琉璃關
時間能使滄海化為桑田,也能使朱閣作廢墟、美人生華髮,卻不能消磨人們血脈中深植的歷史與文化,正如古老的蜀道,它已在巴蜀大地上生根發芽,並結出了豐碩果實。今天的人們或許不會再像古人一樣背負沉重的行囊在古道上跋山涉水,但那其中蘊藏的智慧依舊在傳承,激動人心的故事仍在耳畔流淌。
心懷對歷史的敬畏,在四川南江的奇山秀水間穿行,不僅能與它那厚重的歷史、秀麗的風光相逢,更能發現隱藏其間的米倉古道遺蹟如同星辰一般璀璨迷人。
出了南江縣城,沿著南江河向東北行約5公裡,可在江邊看見一座朱牆黛瓦、重簷飛角的廟宇。其名琉璃寺,因身處琉璃關而得名。琉璃寺規模不大,也非遠近皆知的名剎,但是它的香火卻非常鼎盛,前來遊覽者絡繹不絕。究其原因,並非這裡的神佛靈驗,而是它位於古道雄關之上,周遭不僅山清水秀,更遺存著大量的歷史人文景觀。
千百年前,這裡尚無琉璃寺,只有古老的米倉道,只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琉璃關。至於琉璃關緣何而名,遍查典籍,也只在《南江文史資料選輯》中得知是古人因其「昔日崖頂古樹蔥蘢,藤蔓蒼翠,江心龍潭蔚蘭碧綠,映襯雄關倒影,景色如畫」而美名之。從隋朝時設關以來,「巉崖峻險」的琉璃關便是米倉道上的咽喉要道、軍事要塞。時至今日,這裡已不知有幾多行人經此南來北往,也不知有多少次化作兵將喋血的沙場了。
琉璃關有如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有著很多很多的故事等著我們去聆聽。例如,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曾語「他年我若為青帝」的黃巢率軍進攻長安,嚇得唐僖宗驚慌不安,沿著古道入蜀避難。在途徑此地的時候,唐僖宗看見南江河中捕魚的人太多,心生不忍,便命保駕大臣張禕題「禁養生潭」於崖壁,以此向世人展示皇天的好生之德。直至今日,這二通禁令依然清晰可辨,在訴說著唐末的那場風雲變幻的同時,還向我們傳遞著可持續發展、不可「竭澤而漁」的道理。
不過對於琉璃關來說,唐僖宗的造訪雖留下了些許痕跡,但那也只是它那悠久的歲月裡一個小小的插曲,固然,這個插曲中的表演者或許衣著更為華麗,演技也更為誇張了些。
若在琉璃關內仔細探尋,定能發現更多令人驚喜之處。除了引人入勝的自然風光、傳奇故事,這裡還有著諸多不同朝代的石刻。這些石刻有大有小,內容豐富,不僅有名士題字、遊人軼事、修路碑刻,還有戰爭記事、紅軍標語等。
如其中的一通「抗金題記」,短短不足二十字皆如刀劈劍砍,將金兵由此道進犯興元府之事描述得一清二楚,觀之仿若讀史,頗具歷史研究價值。再如清朝南江縣知事孫清士所題的「古琉璃關」四字,筆力遒勁,遠遠望之,猶如千軍萬馬齊現,濤濤江水奔騰,實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時光荏苒,古老的琉璃關關口早已不復存在,原來這裡艱險難行的古道也已被寬闊的現代公路所取代,但琉璃關的名字不會消失,琉璃關的歷史也將繼續流傳,每一位來者都將在這裡穿越古今,領略它的不朽傳奇。
# 參考資料
①四川省南江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南江文史資料選輯 第12輯》[M].四川省南江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2003年:184-188頁
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藝術研究院編.《蜀道石刻題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 年:102-106頁
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巴中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巴中市文物局編著.《險行米倉道》[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年:181-184頁.
④任江,王婷,曾令玲,郭國良,文少蘭,張智慧,張光成,段波,曾令玲。四川南江米倉道調查簡報[J].文物,2013(09):35-46+1.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文化遠近
文/圖:無 生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大蜀道:水映琉璃 古道雄關》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