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糖果傍名牌,讓俺看走眼
記者走訪副食品批發市場,發現傍名牌的糖果不算少
4月19日,家住奎文區櫻園小區的張女士向本報反映,她結婚購買的糖果出現了問題。「買的時候以為是德芙巧克力,回家後才發現並不是真正的德芙,只是字母看上去很相似。」張女士說。當天,記者走訪了位於奎文區濰州路與健康東街交叉口附近的副食品批發市場,發現確實有許多小牌子傍名牌。
市民反映
買到山寨德芙
當天,張女士告訴記者,她購買的巧克力實際名稱是Duer,而德芙的名稱是Dove.由於外包裝上的名稱寫得比較潦草,常人乍一看都以為是德芙巧克力。
張女士對記者說:「我在4月18日到濰州路上的副食品批發市場一家店內購買結婚用的糖果,當時一共花了1000多元錢。『假德芙』每斤30元,我在購買時還問德芙巧克力怎麼便宜了,老闆聽後什麼也沒說。回家後,朋友一說我才發現不是德芙巧克力。」張女士回到店內討說法,但店老闆稱是張女士自己沒看清牌子,不能退貨。
張女士的同事王女士也遇到過類似情況。王女士購買糖果後,讓店內工作人員幫忙裝盒,可是她後來發現盒內有些糖並不是自己選好的品牌。「我買的是雅客,可是回家打開幾盒發現,並不是每盒裡面都有雅客。店主將雅客換成了『雅正',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王女士說。
記者調查 「雜牌」糖成店鋪必備
19日,記者來到位於奎文區健康東街與濰州路交叉口附近的副食品批發市場。
記者走進一家賣糖果的店鋪,看到貨柜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糖塊。櫃檯上有一盒德芙巧克力,旁邊還擺放著幾盒巧克力,記者原以為都是德芙巧克力,當詢問價格時,店主表示這一盒50多元錢一斤,另外幾盒20多元錢一斤。
「價格怎麼會相差這麼多?」記者問道。店主表示,50多元一斤的是德芙巧克力,另一種則是「杜爾」巧克力,「它在包裝上跟德芙有些像」.
在另一家店內,店員告訴記者,不僅巧克力,硬糖、奶糖都有與大牌子糖果類似的。「名稱只跟大牌子糖果相差一個字,外包裝乍一看差不多。」店員拿起幾塊酥糖說道,「這裡面有一塊是徐福記牌的,另外三塊是其他牌子的,但是外包裝都差不多。」記者看到,這幾塊酥糖外包裝相似,唯一區別是有一塊酥糖的一角印有「徐福記」標識。
「正牌子的糖果比雜牌子的價格高出一半還多,喜糖盒裡一般放10塊或12塊糖,如果都用正牌子的,一盒喜糖得六七元錢。」店員說,他們推薦的時候,會一起推薦,方便顧客選擇。
律師說法 這種行為屬「傍名牌」
對此,山東王楊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建華表示,糖果作為一種食品,首先要符合《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產品的用料、配方要符合國家標準,包裝上也要標明生產日期、產地、保質期等信息,否則是「三無」產品。
王建華說,根據《商標法》的規定,在同一種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他人註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屬於假冒註冊商標的行為。將與他人註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為企業的字號,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公眾產生誤認的,則屬於給他人註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行為。「像這些糖塊的外包裝與大品牌很類似,常人如果不仔細辨別很難發現是冒牌的,就是一種』傍名牌『的行為,這是法律不允許的。」王建華說。
王律師表示,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了假冒的產品,有權要求商家賠償。
在此,王律師提醒廣大市民,在購買物品時一定要仔細辨別,同時保存好小票、收據,以免日後出現舉證困難的情況。(文/圖本報記者 常方方 竇圓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