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元宵節,單位舉辦職工猜燈謎活動。
二樓會議室,掛滿了紅紅綠綠的寫有燈謎謎面的小彩紙條,猜中謎底的職工,扯下彩紙條領取獎品。
參與猜燈謎的職工興高採烈、躍躍欲試、人頭攢動。
我站在一條故事謎語的彩紙條前苦思冥想。這條故事謎語的謎面大概意思是:倆人在下象棋,其中一名下棋者對他身旁的一人說,你幫我去我家取一樣東西。問取什麼?下棋者說,你頭戴草帽、腳穿木鞋,我愛人看到你後,就會明白我讓你取的東西。謎底是猜這位下棋者要取的是什麼東西?
正當我我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時,經理也站到了我身邊,這條故事燈謎同樣也吸引了他。
經理思索了一會兒,說出了謎底是「茶」字,我聽到謎底後,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如夢初醒,一個人頭戴草帽,腳穿木鞋,不正是「人」字上面加上「艹」字頭,「人」字下面加上「木」字嗎!。
弘治八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的金陵南京城。
「隨著夜色慢慢暗下來,各家屋簷下的大紅燈籠像是蟄伏許久的祥獸,迫不及待綻放出一縷縷火紅光華。」
成賢街上人山人海,燈火璀璨。國子監門前人聲鼎沸,廊簷下大燈小燭琳琅別致。燈罩上面還均貼有一張紙條,五顏六色,隨夜風徐徐而動。
紙條上大多是歷朝歷代名篇佳作,稍有學識之人,無不一猜即中。
人們望著一張紅色紙條上的七言詩句,抓耳撓腮、冥思苦想、茫然無措。
花燈老闆是一位三十多歲的中年人,正幸災樂禍地看著眾人。
猜燈謎十文一次,猜中者可以得到各種小巧別致的獎品。大多數猜謎者只是為了享受破解謎題、顯示才華的過程。越是難測,就越是樂在其中。
花燈老闆看到眾人望著紅紙疑竇叢生、愁眉不展,心裡竊喜,便對眾人說到:「如若有人能猜出這首詩是誰所作,在下分文不取,所有獎品隨意挑選。」
這時,一個年輕人擠出人群,笑臉盈盈,一副胸有成竹的姿態,一手扯下紅紙,字正腔圓地念了起來:「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遊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此人便是蘇州祝允明祝枝山,祝枝山揮毫在貼著紅紙的花燈前,臨空在燈罩外層寫下「唐伯虎元宵」五個方方正正的楷書。
原來這首詩是唐伯虎所作!
唐伯虎、祝枝山和文徽明三人情同手足,形影不離。
後面這個故事是我正在閱讀的長篇懸疑小說《唐伯虎書墨驚奇書畫案》中的故事情節。
其實,我們對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面的故事情節耳熟能詳。都知道唐伯虎風流倜儻,詩、書、文、畫樣樣精通、首屈一指,是當時名副其實的江南第一才子。殊不知,唐伯虎他的人生怪事連連、仕途坎坷。
這部小說就是帶領讀者復原唐伯虎一代才子真實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