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破譯日軍電報,國軍中將找到華羅庚,華羅庚一夜之間將其破解

2020-12-27 小一歷史筆記

倭兒踏血陷夷陵,戰刀西指殺氣騰。必滅陪都而後快,一時炸彈傾如雨。觸目屍骸相撐拄,殘肢橫斜道路堵。多少平民彈下亡,骨肉頃刻化為土。

這是一首描寫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軍機轟炸重慶的悲劇場景的詩。

事實上,在日本每次轟炸重慶之前,國民政府多數都能截獲日本的電報,但卻沒有辦法破譯,這讓當時國民政府兵工署署長的俞大維中將十分苦惱。

抗日戰爭期間,傳播信息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電報。

當時的電報大多把漢字分成四個數字。

這使得發送任何信息成為可能,但是這種方式成為明碼,也就是說,只要訓練過的人員都能夠破譯這種電報。

因此,在傳輸軍事機密時,需要進行二次加密,即所謂的秘電

俞大維,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有很好的數學天賦,他知道密碼與數學密切相關。

當時日本軍隊使用的密碼技術是把原來的文件,俗稱「明文」,用一種數學方法轉換,稱為"加密"。加密後的文件,稱為「密文」

「密文」被傳輸,即使被截獲,其他人也如同霧裡看花,難以理解它的含義。

如果我們能找到加密法則,就能破譯這封秘密電報。

如何了解日本密碼算法的規律,他很快就想到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

因為他和華羅庚曾在世界頂級數學雜誌上發表過文章。

在德國留學期間,俞大維在1925年寫了一篇數學論文,發表在德國最著名的數學雜誌上(Mathematische Annalen)上。

俞大維是第一位在該雜誌上發表文章的中國人。

幾年後,華羅庚也在雜誌上發表了論文,成為第二位中國人。

一九四三年,國民黨政府聽說美國有了原子彈,打算組織代表團去美國考察。

華羅庚等人應邀到廬山「集訓」,研究判斷在中國製造原子彈的可能性。

當時國民政府兵工署署長俞大維也是這次會議的參與者和組織者。

俞大維到廬山後,去拜會華羅庚教授,兩人聊了一會,俞大維談起了最近截獲的密碼信息,並將其交給了華羅庚。

他希望華羅庚能把日文密碼信息的混亂數字變成一個可以破譯的常規數字!

如果華羅庚能找到日軍的數字排列的規則,那麼日本密碼電文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華羅庚,作為一個數學家,喜歡解決數學問題。

而且,它對抗日戰爭和國家都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這樣一件大事,華羅庚不敢拖延片刻,決定一夜之間破譯。

為了確保華羅庚的密碼破解,俞大維要求當時的「中央調查統計局」蔡孟堅少將做好華羅庚的安全保衛工作,蔡孟堅便和華羅庚同住一個屋內。

華羅庚接受了這個任務後,他就開始躲在房間裡進行破譯,整個晚上都依靠吸菸來保持精神,專注於尋找其中的規律。

從那天下午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

蔡孟堅少將為了不打擾華羅庚的工作,連上廁所都不敢發出響聲。

第二天早上,蔡孟堅起床後,華羅庚開始洗漱了。

這時,華羅庚把一沓稿紙遞給他,讓他交給了俞大維。

他說他太累了,需要休息。

後來蔡孟堅回憶說:「第二天早上,華教授從廁所出來,手裡拿著一沓稿紙,寫滿了字,交給我說:」已經解決了,但我沒有時間重新抄寫了,請立即交給俞署長。」

就這樣,蔡孟堅少將急忙把稿紙交給俞大維,俞大維看完拍案叫絕欣喜若狂,立即下令:按照華羅庚教授教的方法迅速破譯!

很快這些數字就被翻譯成了日軍的作戰計劃。

有了這些計劃,國民政府加強了防範工作,日本軍隊空襲造成的傷亡大大減少!

解放後,華羅庚回憶起這件事情,仍然興高採烈地說:「從明文到密文的加密過程,日軍使用了原來的「繆比烏斯函數」!那麼,使用「繆比烏斯函數」的反函數,密文立即恢復為明文!」

說完後,他嘆了口氣:「數學有很大的用處!「-他在數學面前總是個好奇的孩子!

數學是思維的科學。

一方面,數學思維不排除天才的成分,另一方面,它依賴於教育和培養,學習數學,興趣無疑是最好的教師。

1983年,楊振寧向中學生介紹數學學習過程時,特別提到一個人。

他說:「有一位劉薰宇先生,他是一位數學家,寫了很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文章。我記得讀過他的一篇關於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

可以看出,一本好的數學書能使孩子們愛上數學。

劉薰宇的三本數學書都是非常優秀的數學科普書。

這套書一共有三本,一本是《馬先生談算學》

化身馬先生,講解了一百多個問題,主要講了如何用圖解法解決一些算術四則問題。

主要討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我們講萬物皆數學,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

這本書講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雖然有點深奧,但是講解的方式很好,我的孩子在六年級的時候,可以理解一部分內容。

劉薰宇簡直就是科學家裡的段子手,書裡的所有函數知識都是一個接一個的段子。我的孩子看得哈哈大笑。

這本書適用於小學生和初中學生,可作為他們的自學教材,讓他們自己學習。

因為它是由中國數學家寫的,裡面有很多中國的數學妙題。

所以,你可以給你的孩子看這本啟發了世界上最傑出物理學家的數學啟蒙書。

而且價格不貴,三冊只要69,而且包郵到家:

相關焦點

  • 初中文憑,卻只用一晚破譯日軍代碼:華羅庚,打破"數學無用論"
    華羅庚並不是只知道醉心學術的&34;,他曾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抗戰做出巨大貢獻。在戰爭期間,傳達上級命令時,為了防止重要計劃被竊聽洩密,重要文件都會採取用&34;傳遞的方式,大約在1943年前後,有一段時間中方無法破譯日本的軍事代碼,幾乎所有的密碼學家都束手無策,這讓中國軍隊處於一種極不利的境況。
  • 他只有初中學歷,卻27歲成清華教授,一晚破解日軍代碼驚豔世人!
    看華羅庚如何只用一晚,便破譯了日軍代碼!數學曾經很多學生都為之頭疼,甚至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竟然有了數學無用之說。數學怎麼可能無用?數學是一切理科的基礎,無論是物理還是化學都需要數學運算進行支撐,數學不好的人其他科的成績也很難太好。提起數學你們肯定能想到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至今為止他的成績依舊無人能夠超越。
  • 【人物春秋】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
    談話之間說到日軍密碼的困擾,俞大維懇請助其一臂之力,破解日軍軍事密碼,華羅庚一口答應下來。深知事關重大,十萬火急,華羅庚連夜觀察、反覆比對,仔細尋覓密碼中數字的規律,徹夜未眠。次日清晨,華羅庚拿著數張手紙,上面寫滿了字,交給住在同一樓層的蔡孟堅說:「問題已經解決,但我沒有時間重新抄寫了。請立即轉交俞署長。」
  • 他只有初中學歷,卻27歲成清華教授,一晚破解日軍代碼驚豔世人
    ,但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而已,很快華羅庚就成為了數學系的助理,那可是聞名於全世界的清華大學呀,所以可見華羅庚在數學方面的天分有多高。三、一晚破解日軍代碼驚豔世人1943年的一天,華羅庚接到了一個重要任務,原來有一段日本的代碼我國始終無法破譯,那些密碼學家全部都束手無策,這樣的話會讓我國軍隊很被動。
  • 陳省身與華羅庚
    華羅庚與陳省身年齡相仿,但生活的道路不同。兩人都在20世紀30年代初進入清華大學算學系,在那個數學群星燦爛的天空,他們構成明亮的雙子星座。然後兩人先後出國:陳省身到了漢堡、巴黎,攀登幾何學的高峰;華羅庚則由N·維納介紹去了英國的劍橋,在解析數論的研究上達到世界的前沿。為了發展中國的現代數學,兩人都在拼命往前跑,形成了客觀上的競爭。正所謂「一時瑜亮」。但是,他們是競爭中的朋友。
  • 華羅庚與中國計算數學
    在一次實彈射擊演習科目上,時任兵工署長擁有陸軍中將軍銜的俞大維交給華羅庚一個極難解答的數學題目。經過一夜的思考,華羅庚於翌日清晨解決,深得俞大維的賞識,二人日後成為好友。總體而言,國軍的輕武器要優於日軍。更為重要的是,兵工署培養和資送了很多人才,這些人在後來新中國兩彈一星的研發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華羅庚解決了俞大維的數學難題,使他認識到純粹科學如數學者對國防也能有具體的貢獻,對他自己的觸動可以說是非常大的。僅僅過了兩個月,華羅庚於 3 月 17 日又給陳立夫寫了第三封信。
  • 華羅庚傳
    我們知道,二次、三次以至四次代數方程的解可以由其係數的四則及根式運算來表示。但是對於五次代數方程,阿貝爾早在100多年前就證明了,它是不可解的。現在「蘇文」聲稱已找到五次代數方程由其係數的四則與根式運算表示出來的方法,顯然與阿貝爾理論相矛盾。    實際上蘇家駒是知道阿貝爾理論的。然而他「終不信其絕對不能解」!
  • 陳省身與華羅庚:競爭中的朋友 彼此尊重
    華羅庚致全體美國留學生的一封信令人唏噓的華羅庚與楊武之梁羽生筆下的華羅庚另一位數學大家陳省身與華羅庚的比較往往是自然的問題,也常是比較敏感的話題。下面的文字是張奠宙先生2014年發表在文匯報上的文章。為了發展中國的現代數學,兩人都在拼命往前跑,形成了客觀上的競爭。正所謂「一時瑜亮」。但是,他們是競爭中的朋友。
  • 陳寅恪曾對華羅庚不滿:因其熱衷名利包辦學界
    竺可楨在1957年2月18日的日記中詳細記錄了與陳寅恪的這次會面,寫道:「渠意頗不以華羅庚為然,說其過去曾建議蔣介石成立科學青年團,認其有創造能力,但其言論作風之味不佳雲」。  對近人日記研究頗深的張榮明,還從另幾位學者的傳記或者文章中,尋找到一些有關華羅庚張揚、奔放及霸氣的個性描述。1935年華羅庚在德國一本著名數學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那時中國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 陳省身與華羅庚:競爭中的朋友 彼此尊重終生不渝
    然後兩人先後出國:陳省身到了漢堡、巴黎,攀登幾何學的高峰;華羅庚則由N·維納介紹去了英國的劍橋,在解析數論的研究上達到世界的前沿。為了發展中國的現代數學,兩人都在拼命往前跑,形成了客觀上的競爭。正所謂「一時瑜亮」。但是,他們是競爭中的朋友。彼此尊重,禮尚往來,終生不渝。早在1936年,陳省身在德國接待途經柏林的華羅庚一起觀看奧運會。第二年陳省身經過英國到法國時,專門到劍橋看望華羅庚。
  • 僅有初中文憑的華羅庚留學劍橋時被贊:每篇論文都可得一個博士!
    好友勸他不必冒此危險,然而,華羅庚卻毅然放棄了蘇聯科學院的訪問邀請,以及在劍橋大學繼續研究的計劃,回國與同胞共赴國難。雖然在華羅庚沒有在劍橋拿到博士學位,但當時有人這樣評價華羅庚在劍橋學習期間的成就:華羅庚的每一篇論文,都可得一個博士。
  • 日軍用氣球給炮兵開天眼,國軍深受其害,最後靠土辦法將其解決
    日本將氣球作為軍事用途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時期的內戰,西南戰爭時期政府軍被西鄉隆盛部圍困在熊本城,與外界中斷聯繫,最後靠城內的工部大學研製的一個氣球將情報傳回東京。此後,日本海軍開始了氣球研發,並於1877年4月中旬研發成功。但是在試飛過程中發現,氣球仍然不太穩定,安全性沒有保障。此後日軍陸軍也單獨研發出了一個氣球,但試驗結果仍然不理想。
  • 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人民數學家
    他小心翼翼地將嬰兒放進一隻籮筐裡,又將另一隻籮筐蓋在上面,說是「進籮筐避邪,同庚百歲」,並為兒子取名「羅庚」。  華羅庚讀小學時,成績不突出,數學只是勉強及格。校長找他談了一番話,並希望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校長的話使他決心奮起直追。從此,華羅庚收起玩心,一門心思放在學習上。起初,別的同學用一小時就能解決的數學問題,華羅庚安排兩小時去解決。
  • 「人民的數學家」:華羅庚最優的「優選」
    這是一種典型的優選法,能夠通過較少的試驗次數找到最合理的工藝條件。實踐證明,解決同樣的問題,用「0.618法」做16次試驗,就可達到常用的枚舉法2500次試驗的效果。  何為「優選」?大概沒有人比數學家華羅庚理解得更透徹。他一生面臨一次次重大選擇,也在一次次的「優選」中定義自己的人生。
  • 大病致殘——華羅庚
    不久,一場劫難降臨到華羅庚的頭上。 那年,金壇縣瘟疫蔓延,舊曆臘月二十三送灶這天,下課回家的華羅庚忽然覺得渾身發冷,妻子吳筱元幫他試體溫後發現,他在發高燒,為了治病,家裡到蘇州請醫生來幫他治病。請一趟醫生要花四塊大洋,家裡值點錢的東西全部送進了當鋪。
  • 數學家華羅庚的詩意文採
    華羅庚1953年,中國科學院組織出國考察團,由錢三強擔任團長,團員有華羅庚、趙九章等20多人。期間,他們經常談到學術與傳統文化楹聯, 大家都知道華羅庚修養極高,有人提議要他講一講。遼使不得不服其才思敏捷而又恪守大禮,當然很贊同。」華羅庚接著又羅列了後代人們給出的下聯,有「三代夏商周」「四詩風雅頌」等等。 說到這裡,華羅庚觸景生情,也出了一個上聯:「三強韓趙魏」。
  • 華羅庚功成名就,公開場合總要提起一個人:沒有他,就沒有華羅庚
    在這一點上,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新中國成立之初,毛主席親自接見了出身貧苦、自學成才的華羅庚,各大報刊也紛紛介紹華羅庚先生的生平,每到這種情況,華羅庚總會提起一個人,介紹他是怎麼發現自己的,又是怎麼提拔培養他的,公開場合更是如此。這個人就是華羅庚的恩師——中國著名教育家、數學家——熊慶來先生。
  • 中途島海戰破譯日軍密碼的美軍功臣授勳內幕
    根據長期以來破譯的日軍通信中顯示,日軍通常用A起頭的兩個字母作為太平洋一些地區的代號。如AH是珍珠港,AG是馬紹爾群島。記憶力過人的羅徹福特還從浩如煙海的電文中找到1942年初的一份日軍電報,電報是要求水上飛機從馬紹爾群島起飛,飛往珍珠港,電文還提到要注意避開來自AF的空中偵察,從地圖上分析AF只能是中途島!
  • 「中國數學之神」,當年卻被叫「羅呆子」——「天才」華羅庚
    他當即做出決定,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來。將數學融入生活從此,華羅庚就成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助理員。在這裡,他如魚得水,每天都遊弋在數學的海洋裡,只給自己留下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說起來讓人很難相信,華羅庚甚至養成了熄燈之後,也能看書的習慣。
  • 李尚志回憶文章:華羅庚怎樣建設師資隊伍
    那些小冊子都不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從天而降頒布定義和定理,而是帶領讀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所要學習的內容一步一步發明出來。讓我大開眼界,造就了我的學習方法和講課風格一直到今天。         進了科大,發現小冊子封面一個個作者名字變成活生生的人從書中走出來,與我們親切交談,就好比童話故事中的畫中人從牆上走下來施展魔法幫助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