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時間:2020年5月14日
————2018年————
書名:結構詮釋學:Oevermann與德國社會學的轉向
作者: 黃聖哲
出版社:唐山出版社
內容簡介
Oevermann將詮釋學的德國系譜推向另一個理論高峰,「序列分析」的方法解決了阿多諾與波普在一九六○年代的實證主義論戰後所留下來的方法論難題,「生活實踐」理論所強調的「危機與常規的辯證」也形同推翻了Oevermann的老師哈伯瑪斯在《溝通行動理論》一書中所提出的理論架構。作為一種獨特的黑格爾辯證哲學與李維史陀結構主義的巧妙融合,結構詮釋學也超越了布迪厄略嫌僵化的結構主義社會學。
作者簡介
黃聖哲,1964年生,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專任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博士,師承Ulrich Oevermann的結構詮釋學學派,著作《美學經驗的社會構成》(唐山,2013)。
目錄
作者序
PART 1 方法論基礎
第一章 意義的結構:結構詮釋學作為社會學方法論的基礎
第二章 個案重建的邏輯
PART 2 社會學諸面向
第三章 社會性的雙重結構
第四章 危機與宗教性:論Oevermann的宗教社會學
第五章 危機與自我的形成:論Oevermann的社會化理論
第六章 生活風格的自我搬演
第七章 電視與公共領域
PART 3 經驗研究範例
第八章 電視新聞的自我搬演
書名:社會學家的絮言絮語
作者: 葉啟政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
內容簡介
本書收集了作者過去所寫的九篇文章,其內容涉及不同的現實生活領域,相當程度地代表了作者作為知識分子對當前複雜社會的基本看法和問世態度。九篇文章大概可以分為三個區塊:一、有關現代性與現代人的處境(第一至第三篇);二、攸關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的發展問題(第四至第七篇);三、有關愛情的社會本質問題(第八與第九篇)。儘管看起來主題相當分散,但事實上它們有著共同的軸線支撐,可以說都是以「現代化」作為基調的社會現象。
作者簡介
葉啟政,臺灣大學心理學學士、碩士,美國密蘇裡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學理論、文化社會學。主要著作有《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邁向修養社會學》、《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等。
目錄
一、雲團狀的「大眾」/液體化的共同體
二、在消費社會中做一個自在自得的人
三、精神健康——腦的問題,還是社會的問題?
四、全球化趨勢下學術研究「本土化」的戲目
五、缺乏社會現實感的指標性評鑑迷思
六、面臨嚴峻考驗的高等教育——何去何從?
七、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地化」的弔詭與超越的彼岸
八、「愛情」的正常混亂
九、從「情愛」的社會本質談起——正負情愫交融與生命轉折
書名:實證的迷思:重估社會科學經驗研究
作者: 葉啟政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本書是臺灣大學著名社會學者葉啟政先生的新著。全書致力於對當前社會科學中佔統治地位的計量與統計方法進行理論反思,意在打破社會科 學研究的「範式迷思」。
當今的中國社會學研究,在美國社會學傳統的影響下,日益表現出以經驗實徵方式進行量化研究的趨勢。本書致力於對這種「範式迷思」進 行理論反思。作者回溯了社會學實證主義傳統形成的文化-歷史語境,尤其注重對統計方法中的核心概念「均值」與「變異量」進行知識社會學分析,指出其並不具有超越特定時空場域的普遍有效性。最後,作者以韋伯的「理念類型」作為一種特別的思考模式,陳述其在社會學思考中可能具備的豐富而深邃的意義。本書兼具思想史與科學史的特點,極大程度地打開了反思科學方法的大門。
目錄
序 渠敬東
自序
第一章 經驗實徵取向主導下的美國社會學
第二章 社會現象的量化、測量與數學化
——向自然科學傾斜的認知典範
第三章 均值人與離散人的觀念巴別塔
——統計社會學思考迷思的兩個基石
第四章 再論「均值人」的社會學意涵
——「機遇」與「命運」的天敵
第五章 社會學家作為說故事者
書名:方法論與生活世界
作者: 孫飛宇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簡介 · · · · · ·
孫飛宇,1978年生於山東青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學士、碩士,加拿大約克大學社會與政治思想博士,現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西方社會理論史、經典精神分析—社會理論、現象學—詮釋學傳統中的社會理論等。譯著有素德•文卡斯特《城中城:社會學家的街頭發現》、約翰•奧尼爾《靈魂的家庭經濟學》等,合譯作品有亞當•弗格森《道德哲學原理》等。
目錄
前言
引言
第1章 主體間性與生活世界
第2章 方法論與生活世界
第3章 流亡者與生活世界
第4章 懺悔者與生活世界(上):現代懺悔的發生學
第5章 懺悔者與生活世界(下):弗洛伊德的案例劇場
第6章 生活世界再討論
書名:挑釁的提問:臺灣研究的歷史與社會探索
作者: 黃樹仁
出版社:巨流
作者簡介:
黃樹仁(1955年–2016年),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美國麥城威斯康辛大學社會學博士(1995),研究領域社會學理論、知識社會學、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臺灣史。
編者簡介
陳宇翔/主編,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目錄
序/陳宇翔
〈前言〉以科學為志業:一個社會學家的跨界挑釁/洪人傑
I 歷史學篇
1. 望見流求:從福建沿海觀測紀錄論宋元明人的臺灣認識
2. 移花接木:臺灣如何失去琉球之名?
3. 唐山過澎湖:宋元人何以不移住臺灣?
4. 沒有唐山媽?拓墾時期臺灣原漢通婚之研究
5. 基因當然可能擴散而稀薄分布:回應陳叔倬對〈沒有唐山媽?拓墾時期臺灣原漢通婚之研究〉的評論
歷史學篇總評
從望見流求到認識臺灣:試論黃樹仁教授的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張隆志
II 社會學篇
6. 臺灣農村土地改革再省思
7. 被誇大的臺灣土地改革及其漸熾的意識形態戰爭
※黃樹仁對土地改革的一再省思/瞿宛文
8. 《心牢》〈總論〉
※農地問題的對話/彭明輝
※如何開解心鎖?──評介黃樹仁,《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臺灣城鄉發展》/裴元領
9. 因果解釋或後見之明:發展型國家概念的反省
※「挑釁的提問」之再商榷:〈因果解釋或後見之明:發展型國家概念的反省〉一文的幾點回應/黃崇憲
10. 強制合作發展:臺灣日本殖民體制的米糖經濟/黃樹仁、陳宇翔
※後記──〈強制合作發展:臺灣日本殖民體制的米糖經濟〉/陳宇翔
※評述黃樹仁、陳宇翔合著〈強制合作發展:臺灣日本殖民體制的米糖經濟〉一文/林文凱
11. 韋伯的《中國的宗教》解析
※壯哉斯言!好樣的,黃樹仁!──評黃樹仁〈韋伯的《中國的宗教》解析〉/鄭志成
12. 何謂社會學理論
※從樹仁到樹人:反思如何「教」與「學」社會學/陳柏甫、張儀君
社會學篇總評
農業、城市、國家:現代性的三角習題/李丁贊
〈跋〉/黃淑玲
書名:社會的時間:形成、變遷與問題
作者: 鄭作彧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簡介
鄭作彧,現任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時任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理論、文化研究、傳播社會學和當代歐陸社會思潮。兼任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社會學會理論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德國時間政治學會(DGfZP)成員。
目錄
導 論 讓「時間中的社會」成為「社會的時間」
第一章 日常時間結構的改變與時間政治問題
第二章 生命時間的結構與變遷
第三章 歐陸生命歷程研究的範式與方法
第四章 社會時間形式的改變
第五章 社會時間的加速
第六章 加速的社會性:以交通速度為例
第七章 時間生態學
結 語 邁向時間社會學
書名:《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版本、系譜、爭議與當代價值
作者: 萬毓澤
出版社:聯經出版
作者簡介
萬毓澤,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主要學術興趣為社會理論、社會科學哲學、政治社會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當代歐陸政治與社會思想、社會科學翻譯研究。有專書Reframing the Social: Emergentist Systemism and Social Theory(Ashgate, 2011)、《你不知道的馬克思》(木馬文化,2018)及多篇中外文論文,另有多部譯作。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導論:「嗨!我又回來了!」
第二章 到《資本論》之路:寫作歷程、版本與恩格斯的編輯
第三章 《資本論》的結構與邏輯:無三不成「理」
第四章 《資本論》在戰後歐美的知識系譜
第五章 《資本論》:誤讀與務讀
第六章 馬克思先生走進了地獄:文學視角下的《資本論》
第七章 政治的,太政治的:政治視角下的《資本論》
第八章 逃避《資本論》?:經濟、歷史與生態
第九章 尾聲:待完成的《資本論》
————2019————
書名:胡塞爾與世間意識
作者: 遊淙祺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
遊淙祺,1961 年生,德國波鴻大學哲學博士(1996),現任職於中山大學(臺灣高雄)哲學研究所,併兼任文學院院長。著有《哲學,要怎麼說》(2009)、《社會世界與文化差異》(2007)、《信不信由你:從哲學看宗教》(2005)等,翻譯胡塞爾的《現象學的心理學》(2017)以及舒茨的《社會世界的意義構成》(2012)。
目錄
前言
一、胡塞爾思想發展脈絡中的現象學心理學
二、現象學心理學的涵義
三、超越論現象學及其還原
四、現象學心理學及其還原
五、兩種現象學的共同交集
六、前理論的原初經驗
七、邁向超越理論現象學之路
八、現象學與生活
九、舒茨與德希達
結論
書名:久等了,韋伯先生!〈儒教(與道教)〉的前世、今生與轉世
作者: 孫中興
出版社: 聯經
作者簡介
孫中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75年拜於儒學大師愛新覺羅毓鋆門下,成為「天德黌舍」門生,從《論語.學而》開啟與孔子的緣分。近年來日日於網絡發表一篇「論語日記」,至今已累積503篇。著有《論語365:越古而來的薰風,徐迎人生四季好修養》、《穿越時空,與孔子對話》、《學著,好好分》、《學著,好好愛》、《令我討厭的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理論旅人之涂爾幹自殺論之霧裡學》、《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異話》、《馬/恩歷史唯物論的歷史與誤論》、《愛.秩序.進步:社會學之父:孔德》。主要開設課程為社會學理論、知識社會學、幽默社會學、聖哲社會學及愛情社會學。
目錄
代序:我三、四十年來一場未止息的「韋伯大夢」
第一章 韋伯的時代和生平
第二章 韋伯的主要著作
第三章 思想脈絡和出版脈絡以及相關版本和譯本
第四章 文本和所本(一):〈(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之)導論〉
第五章 文本和所本(二):〈(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之)儒教(與道教)〉
第六章 文本和所本(三):算是文本還是闌尾的間論
第七章 整理與重建
第八章 文獻回顧
附錄一 韋伯的時代、生平與著作年表
附錄二 韋伯的著作目錄及其中英文譯本
附錄三 韋伯〈儒教〉(1915)與〈儒教與道教〉(1920)目錄對照表
附錄四 韋伯《儒教與道教》(1920)英、中譯本目錄比較
附錄五 《經濟與社會》中〈宗教社會學〉原版和譯本章節區分的比較及其與《中間考察》相關章節的對照
附錄六 韋伯《儒教與道教》徵引書目現有的中譯本(2017年8月)
書名:穿越西方社會理論的省思
作者: 葉啟政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目錄
一、西方社會理論的歷史質性
二、西方社會學思維中「驚奇」概念之理論意涵的曲折起伏
三、「結構」和「能動」的拿捏
四、拆解「結構—能動」的理論迷思——正負情愫交融現象的理論意涵
五、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現象
六、重估韋伯的「理念型」——後設理論的啟示
————2020 【上架時間為準】————
書名:規範與自由:帕森斯社會理論研究
作者: 趙立瑋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作者簡介
趙立瑋,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社會理論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生導師。曾先後就讀於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南京大學社會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法學(社會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理論、社會思想史和社會學史,近年來研究重點為歐洲古典社會理論和美國社會理論傳統(尤其是T.帕森斯和C.H.米德的社會理論)。迄今已發表多篇社會理論研究論文,已出版譯著5部。
全書的主體由三個部分構成,分別論述帕森斯在社會理論研究方面做出的重要的貢獻:「一般行動理論」部分詳細論述了帕森斯學術生涯孜孜以求的社會科學之「一般理論」的發展邏輯、進程及成果,也是對帕森斯「著述史」的一個詳盡考察;「制度化個體主義」部分關注的是帕森斯社會理論的實質性取向,尤其是他對於「決定論與自由」這一西方思想史中的恆久問題的獨特闡述;「美國社會共同體」部分探討了帕森斯運用其理論框架、尤其是中後期發展的「社會共同體」理論對美國社會的歷史、結構、價值觀及其問題所做的全面分析。
書名:涂爾幹的道德科學:基礎及其內在展開
作者: 陳濤
出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作者簡介
陳濤,山東蓬萊人,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就讀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2014年獲博士學位。2016至2017年赴芝加哥大學從事訪問學者研究。目前研究領域為社會理論、政治哲學。曾榮獲第四屆餘天休社會學優秀博士論文一等獎、《社會學研究》創刊三十周年新銳作者獎、《社會》改版 十周年新秀作者獎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導論:涂爾幹的道德科學
第三章 社會功能:社會學與倫理學的爭執
第二部分 道德科學的內在展開:從風俗到道德理想
第四章 道德統計學的困境
第五章 道德的起源與變遷:原始宗教研究
第六章 餘論:涂爾幹的遺產
附錄 科學對抗明智——兼論霍布斯政治科學中的理想主義要素
標題:無限的荒謬:恩格斯發展觀研究
作者: 榮偉傑
出版社:獨立作家
【圖書介紹】
以全新的方式探討了一個古老並曾一度被埋沒且慣於視而不見的問題。
在廣闊的哲學史論域中,比較和分析了兩種無限概念。深入恩格斯的有關文本,探討了其在論述發展之時,對無限的多重運用。並特以與此內在相關的黑格爾哲學為參照,檢驗這些運用的一致性問題。且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揚棄哲學與解釋 / 改造世界相區分的意義上,重新理解兩種無限的關係。
解決、理解並為之辯護的第一個前提是將問題完全攤開。
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馬天俊 專文推薦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萬毓澤 鼎力推薦
【作者簡介】
榮偉傑,1996年生於山東威海。2014年入讀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2018年獲哲學學士學位。同年起為廣州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暨哲學系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直博生)。2019年至2020年為臺灣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生。2017年和2019年分別在高雄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和政治大學人文中心進行短期遊學和參與短期學程。研究興趣包括(歐陸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下的)哲學修辭研究,酷兒理論與臺灣研究等。
聯繫郵箱:ronson122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