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最前線」資深記者|楊老師
本文系作者原創,轉載請申請授權
「生死看淡,不服就幹」,在這句話被提出的一個月後,雷軍發布新一款旗艦機——小米9。
今日的北京暖意十足,在北京工業大學體育館,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正式發布小米9,並宣布王源成為小米手機品牌代言人。
這是小米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天,小米9是繼紅米品牌獨立後發布的第一款小米品牌旗下的旗艦機。
縱觀小米9配置,在硬體方面,處理器採用高通驍龍855,後攝配備了索尼4800萬超廣角微距AI三攝,同時,發布會上還發布了首批量產12GB內存的小米9透明尊享版、針對小屏「鐵粉」推出的小米9SE和小愛觸屏音箱。
在採用了豪華元器件配置後,雷軍宣布小米9依舊堅持緊貼成本定價的策略。小米9的6GB+128GB版本售價2999元,8GB+128GB版本售價3299元,小米9透明尊享版12GB+256GB售價3999元。
小米9SE的6GB+64GB版本售價1999元,6GB+128GB版本售價2299元,堪稱是目前市場上最具性價比的旗艦手機。
小米的定價體系從最早的1999元到如今的2999元,歷經8年價格僅上漲了1000元。雷軍在發布會上稱,這或是小米最後一款3000元以下價位的旗艦機。
手機漲價在近幾年來已變成常態,並且趨勢也已開始顯現,國產手機從4000元到5000元,甚至到10000元,在機身零部件成本上漲和換機周期變長的影響下,國產手機的定價策略開始變得更為激進。
但漲價對於小米而言卻更為敏感。因為外界一直將小米與它所承載的市場預期關聯起來,認為小米就是性價比與低價的代言。
而在本次的小米9定價上,雷軍說,「經過詳細的核算和反覆討論,覺得我們再定原來的價錢是絕對不行的。在一段爭論以後,大家定了把價格定到了3299元,但過去幾天我睡不好覺,最後下了很大的功夫說服了所有高管,我希望大家用200%的熱誠來回報所有米粉的支持。」
正是這樣,雷軍將小米9的定價再一次定在了2999元的檔位,但這可能是最後一次將小米旗艦系列定在3000塊錢以內。
「請相信小米永遠不會忘記性價比的原則,我們在同等的性能下,一定是價錢最厚道的,同樣的價錢下,一定是實力最強悍的!」雷軍用堅定的語氣補充道。
雷軍認為,世界上需要友商,也需要小米這樣的創業和創新的公司。「我認為友商也做得非常出色,但這個世界也需要小米9這樣的全能型選手。因為國產廠商相互之間的友誼競賽能使中國的技術做得越來越好,中國的產品也越來越好。」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小米做了硬體以後,是不是所有國產手機水平都進步了,都提高了,價錢變便宜了,產品變好了?難道這不是小米對整個中國、對整個世界的貢獻嗎?」雷軍說。
從小米9的配置上來看,我們認為,本次小米9的定價與其配置相符。
在處理器上,其使用了最為先進並支持5G平臺的高通驍龍855處理器,這比驍龍845處理器貴了20%;在後置攝像頭上,小米9使用了成本較為高昂索尼6P模組,並且支持三攝,成本貴了30%;屏幕指紋則比後置指紋貴了2倍;另外,在無線快充技術上首次達到了20W功率。
雷軍在發布會上也特別提到,此次小米9的價格雖有所提升,但小米永遠不會放棄性價比,將會堅持緊貼成本定價,價格的提升其實就是成本的提升。
雷軍稱,成本上漲主要來自三方面。第一是元器件價格的普遍上漲;第二,是小米9採用了用料十足的器件;第三是,小米研發投入在不斷加大。僅2018年前三季度研發投入超過了40億元,而且還在不斷加碼。
不放棄性價比是小米的一大原則,在發布會中,雷軍也再次解釋為何要拆分紅米成為獨立品牌。「低價的極致性價比就讓Redmi的盧偉冰去做吧,小米品牌要永遠保持高價性價比。」雷軍說。
小米定價的節節攀升「起源」於2015年。
2015年初,小米發布小米Note定價為2299元和3299元,這也是小米第一次上探到2000元以上的價位段。
之後,雷軍在微博上發了一條名為《為什麼小米要做定價3299 元的高端手機》的長微博,來解釋為何小米的定價突破2000元。
雷軍在文中表示,小米在收穫巨大銷量的同時,也有用戶群體開始向更高層次拓展,這也讓用戶產生了對小米高端手機的需求。
另外,加上智慧型手機的消費需求整體也在提升,不再是單單追求高性價比,都促使小米需要一款高端機來滿足用戶的需求。可以說,小米Note是小米第一次嘗試高端的試金石。
這是雷軍第一次提及「不再單單追求高性價比,而是滿足用戶需求」,如今雷軍在微博中提及,要去掉性價比的束縛,專心做好產品。
就在這條微博發出後的第二天,雷軍又解釋稱,「許多人誤解了他的說法,本意應是小米9成本很高肯定比小米8貴一些,同時小米永遠堅持感動人心,價格厚道。」
隨後,小米總裁林斌也在微博上表示,「小米9成本實在太貴,請大家理解。我們依然還會堅持真材實料,價格厚度的價值觀。」
的確,小米的品牌已離不開「感動人心,價格厚道」這八個字,無論是在其自家產品之上還是整個生態鏈體系中,這八個字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日前,IDC發布報告,其預測明年智慧型手機均價將會上漲三百元人民幣。而漲價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漲,第二技術專利費也在攀升。
從2016年年中開始,晶片、屏幕、內存、手機結構件等,諸多手機元器件和原材料先後全面漲價。與此同時,智慧型手機供應鏈的人力成本也在上升,蘋果、小米等手機廠商開始在印度這樣的地區生產手機,其核心目的就是省錢。
不僅是小米,一加CEO劉作虎也曾表示,未來5G手機價格要比之前手機價格高200至300美元,價格增幅達36%至55%,一方面是因為5G涉及到大量新專利,另一方面是技術規模化前成本一定會高。
當前,小米、OPPO先後與高通達成專利授權協議,在專利費用的支持也日漸增多。面對專利費的高昂,小米成立了自己的晶片研發公司,用來研發自有技術的晶片,以降低對專利費用的支出。
而隨著5G、AI、IOT等諸多新技術的應用,將直接增加手機專利授權費用和研發成本。
如今,在手機市場,眾多手機廠商在手機創新力上不斷減弱,在整體大背景之下,對於既有的手機創新瓶頸,越來越多的廠商都開始強調,打破創新瓶頸的唯一路徑只有不斷夯實自身的技術壁壘,小米也不例外。
對於小米手機在2019年的布局,雷軍曾表示,手機業務層面,要丟掉「速勝論」的幻想,既要目光長遠,對5G時代目標篤定,也要腳踏實地。
雷軍認為,目前小米還有諸多問題。外部承壓的背景下,創業8年,小米也有兩個主要矛盾,即公眾對小米的期待與小米發展速度之間的矛盾、小米的發展速度與現有組織管理能力之間的矛盾。
他表示,在手機業務層面,2019年最重要的就是繼續夯實基礎,持續發力創新、品質與交付,推行手機多品牌策略。同時,在5G到來之前,小米手機會打持久戰,手機業務始終站穩全球第一陣營就是勝利。
1月10日,小米宣布紅米品牌獨立,並發布該品牌首款產品RedmiNote 7,雷軍表示,兩大主品牌小米和紅米Redmi將各自獨立,前者將專注先進技術的率先導入,立足中高端到旗艦市場、布局新零售線上下全渠道,而後者將死磕極致性價比和電商市場。
除此之外,小米集團的黑鯊、美圖、POCO品牌,將在遊戲用戶、女性用戶、海外極客用戶的垂直賽道上全面發力,同時,小米有意把國內經驗模式在海外市場複製。就在RedmiNote 7發布半個月後,小米宣布其銷量已突破100萬臺。
而今天,小米9的發布,是在紅米品牌獨立後小米系列的第一款新品旗艦機。從整體配置參數與設計來看,沒有辜負大眾所望,小米與紅米品牌獨立後卻仍齊頭並進,小米多品牌戰略已初見成效。
5G將是手機廠商的風口之一。根據規劃,2020年將迎來5G大規模商用。此外,手機企業也在嘗試其他的可能性。
此前,小米也曾對外宣稱自己已研發出5G手機,打通了在5G網絡下的語音電話,並將於2019年初開始量產上市。
目前,5G距離真正普及還需要幾年時間,而首批5G手機的價格或將破萬。因此,在整體市場下滑的大環境下,手機企業應更加注重利潤水平,實現有利潤有質量地發展。
同時,還應注重海外市場的拓展,尤其是一些新興國家市場。另外,還需加強軟體和服務方面的運營能力,擴大硬體之外的營收規模。
而這幾點小米基本都已經做到了。目前,小米在印尼、印度、越南等多個市場高居榜首,連續四個季度蟬聯印度市場份額第一,印度市場是小米在海外市場的重中之重,提前布局的小米在市場佔有率方面將更有先發優勢。
與小米對標的還有華為榮耀。據悉,根據GfK的數據顯示,2018年華為榮耀在海外市場上半年的銷量增加150%,其還在海外多個市場入圍TOP4,在俄羅斯已穩居市場第二。
而小米和華為它們均在IOT、AI、5G等新技術上尋求產品創新機會,重視技術將是2019年國產手機行業最大的一個變化。
動作頻頻的小米,再次拋出新戰略。在2018年小米年會上,雷軍宣布,2019年,小米將正式啟動「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並將其作為小米未來五年的核心戰略。未來5年,小米將在AIoT領域持續投入超100億元。
AIoT就是「Allin IoT」。這意味著,小米正式進入「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時代。
雷軍在發布會中表示,IoT就是萬物智慧互聯,就是超級網際網路,贏得了AIoT,小米就贏得了未來「硬體+網際網路」。
據悉,小米手機+AIoT雙引擎由1+4+X的戰略產品組合。即1代表小米手機,4代表小愛音箱、路由器、電視、筆記本四個戰略級產品,X代表豐富的生態鏈產品矩陣。AIoT已經和手機一起成為小米的支柱業務和驅動引擎。目前,小愛音箱已成為小米AIoT的戰略樞紐產品。
而對於這一戰略,小米此前早已開始醞釀。去年底,小米進行了一系列的部門調整,小米將銷售與服務部改組為中國區,並在國外市場進行架構重組和人事任命,在內部加重生態鏈IoT產品業務的權重。
同時,小米宣布明年將在大家電領域真正發力,加快布局智能家居和人工智慧。這一動作其實將是小米在IoT產品業務規模、權重持續走高的信號。
小米在不斷地鞏固與搭建自己的IoT生態帝國,從2013年開始至今5年多的時間裡,小米IoT平臺現已連接了1.32億臺(截至2018年11月)智能設備(不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支持超2000款設備。
現在,小米也逐漸認識到,AIoT就是萬物智慧互聯,贏得了AIoT,小米就贏得了未來的「硬體+網際網路」。
2018年,小米不斷發布基於IoT的產品,諸如米家空調、米家洗衣機等大家電領域的產品,同時,小米入股TCL並達成深度合作,使得小米在進軍大家電業務上佔有一定優勢,另外,在大家電業務的供應鏈、代工方面也都將得到相應支持,有助於米家IoT系列的發展。
小米要全面布局IoT產業除了通過與家電企業的合作,還需建立自己的一套壁壘與打法,而這個壁壘則是大數據。
其實無論是AI或是IoT都離不開大數據。大數據是萬物互聯、人機互動的基礎。同樣,歸咎於當前存儲技術發展,讓數據有了基本的「後勤保障」。而數據背後的雲服務則是快速擴張,讓數據有發揮價值的物質基礎。
對企業來說,過去要在IoT設備上運行AI或機器學習推理不是一件易事,但隨著雲端技術成熟,加上算力更強的終端硬體出現,IoT設備得以能執行更複雜的機器學習推理能力。
諸如小米的AI設備小愛同學,能夠學習與計算每個人的使用習慣,這使得小米在AI人機互動方面擁有先天優勢,同時也具備處理多種種類繁多的AI場景。
技術需要更豐富的場景,隨著5G時代的到來,AIoT的擴張速度只會越來越快,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互聯可以拼上最後一塊版圖。
而AIoT只是網際網路產業升級開始的一個號角,但要真正做懂卻並非易事,因為這是一個很長的鏈條。如何讓傳統實體產業更好地和AI結合,讓AIoT改變的不僅是微觀的個人層面,還有整個宏觀的製造產業。
曠視創始人印奇曾說,「在物聯網裡面可能有各種設備、傳感器、機器人的接入,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真正把所有的設備做了,所以一定是共融的一個大的層面。」
的確,合作是一個關鍵詞,小米所做的正如印奇所講,將每個產業中的個體共融進一個大層面。如今,小米通過與產業中的公司進行合作,逐步推行自身的IoT布局。除了小米,vivo、OPPO、TCL也都成立了IoT的開放生態聯盟。
大力布局「手機+AIoT」使得小米在這兩者的投入上將更加加重,這對於小米來說較為沉重。
在手機方面,當前小米在自身晶片研發方面的投入還顯得稍遜,這使得小米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專利成本,但在AIoT方面,小米卻在穩中推進,開始逐步與家電廠商合作,同時通過扶持生態鏈中企業讓小米在布局IoT產業中更為輕鬆。
小米走過8年的時光後,它正在求變。從表面上看,其已坐穩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前五名之列,已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重要力量,但實際上小米正在經歷一場重要的考驗。
進入2019年,雷軍和他的小米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從部門及人員調整到戰略投資,小米改革進行時,同時也是它求變的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