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銀溫度計被下了「禁產令」。
10月16日,國家藥監局發布通知,明確要求自2026年1月1日起,我國將全面禁止生產含汞體溫計和含汞血壓計產品。
水銀體溫計即含汞體溫計,一支僅賣數元,由於價格低準確度相對較高,曾是不少家庭、醫院的測溫首選。然而近年來,它因易打碎引發汞中毒,逐步被淘汰。
10月22日、23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多家醫療機構獲悉,大部分醫療機構都於2012年後陸續停用水銀體溫計,逐步用電子體溫計取代;但也有醫院表示,因水銀體溫計非常準確,在特殊情況下仍會使用。
水銀體溫計打碎易引發汞中毒
水銀體溫計淡出已非新事。
10月22日,上海市兒童醫院急診護士長杜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該院早在2012年就已經停用了水銀溫度計,當時從門急診部門開始試點,而2014年隨著瀘定路新院區的開張,整個院區全部停用水銀溫度計,主要用耳溫計來替代。
而滬上一家綜合性醫療機構同時透露,該院於2016年左右停用水銀體溫計,目前預檢和病房都是用的耳溫槍和電子溫度計。
「目前我們在臨床上採用耳溫計為主,多年前就不用水銀溫度計了。」杜樺表示,「給兒童用傳統的水銀體溫計測口腔溫度,就怕體溫計被咬破;如用水銀體溫計去測量肛溫,一旦發生碎裂那危險性更大,耳溫槍在臨床的接受度更高,家長也更喜歡。」
杜樺進一步表示,水銀溫度計含汞,一旦破碎就會洩漏出來,導致環境汙染,而汞的處理也有一套規範程序,但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很難做到規範處理。
早在2015年1月16日,澎湃新聞就曾報導並刊發《水銀體溫計正淡出申城藥房醫院,無汞醫療已成趨勢》一文。其中指出,安全性差是水銀溫度計的「硬傷」。
報導中提及在日常生活中,因水銀體溫計打碎引發的汞中毒事件常見諸報端。曾有媒體報導,家住漢口的王女士給女兒量體溫時,不慎將水銀體溫計摔碎,當晚一家三口出現頭疼症狀,去醫院就診才知是水銀蒸氣導致的汞中毒。
復旦大學金國新教授同時表示,水銀中毒後一般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並可能損害氣管、肝臟以及中樞神經等,對於孕婦,還會造成胎兒畸形,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其實在我們停用水銀溫度計之前,國外如歐美等國家已經停用了,這也是一種國際趨勢。」 杜樺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瑞典在1992年就已叫停所有含水銀的醫療設備的銷售,英國、法國、丹麥和荷蘭也先後禁止使用和銷售。美國自2000年起,舊金山、波士頓和密西根等多地禁售水銀體溫計。歐盟也決定從2005年起禁售水銀體溫計,並從2011年起禁止其出口。
2013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和無害保健組織曾在日內瓦聯合發起一項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停止生產和使用含汞體溫計和血壓測量器等醫療測量器械,來儘可能減少汞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此前,有不少人認為水銀溫度計的準確性很高,一名醫療機構內部人士則透露:「準確度方面,水銀溫度計確實比較準確,但是也會受氣溫影響,天熱時候就容易有誤差。而從方便程度上說,肯定是電子溫度計方便,測量體溫快,特別是今年新冠疫情之下,需要快速篩查體溫,耳溫計肯定是首選。」
「病人高熱時,水銀體溫計往往更有效」
不過記者也在採訪中發現,因水銀溫度計非常準確,在特殊情況下仍能發揮作用,也有醫院並未完全停用。
第二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護理部主任李麗23日告訴記者,目前該院門診都已使用電子溫度計,但醫院沒有完全停用水銀溫度計。
李麗說,電子溫度計安全而便利,水銀溫度計逐步退出醫院是目前的趨勢。但後者有自身的優勢,在特殊情況下還是可以發揮作用。比如,病人發高熱時,水銀溫度計往往比電子溫度計更準確。遇到搶救、化療等病人,仍有可能用上水銀溫度計。
「和血壓計是同樣道理,如果只用電子血壓計,患者血壓過高或過低時還是有可能測量不準確。」李麗說。
在該院住院部,李麗說目前每個床位配有固定的水銀溫度計,患者和陪護家屬各一支,出院時統一上交醫院進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表示,該院急診和發熱門診仍會用到水銀溫度計,病房裡則都使用耳溫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