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恢復開放的康樂老年日託站裡,老人們正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學習摺紙。
隨著疫情形勢逐漸穩控,此前緊急關停的老年日託站接到通知,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可有序開放。作為全市首批重新開放的站點,位於嶽陽街道的康樂老年日託站於4月1日起恢復向老人提供助餐服務。
3月27日,接到相關通知後站點工作人員逐一致電登記在冊的老人。得知這一消息,老人都十分興奮,不少人直言在家的兩個月,吃飯一直是讓他們犯難的事情。
4月1日當天,老人們早早來到站點,與老友會面。家住長橋社區的倪老伯是離站點最遠的一位,以往他總是掐著時間點來打飯,而這一天他等不及想見久違的老夥伴,一早就讓孩子送他過來。倪老伯說,他在康樂老年日託站用餐已有八九年,春節前站點突然關閉後他一直盼望著開放,特地趕個早就是為了和老朋友見面,聊聊這段時間的生活。
居民王阿姨告訴記者,以前她的生活非常有規律,疫情一來呆在家裡,不僅打破了正常作息,由於不外出,腿腳都不利索了。兩個月中就餐一直是難題,有時她靠子女送餐,有時自己做麵餅或者包餃子、煮粥,相比站點葷素搭配不重樣的餐食,著實簡陋。「來這裡很開心,這裡就像個大家庭,大家邊等邊說說話。」
日託站的午餐出餐時間是10時30分,提早等候的老人還在工作人員指導下折起了紙。老夥伴們好不容易再聚首,說著體己話,想到從現在起又可以恢復往日的夥食和生活習慣,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在老人談笑的同時,後廚正在熱火朝天地炒制當天菜餚——紅燒肉、乾絲肉絲、炒白菜……出鍋的餐品會被分成3部分,分別用於堂食的老人、外帶的老人,以及由專人送餐上門提供給腿腳不便的老人。
居民馬老伯家住人樂小區四村,是當天由專人送餐上門的5位老人之一。馬老伯和愛人都已80多歲高齡,兩人身體都不好,無法前往站點就餐,之前一直是靠送餐上門服務的。當看到送餐員胡葉根時,兩個老人像見到了老朋友般激動。之前兩個月一直燒粥,「就著蘿蔔頭、腐乳打發,現在總算是心定了。」老兩口說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家中連米都沒有了,站點打電話來問候時知道了他們的困難,就給他們代買了不少生活用品,他們非常感激。
據了解,康樂老年日託站採取社會化的工作方式,由第三方上海霞滿雲間公益組織運營。站點主要為老人提供周一至周五的午餐,按照老人的年紀,由政府補貼部分餐費。此外,站點內也有供老年人活動的場所,工作人員會根據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文化、娛樂、健身等活動。站點負責人孫梅表示,目前仍屬於疫情防控期,為了老年人的安全,他們將在消殺工作方面下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