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傳每年的招生信息,總是特別引人注目。
中傳每次的藝考舉措,總是特別與眾不同。
可是,然而,但是……
中國傳媒大學,貴校這幾年藝考的諸多舉動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所以,我們要替數萬考生、數十萬家長發問:
中國傳媒大學,貴校的藝考初試總是指定參考書目,而且參考書目越來越多,越來越貴,越來刻上中國傳媒大學烙印..所有這些到底是幾個意思?
第一部分:中國傳媒大學近幾年的藝考初試改革軌跡
中傳近幾年比較大的藝考改革,是從2018年夏天開始的,並從2019年藝考招生正式實施。
軌跡一:初試考試模式變化
2019年:文史哲、語數外二種考試內容二選一;
2020年:取消語數外,全部採用文史哲;
2021年:全部採用文史哲。
軌跡二:初試考試參考書變化
2019年:指定用書兩本:
張帆的《中國古代簡史》(第二版);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2020年:指定用書兩本:
張帆馬勇合著的《中國歷史通識讀本》;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2021年:指定用書四本:
《中國古代文學通識讀本》(葛曉音著);
《中國現代文學通識讀本》(溫儒敏著);
《中國歷史通識讀本》(張帆著);
《中國哲學通識讀本》(李中華著)
軌跡三:參考用書的出版機構變化
2019年兩本書均為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0年一本是北京大學出版社;一本為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21年4本書全部為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第二部分:四問中傳初試用意—到底幾個意思?
1、參考書越來越多,越來越厚,越來越貴,幾個意思?
從2本書,到4本書,從400多頁到1000多頁;
從兩本書60多元,到現在4本書200多元。
中國傳媒大學,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高三考生本來時間就非常緊張,很多學生甚至一天沒有幾個小時睡覺,現在你中傳要考試,就設了門檻,指定了參考用書,而且書越來越多,越來越厚,越來越貴。
這是響應國家減輕考生負擔的具體舉措?是響應教育部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辦法?是挖掘高三考生所有聰明才智和學習潛力的有效手段?是對考生家長經濟能力的考驗?
2、參考書轉向中傳出版,轉向中傳主編,幾個意思?
指定用書就指定用書吧,但是為什麼赫赫有名的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不用,要改為李中華的《中國哲學通識讀本》?為什麼北京大學出版社的書不用,改為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為什麼別人主編的書不用,要改為廖祥忠主編的書?中傳校長編的書就比其他專家編的要更香?更適合中傳選拔人才?
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缺錢了,還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這幾年的發行書本量沒有完成?是中國傳媒大學校長的書需要推銷,還是凡考中國傳媒大學的考生都必須先熟悉校長的理念和專業?而且,你們知不知道去年前年很多買了你們指定用書的考生,事後對這些用書的評價?
3、參考書全部為文史知識,偏向大學教材,幾個意思?
中傳指定的參考用書,從內容和層次歸類上,有三個特點:
一是前面兩年基本是大學教材。中傳這麼做的意思,就是讓考生要掌握大學的相關知識才能參加甚至通過中傳的初試?
好了,今年中傳可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擔心學生和家長有這個疑問,所以把這些標註著大學教材的書由自己主編,與大學教材撇開了關係。但是,這真的就撇開關係了嗎?去掉高等教育教材字眼,就完全是高中生需要學習的知識了嗎?
如果真的是高中生需要學習的知識,那又何必專門出書,作為指定參考用書呢?
第二個特點,就是所指定的全部為文史哲書籍。這是什麼意思?
難道是為了響應教育部關於藝考的新要求?
我們來看看教育部關於加強藝考招生考試的原文:「高校藝術類專業選拔應重視考查考生藝術文化修養,著眼學生長遠發展……」這裡的藝術文化修養,藝術是每個藝術院校專業考試的內容,中傳在校考的後續專業考試中已經做到極致,很專業了。但是文化,難道就是文史哲?難道就是這幾本書的內容?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的考生,就不是文化生?況且,高中生本來就在學文史哲,本來就有文學基礎,本來就已經營造了「得語文者得天下」的氛圍,難道非得你那幾本書才是文史人才?
北電、浙傳的文化初試,內容涉及方方面面,甚至包含了數學、英語、地理、生物乃至化學物理題,就是為了讓每一個有傳媒素養和傳媒夢想的考生有公平競爭的機會。你中傳就不把其他學科知識當作文化知識?
特點三,這些文史哲知識全部屬於剛性的、死記硬背就可以掌握的知識,這就是中傳所謂的提高文化素養的途徑?
請看這套叢書的序言:
序
近年來,全國藝術類院校招生火爆,確實發現了不少好苗子。但大家也普遍感到很多學生文化素養亟待提高,創作出來的文藝作品比較膚淺,缺少深刻的內涵,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我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生活閱歷不夠,沒有積澱;二是文史哲的根基沒有,或者很少;三是我們的教育也沒有回應中國文化的傳承問題……
是啊,講得多好,我們的考生非常缺乏文化素養。可是你們幾本死記硬背的書,讓考生在這麼短的時間(請記住,這套叢書的《中國哲學通識讀本》是10月底出版發行的,離中傳的校考初試只有2個月)去背記,學生的文化素養就突然提高了?就符合中傳人才選拔標準了?就是未來傳媒人才的文化底子了?
4、中傳藝考有指定用書,指向幾何?寓意多少?暗示什麼?
中國傳媒大學,在我國傳媒領域是鶴立雞群地存在,但絕不是我國最牛的大學,絕不是我國最特別的大學,絕不是最需要個性的大學。
全國開設傳媒類專業的高校數百家,包括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等985高校、浙江傳媒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藝術院校,都需要選拔具有傳媒思維、傳媒素養和傳媒潛質的考生,而且北京電影學院和浙江傳媒學院也採用了文化筆試初試的模式,但從來沒有哪一家高校去指定初試的指導用書,難道他們就選拔不出優秀人才了?
中傳有藝考,北電也有,中戲也有,上戲南藝浙傳也有,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等都有;
中傳有文化初試淘汰制,北大也有,清華也有,復旦交大中科大浙大等等也有,它們現在的強基計劃、以前的自主招生也非常看重初試的表現。
如果中傳的這種做法是被認可的,是教育部門欣賞的,是適合特殊人才選拔的,那麼——
中傳有筆試初試,有指定用書,有自己出版、自己主編的複習用書,那北電、上戲、中戲、浙傳、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等也可以指定用書來增加初試;北大、清華、復旦、交大、浙大、南大等等也完全可以指定用書作為考試範圍。
你行,我不行嗎?你有出版社,我沒有嗎?你有校長主編,我們書記校長是吃素的嗎?
中傳參考用書4本,那我北大清華5本不過分吧?說不定中傳明年就變成5本了,後年就6本了,那我北電中戲上戲浙傳3-4本不過分吧……
說到這裡,中國傳媒大學很多領導老師就會振振有詞:我們只是給學生一個參考,沒有強迫考生買這些書,也不是必讀才能考試.
但是,這些尊敬的中傳領導老師們,你們知道考生們的心態嗎,他們多麼害怕在筆試初試就被淘汰,就會夢想破滅,甚至很多人還花了大量時間和財力參加相關的專業學習,目的就是為了考上中傳。你們指定的參考用書,有多少人會不買不看?你們指定的初試道路,他們有幾個會隨意嘗試?不買這四本書,不看不讀不背這幾本中傳所謂的文化藝術修養書,有多少考生敢保證初試通過?
好了,如果都這樣,那我們的高考複習用書市場就會更加欣欣向榮、興旺發達了。
好了,如果都這樣,那我們的考生那就 真要懸梁刺股了,我們的家長又要為了孩子的成長每年增加一筆買書的支出了。
中國傳媒大學,這就是你們希望達到的效果嗎?這就是你們所傳播的理念嗎?這就是你們想通過這幾本複習用書營造的輿論氛圍嗎?
(部分截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