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北川老縣城遺址,提醒遊客不要驚擾逝者的標牌幾乎每隔幾米就能看見。5月輕柔的風吹過,這座空城從無數方向傳來細碎的聲響:鏽蝕的金屬支架輕敲牆面,破碎的燈管搖晃,更遠處的某個房間角落裡,似乎有什麼終於斷裂落地……在遊人的沉默裡,這些聲音穿透鳥鳴和音樂,成為時間流逝的證據。
5·12汶川特大地震過去整整十年了,震區的空氣裡似乎已經聞不到悽厲和悲苦。10年間,悲傷被生者默默消化,似乎只在極少數時刻倏然閃現。
他們把重建後的安置房改成旅館和飯店,在地震遺址附近謀一份擺攤、開車的工作,或是成為身著羌族服飾的解說員,在無數次講述中靠近或遠離那段記憶。許多人在地震後放棄到外地打工,回到映秀、北川、綿竹,陪伴親人,組成家庭。映秀震中紀念館旁的巨大停車場裡,北川新縣城裡設有音樂噴泉的新生廣場上,孩子的笑聲和年輕人滑板落地的脆響不時迴蕩著。
在「相當於200多顆原子彈同時爆炸」的牛圈溝震源點,如今,目光所及,儘是溫柔的綠色。震源新村的居民仍在這裡放羊、養豬、養蜜蜂。都江堰走馬河邊,廢墟上建起的新房窗框上也慢慢生起了鏽。漢旺鎮東汽廠後山上,一座10年前的無名墳依然沒有等來墓碑,南方山林裡的植被卻一視同仁,覆蓋了所有停留在這裡的生命。
震中映秀,並不能在人們的「五一」出行計劃中佔據太多時間,許多遊客只是選擇在去往水磨古鎮或都江堰的途中在這裡匆匆停留。他們買上10元一籃的桑葚或5元一碗的麻辣土豆,邊吃邊轉完無需門票的漩口中學遺址,就回到各自的車上,焦急地匯入那條貫穿映秀鎮的國道,假期裡兩個車道似乎總有一側堵著。5月一開始,震區的大小賓館就住滿了記者、各種團體和志願者們,不時有團隊在廢墟前舉起不同的橫幅合影留念。
時間的偉力不可抗拒,這裡似乎已經沒有不能觸碰的傷疤。岷江流過的地方,夜幕下儘是歡歌笑語,從汶川到都江堰,夜啤酒的招牌映紅一段段江面。重建的北川中學在青年節辦起一年一度的文藝演出,比起《天亮了》和《羊角花開》,來自日韓和歐美的勁歌熱舞獲得的歡呼聲更熱烈。而在都江堰七一聚源中學,沿著校園圍牆散步的男孩女孩,走過黑板報上的詩句:
儘管 每個清晨仍然會
開窗探望
每個夏季 仍然
會有茉莉的清香
……
可是 是有些什麼
已經失落了
在擁擠的市街前
在倉皇下降的暮色中
我年輕的心啊
永不再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