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烏龍院之笑鬧江湖》爆笑上映已經是十一天了,票房已經達到1.26億。但是豆瓣評分卻只有3.6分,這個分數確實有點低了,很顯然,又是一部不太成功的翻拍電影。但是不得不說「烏龍院」系列的電影給我們的童年留下了許多的歡聲笑語,到底該不該去電影院看呢?今天就為大家回答一些問題,相信看完你就會明白了!
這一次朱延平導演可以說是把壓箱底的東西都掏出來了,那這一次《新烏龍院之笑鬧江湖》哪些人會買票進去看?
看過「烏龍院」系列的影片觀眾年齡範圍是比價廣的,像60後、70後、80後、90後其實基本都看過,像《笑林小子》和《旋風小子》基本上80後都是看這個長大的。所以它代表了一部人的童年回憶,這部童年記憶的觀眾我想勢必會進入影院。
但是我們記憶當中的小萌娃還是釋小龍和郝劭文的小時候,那現在雖然說還是小萌娃但是換人了,那麼這種萌娃可以滿足我們對懷舊情緒的需要嗎?
那這我們就要知道朱延平導演的一系列萌娃作品的賣點到底在哪裡,比如說《英雄本色》或者是《倩女幽魂》包括《大話西遊》還有吳宇森導演翻拍的《追捕》,這種翻拍的模式其實是對經典的再創作的一個過程。首先要清楚它這個情懷是什麼,它的情懷其實是角色而不是劇作,所以觀眾的情懷也好懷舊也好,懷的是這兩個角色。如果這兩個人已經換掉了,這個片子還能不能被觀眾買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不管是「烏龍院」系列也好還是朱延平之前的電影,其實在劇作上是非常開放的,甚至是不合理,當時看的時候就會感覺很瀟灑。朱延平導演其實是伴隨著我們看臺灣新電影同時成長起來的一個商業導演,他拍的將近一百部電影都是非常賣座的。在同時期因為臺灣的電影整體轉向了藝術電影才讓整個臺灣電影的市場萎縮了,但是一直在苦苦支撐的只有朱延平導演。所以朱延平導演在八九十年代在商業片導演中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其實像朱延平、劉鎮偉、顧長衛這些導演又何嘗不是我們記憶當中的一張情懷拍牌呢?但是當我們看到像朱延平導演揮著說劉鎮偉導演把自己壓箱底的《大話西遊》或者「烏龍院」就把這個原名拿出來來進行翻拍的時候會有什麼感觸呢?他們其實特別想和年輕人對話,特別想和年輕人產生一種共鳴,但他們也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了,因為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
郝劭文二十四年後他變成了二十八歲的小夥子,他依然會遇到人生的困惑。那麼這一個時候其實和這一代人是有共鳴的,對於人生的困惑也一樣的展現出來,然觀眾能夠產生的心理的認同。所以這些老導演他們其實懷揣著一個我們說希望對話但又不知道用什麼方式,那麼是不是拿出自己最經典的或者最被認同的作品,重新賦予它新的情節然後再拿出來觀眾是不是能產生一種共鳴。他們也在探索,其實在這樣的一種探索裡邊,不管是朱延平還是之前所看到的劉鎮偉導演,其實更多的是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努力吧。
市場在不斷成熟,觀眾也在進步。創作者們或者想著消費經典賣弄情懷,或者是希望與觀眾對話,但是不得其法,而觀眾終將行使自己的權利,情懷不是不可以有,只是需要從經典中汲取精髓推陳出新,只有融入了當代性和現實關切,情懷才能真正融為情感,帶給大家彌久的回味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