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子即楹聯、對聯,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
古代文人平常就喜歡對對子,特別是明清時期特別流行,甚至很多皇帝都喜歡對對子,例如朱元璋、乾隆、康熙等人。
但是,這個對聯很是講究的,要求對仗工整,音調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對聯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
而且,這個對聯字數可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長的如《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這副對聯,上下共1612個字,前所未見。
但不管什麼樣對聯,使用何種形式,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要求。如,要平仄相合,音調協調。但一般來說是「仄起平收」,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當然也有「平起仄落」的情況。
另外,詞性也要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如果內容相關,上下銜接那就更好了。
下面我們講一上聯,很簡單的一「拆字」聯,但是為何說無解呢?
上聯:「今夕何夕?兩夕已多。」
據說是民國初年,有人作一「拆字」對的上聯。
不過,也有人說是,有人在孫中山就職時對的下聯,而上聯是:初一統一,獨一無二。
下聯則是:今夕何夕?兩夕已多。
孫中山是元旦一月一日就職的,古時元旦被稱為初一,也可能當時指的是新年的一月一日。而下聯,可能是指袁世凱復闢想當皇帝的時候,出句者的憤慨心情。
當然這個說法只是一些人的推測,流傳更多的是,民國初年,某一個人出的上聯。可是,如果是上聯又好像不太準確。
因為上聯本身的平仄不合規矩,二四六的位置都是仄聲,最後一個字卻是平聲,而且一般對聯是仄起平收,顯然這個並不是很符合規矩。
不過,饒是如此,大家還是對出了不少下聯。當然,有些平仄就並不太講究了。
例如:「大口小口,雙口常吅 」
(吅,xuān。今俗別作喧,驚嘑也。古同「喧」,大聲呼叫的意思。四川話讀 ber,接吻的意思,打吅)
「書山非山,入山難出」
(書山並不是真的山,入山難出也很形象的形容書山之路不易行,有進無出。)
此外,還有:
「裡口外口,對口即回」
「此林熟木,三木成森」
「斯人幾人, 三人始眾」
「說一是一,獨一不二」
「九月賞月,對月思朋」
「你口他口,一口就日」
不知道你們怎麼對?請寫下你們的下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