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達是胸次開闊、識見卓遠、學養淵深、功力精湛的藝術大家,他崇尚李白式的慨然許國的英雄意識,以振興民族藝術為已任而上下求索。他的創作整體推進,各體俱精,而以雄秀高華的大草馳譽天下。
言恭達,1948年生,江蘇常熟人。大學學歷,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第六屆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篆書、篆刻專業委員會主任。全國友協國際藝術交流院院長,教育部全國教育書畫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研究員,南京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東南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院長,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
小草 言恭達
言體言風獨特雄
文/林凡
言恭達是筆者認識不久的書家,但早在幾年前就從展覽上和畫冊中結識他了。他的狂草,他的篆籀,他的詩文,他在書壇上的獨特表現,使筆者心儀已久。筆者印象中的狂草大家,可能留著長頭髮、鬍鬚,刁著菸斗,不盥不櫛,很有些名士派頭。但眼前的言恭達竟是如此乾淨利落、溫文爾雅。
隸書 大道無極 言恭達
作為一個老畫家,筆者對書法比畫畫還熱衷,其論書的基本觀念是:文字—文化—書法。書法發展的勢頭是極其鬱勃雄強的,各種文獻、畫冊、電子文件、典籍、書畫原作等數不勝數,號稱書法家的文化人也很多。筆者認為,書法家首先應是文字學家,具有深厚基礎的文化人、學者,至少是自己能寫詩、寫聯的詩聯家,這才談得上是從事書法創作的專業書家。翻開書法史,沒有哪位載入史冊的書法家不是有精深造詣的小學家,甚至樸學學者。陳康祺在《燕下鄉脞錄》中說:「乾嘉鉅經魁士,相率為形聲訓詁之學,幾乎人肆篆籀、家耽《蒼》《雅》矣,諏經榷史而外,或考尊彝,或訪碑碣,又進而搜集古磚,謂可以證樸學也。」當然,以這種要求來衡量當代書家,可能有些失之過苛,但從言恭達的書法創作中感受到他對文字學、對炎黃子孫所應熟悉的方塊字、各種文體的流變以及書風的轉易是瞭然於心的。其篆書作品不會將時代不同、風格不同的金石文字混雜於一副書法中,而是有來由、有根基的。特別像某些金文,它的原始結構,哪筆在先,哪筆在後,從什麼,屬什麼,言恭達了如指掌。
草書 言恭達
沒有小學根基,往往會捉襟見肘,像《說文》《爾雅》這些古之學者從不犯糊塗的地方,言恭達也下足了功夫,他用草書的手法書寫的篆籀之作,兼具傳統美與現代美。從他各體書作中可以看出,言恭達的翰墨功夫是經過精深探究的,而不僅僅從一本《六書通》的小字典裡轉抄過來的。每個書家,在學術和藝術上都有不同的愛好,其所抄所錄必有所屬意,特別是清代之前的各種傳世書法作品,抄錄前人的書品載體,除六經、史傳之外,鮮有胡亂抄來塞責者,這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思想的傳承。
隸書 自作詩《賀新春》言恭達
唐宋以還,詩歌詞賦流派紛呈,書家本人往往就是詩人,而撇開書品載體的本源去做謄文公的情況少之又少。言恭達大多是寫自己創作的詩,把一盤五味雜陳的豐盛的藝術佳餚呈現給讀者,而不僅僅是抄古今格言,抄唐詩宋詞。讀言恭達的書作,尤其感覺到他是在精推細敲之餘才動筆的,才把古人的東西筆之於自己的作品中的,言恭達是個做學問的人。
大草 自作詩《牡丹亭觀後》言恭達
言恭達的拿手好戲是狂草,談到草書,大都列舉懷素和張旭等為範本,他們的各種傳世之作非常精彩,每個字的造型模式,大都已成定則,後人也多學習其每個字的單體造型以及幾個草書的大型作品,這成就了唐以後的某些草書體系,一直延續到于右任等大家。他們編纂成了特定程式的「草書範本」。當然,這些範本對爾後草書的繼承與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經仔細辨析,發現言恭達便是入於此、而又出於此,在其作品中流布著一種與生俱來的靈和跌宕之氣,慧根內植,豪氣幹雲。言恭達之作,是筆規墨矩不成的,是依舊葫蘆不就的,自有一種無法臨撫制約之處,此之謂神。
大草 陳毅詩聯 言恭達
草書每個字的草法、結撰,由於謀篇、結構不同,引發了各種草法的變易。每個單字,上下相屬,左右引發,各顯妍態,各現神韻,往往形成極大的差異,這是草書之所以大異於其他書體的關鍵之一,故而談草書,要從其通篇結構看起。言恭達好作巨幅長卷,由於長卷行次短而通篇長,這就使言恭達的狂草增益很多變易其形、改張其勢的機會。言恭達的一系列狂草長卷,每每創意的機會多、即興的情況多,因而造成了一種揮灑無盡、興味無窮的勢,成就了氣,而氣又排宕出了勢。這就是言恭達每件草書之所以葆有一種鷹擊長空、龍翔大海之意的緣故。
大草 《易經》言恭達
書法,按法國某些藝評家的論述,是線的藝術,最貼近東方文化精神的藝術。當然,此種說法究屬牟牟大者,一端而已,蓋中國文字之詩化、文化化、音樂化,早在晉唐以前即已形成,而毋庸重申此說。
篆書對聯 言恭達
舉凡埃及之楔形文字,中亞的多種文字以及各種象形文字,多為記事之工具,事、史一經過眼煙雲,其功能自然消失,唯獨中華的方塊文字,與詩、歌、禮樂相表裡。文字除記事之外,更多的是抒發情感的詩化符號,此種作用歷代相傳,至晉唐尤盛。《蘭亭》、《爭座位》帖以及以後之各種碑版金文,莫不如此。只有當其文化功能臻於極致,文字脫離了單純記事的作用,而具有多種感情表達的意義時,書法才能獲得永久存在的價值。即使簡單到「子子孫孫,永寶用之」之類的語句,也充滿著感情,充滿著人文意識。中亞各國通行的阿拉伯文字,亦僅與伊斯蘭教義兼與《古蘭經》相融合,成為一種思想的表徵。而今,言恭達便是發揮此種作用的書家,當然,為文為書,貴在獨創,之所以一個書家必定是詩文大家,必定為多重情感的宣洩者,必成為多種文化內涵的孕育者。
小篆 自作聯 言恭達
草書是音樂性必須具備的,或可能具備的一種書體。音樂性的最大特點是節奏,言恭達的大型狂草長卷尤有音樂章節,音樂的整體跌宕起伏、紆曲縈迴,有些像大型音樂交響作品,當然,文字是一種靜態的雅文化,而音樂裡各種樂器的合奏、重疊演繹是書法所不能體現的。而言恭達的創作能凸顯思維本體,使線的藝術發揮到類似某種交響音樂的精神作用,這就是言恭達作品最為光彩的特點。言恭達深知音樂與書法可以互感,而不能互通,所以其每有所作,必先孕育情感,即使尋丈之作,雖不必神乎其神地說解衣磅礴,亦一氣呵成。
隸書 自作詩《香港回歸十周年》言恭達
為文為詩,本身就是一種高強度的精神活動,是一種書前的精神創造,筆者亦經歷過抄錄自己詩文時的某種特殊精神狀態,及至華箋在案、臨池揮灑,這種雙重雙向的藝術表現,當更能相互表裡,以故筆者特別傾向於書家必定為詩文作家,必定為學者,必定為多種文化創造狀態交相影響的藝術表現者,至於現場有無音樂伴奏,有無聲音的影響,這還不是主要的,當然,「擊碎珊瑚供爾聽」的那種意趣是肯定存在的。
大草 魏明倫《中華世紀壇賦》節錄 言恭達
大草 魏明倫《中華世紀壇賦》節錄 言恭達
大草 魏明倫《中華世紀壇賦》節錄 言恭達
大草 魏明倫《中華世紀壇賦》節錄 言恭達
大草 魏明倫《中華世紀壇賦》節錄 言恭達
大草 魏明倫《中華世紀壇賦》節錄 言恭達
大草 魏明倫《中華世紀壇賦》節錄 言恭達
大草 魏明倫《中華世紀壇賦》節錄 言恭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