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一個財經小故事,本期我們的主人公是香港首富李嘉誠
香港地鐵工程,長江實業實現彎道超車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鐵公司宣布,公開接受郵政總局原址發展權招標競投,這項工程,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為浩大的公共工程。各大地產商莫不垂涎欲滴。
參加競投的不乏香港各大財團,其中呼聲最高的便是香港置地,它的資金實力最為雄厚,是地產界最有希望摘得桂冠的財團。
但是在1977年4月5日,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長江實業擊敗了香港置地,一舉奪魁。究竟是一份怎樣的競標書,讓李嘉誠實現了彎道超車?
競標前,李嘉誠通過各種渠道獲知香港政府是以地皮的原價將這塊地產批給地鐵公司,讓其發展地產項目,以彌補地鐵興建費用的不足。但是,地鐵公司卻沒有足夠的現金來支付地皮費用,而是希望通過一部分現金外加一部分地鐵公司的股票來完成交易,香港政府果斷回絕這種提議。
在獲知地鐵公司的艱難困境後,李嘉誠提出了由長江實業提供現金,其次在商廈建成後,產生的利益由地鐵公司和長江實業共享,長江實業佔49%,地鐵公司佔51%。
如此大的一筆現金,李嘉誠的長江實業也是無法滿足的,所以李嘉誠選擇了破釜沉舟,通過發行新股,集資1.1億港元,再加上銀行的2億貸款以及上年度的盈利,總計現金4億港元。正是這4億的現金支持以及豐厚的利潤分成,讓李嘉誠在與眾多財團的博弈中,實現彎道超車,也讓李嘉誠在地產界一鳴驚人。
幫助船王收購九龍倉,為以後獲取更大的利潤而退讓
九龍倉在當時擁有並控制了九龍尖沙咀繁華商業區的物業、葵湧以及荃灣的貨櫃碼頭運輸業和天星小輪、電車等公司。是當年英資的臺柱企業。
九龍倉的重要戰略地位讓李嘉誠下定決心吃下這塊大蛋糕。當時的他先採用分散的形式購入九龍倉的股票,到1978年9月,手頭上已經持有九龍倉18%的股票,與當時的英資怡和系財團相當。
與此同時,香港另一華資集團香港船王包玉剛也在爭奪九龍倉的控制權,在權衡了滙豐銀行和怡和財團之間的利弊之後,李嘉誠決定私下幫助包船王收購九龍倉,將自己已經掌握的9000萬股轉賣給包玉剛。
李嘉誠的這一退讓,讓包船王十分滿意,同時也讓背後的滙豐銀行頗為讚賞,這一舉動為以後的合作埋下了伏筆。
華資與英資的對壘,聯合對付香港置地
在當時,華資和英資佔據著香港的銀行業。英資旗下的怡和財團和香港置地,在九龍倉項目下的失利,讓英資開始警惕華資,香港置地和怡和財團兩家巨無霸公司為提高競爭力,通過互相持股對方四成股份的方式,形成利益共同體,共同對抗華商資本。
1988年4月初,李嘉誠向公眾披露自己的長江實業持有置地股份,且股權已於怡和財團持股相當。當時的怡和財團和香港置地緊急商量對策,為防止李嘉誠收購香港置地,怡和策略宣布,由其旗下的文華東方按每股4.15的價格,發行10%的新股給怡和策略,使怡和對文華東方的持股比例增至41%,進行反收購策略。
同年5月4日,李嘉誠赴怡和大廈,提出以12元每股的價格收購香港置地。結果自然是不歡而散。
第二天華資財團便宣布以12元每股的價格收購香港置地,1988年5月6日,怡和系宣布停牌,當天怡和策略宣布以每股8.95元,購入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恒基兆業以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從而使怡和所持置地股份增至33%,鞏固了怡和對置地的控制。
不過,由於不久後爆發股災,4大財團放棄了收購計劃,並承諾7年內不再收購,同時怡和以18億港元高價購回4大財團手中置地股份。
然而,李嘉誠對置地痴心不改。1997年8月,李嘉誠通過長實、和黃,購入置地3.06%股權(併購入怡和控股3.03%股權)。隨後,置地大漲22.35%,股價漲至3.12美元。
李嘉誠強調,增持怡和、置地股權,是善意收購的行動。不久,李嘉誠再度增持置地至4.02%,增持怡和控股至4.01%。該持股比例一直保持到此次減持前。
李嘉誠1997年入股後,置地股價一度升至3.5美元高位,但金融風暴期間該股大跌,1998年2月曾跌至0.8美元。由於置地及長和一直沒有披露增持價格,因此難以評估李嘉誠是賺是賠。而根據新加坡上市公司監管規定,持股少於3%則無需公開披露買賣信息,也就是說,日後李嘉誠即便悉數拋空置地,也無需披露。
香港置地是李嘉誠從商以來,為數不多的敗績,究竟是怎樣的魔力,讓李嘉誠對香港置地這麼執著呢?我們不得而知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關注本作者,我們將第一時間為你們帶來財經趣聞,讀懂生活中的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