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科技創新的一線陣地,是科技人才的聚集地。成都有60餘所高等院校,數量位居全國第6;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的A類學科數27個,排名全國第7。
《進擊!乘風破浪科技人》本期將對話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院長張萬裡和西南石油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楊雁,看他們如何激活高校院所裡的創新源泉,打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這張牌。
張萬裡:
高校如何打好校地「轉化牌」?
國字號實驗室裡的新材料「尋寶記」
「這裡就是我們的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和我的團隊就是在這裡不斷尋找『新材料』,完成各項試驗。」見到張萬裡時,他剛結束每天例行的研討會,會議的時間不長,但是總要圍繞實驗過程中的問題和難點討論許久。介紹實驗室的同時,他已經更換好了實驗用的防護服,一頭扎進實驗室繼續之前未完成的工作。
深耕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領域二十餘年,張萬裡以電子科技大學為基地,不斷上演著新材料「尋寶記」。按他自己的話來說,沒有什麼比發現一種新材料、找到性能更優良的器件更讓人高興。
今年年初,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張萬裡從2月3日起,就開始扎進實驗室裡全負荷工作做研發,「科研一刻都耽誤不得,倒排時間表,一年到頭都在和時間賽跑。」張萬裡介紹,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裡,科研團隊在去年高溫超導量子相變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的成績上,再一次在柔性顯示領域取得突破。
在張萬裡看來,突破和創新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更好地讓科研成果實現轉化更值得深入思考。「創新科技成果如果要轉化成為實際生產力,首先要選準優勢產業方向,成都本地基礎好的產業能夠承接學校的技術成果。」張萬裡表示,可以借鑑史丹福大學與矽谷協同發展模式,將產業功能區規劃布局與大學之間聯繫得更加緊密,將公共技術研發平臺依託大學建設,共建、共管、共享、開放,能夠更好地提升創新資源的融合深度、使用效率。
楊雁:
如何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
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素質培養
暑期進入尾聲,相較於西南石油大學校園裡的一片寧靜,教師辦公樓裡卻傳來陣陣聲音。在西南石油大學研究生院6樓辦公室裡,楊雁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樓道裡,或是和同事商量接下來將要進行的工作,或是坐在電腦前不斷敲擊鍵盤整理相關資料。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是應對全球人才競爭的基礎布局,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石。」作為一名高校工作者,楊雁深知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她說,如今,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在向著信息化、智能化及自動化方向加速發展,與人工智慧、大數據有很多的交叉研究,這對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始終把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放在第一位,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素質培養放在突出的位置。」
基於此,西南石油大學成功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將獲得直接推薦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等項目候選人的資格,為學校青年人才、拔尖人才、產學研聯合培養人才、人才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全方位高層次人才培養提供新的保障和動力。
(來源: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