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徒氏圖書館閱覽室只有一個老人在看報。
景堂圖書館規模較大。
明天就是4月23日,又一個世界讀書日。如今政府和社會機構推出花樣繁多的讀書活動,力求提升整個社會的閱讀文化。然而,圖書館作為收藏圖書的寶庫,其命運卻游離在人們的視線之外。
在僑鄉江門,近代歷史中也湧現出不少由華僑捐資建立的圖書館。其中新會的景堂圖書館、赤坎鎮的司徒氏圖書館和關族圖書館尤為聲名遠播。然而如今,這些圖書館有的發展興盛,以文化哺育著當地人。而有的卻失去了往日光彩。
趁著讀書日的機會,在開始讀書之前,先來讀一下這三所圖書館的命運變遷吧。
司徒氏圖書館和關族圖書館:圖書館功能弱化
兩圖書館曾為赤坎雙驕
來到司徒氏圖書館門前,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座有著鮮明葡萄牙風格的三層庭院式小洋樓,這座承載了歷史風雲變幻的圖書館是當年開平家族圖書館的先驅。
在位於庭院一角的圖書館辦公室裡,司徒氏圖書館館長司徒亮告訴記者,早在上世紀初,司徒氏的海外鄉親就創辦了族刊《教倫月報》,倡議創辦家族圖書館。得益於海外華僑的解囊捐助,到1925年,這座中西合璧的圖書館就落成於赤坎鎮東堤潭江之畔,並於次年元旦開館。「圖書館頂部那座從美國波士頓買來的大鐘,從那之後開始為鎮上的百姓整點報時,我都聽了好幾十年了。」司徒亮說。
就在司徒氏圖書館開館後,赤坎鎮上的關氏族人用了不到五年時間,就在堤西河畔建起了一座關族圖書館,並在1931年開館。
在1926年1月1日司徒氏圖書館開館之時,藏書就達到了1萬冊以上。而關族圖書館也購買了《四庫全書》、《萬有文庫》、《二十四史》等重要書籍。兩座圖書館也從此開始在潭江之畔遙相呼應,成為赤坎鎮的文化中心。
主要功能為宗族紐帶
不過,記者走進司徒氏圖書館一樓的閱覽室發現,那裡的擺設都相對陳舊,書報欄上的雜誌也比較舊。整個閱覽室都只有一位老人在安靜的環境裡看報。而整個下午,進出圖書館的都是外地的遊客。司徒氏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天大概只有不到10人來圖書館。
「現在來看書看雜誌看報的學生比我剛來那會兒少很多,因為現在網上什麼都能找到。」 關族圖書館館長關贊棠說,他在圖書館已經待了16年。
關贊棠告訴記者,現在關族圖書館平均每年會增加1000冊左右的圖書。由於圖書館的經費主要來自宗族內部的捐贈,因此相對較少,去年一年大概有22萬元左右。而司徒氏圖書館則更少,去年只有十多萬元經費。由於經費較少,兩家圖書館的圖書和設備更新都很難推進,而圖書館的職員也大多是退休人員,工作只能領取一些津貼。
關贊棠表示,關族圖書館作為圖書館的功能已弱化,目前主要職能是作為宗族文化交流的紐帶,圖書館職員的工作重點放在了《光裕月報》的編撰上。司徒氏圖書館的情況也類似,據司徒亮介紹,他們平時的工作主要是搜集、整理和編撰司徒氏的人文資料,彙編成書,同時還要兼顧《教倫月報》的編撰等。
功能異化:讀者少遊客多
近年來,由於開平旅遊業的發展以及圖書館旁邊的影視城知名度提升,兩圖書館成為了赤坎鎮上頗重要的歷史文化景點。關贊棠表示,遇旅遊旺季或節假日,圖書館一天甚至會有三四百人進去參觀,是進去讀書的人數的幾十倍。
景堂圖書館:走公益之路 光彩熠熠
多次擴館 也曾閉館
在司徒氏圖書館落成的同一年,由新會華僑馮平山捐資的景堂圖書館也在新會建成。
初建時,景堂圖書館館舍面積1250平方米。1986年,馮平山哲嗣馮秉芬、馮秉芹捐資擴建了景堂圖書館新樓,面積4030平方米。再加上2012年霍宗傑捐資興建的霍宗傑閱覽室,圖書館總面積達到6510平方米。
袁梅梅也向記者講述了景堂圖書館的歷次劫難,在新中國成立後,景堂圖書館也曾被迫閉館。所幸在改革開放之後,景堂圖書館再次得到了馮氏家族的捐助,而政府也給予了不少支持,使得景堂圖書館再次煥發新的光彩。發展到今天,景堂圖書館已成了新會的文化象徵。
公益之路 反哺僑鄉
如今,景堂圖書館位於新會商業繁華的仁壽路步行街,藏在一片騎樓群中。走進圖書館大門,館舍前後兩座, 前座2層, 後座3層。
據袁梅梅介紹,景堂圖書館目前各種廳室設置比較完善,除了4個閱覽室、5個書庫外還有各類展覽廳、報告廳、少兒室、視聽室等,相關的閱讀和文化設備也非常齊全,館藏各種圖書40多萬冊,而打理整個圖書館的,則是袁梅梅和她的30位圖書館職員。
記者看到,在霍宗傑閱覽室一層,坐滿了讀書看報的讀者,而這還是在工作日的時候。根據相關資料統計,每天進景堂圖書館閱覽的就超過了1000人次。
在袁梅梅看來,景堂圖書館如今的興盛,除了馮氏家族前後90多年幾代人的大力支持,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政府的扶持下走上了公益性發展的道路,能夠在吸取五邑經濟、文化資源的同時反哺僑鄉的發展。
袁梅梅介紹,為推進公益性服務,景堂圖書館從2008年開始全面免費開放,還惠及外來務工人員。同時,圖書館還開辦了青少年活動的第二課堂。
此外,景堂圖書館舉辦了各種文化展覽,據袁梅梅介紹,目前景堂圖書館的文化展覽排期已經排到了2015年。
對於僑鄉許多類似的家族圖書館的發展道路,袁梅梅說,「現在一個圖書館單靠家族的支持,是很難維持的。」在政府的扶持下,景堂圖書館不再單純地依靠華僑捐助,經費來源有了保障,這使得圖書館很多硬體設施得以翻新、更新。
而在景堂圖書館納入事業單位體系後,圖書館能以較好的待遇吸引專業人才,這也使其在新時代下仍光彩熠熠。 文/記者陶旺波 圖/記者龍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