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19年省政府教育督導室開展的對全省21個地級市、122個縣(市、區)政府2018年度履行教育職責評價考核中,梅縣區獲得89.14分的好成績,在北部生態發展區共37個縣(市、區)中獲得第3名,位列梅州市第1名。
優秀成績的背後,是梅縣區一直以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決心。
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小學部新建綜合樓項目建設已到收尾階段,建成後可提供1200個學位。何森垚 攝
「擠」出黃金地段建學校、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全面完成「區管校聘」改革工作、推動體藝特色教育……近年來,梅縣區抓投入、增學位、破瓶頸、引人才,大力推進教育事業均衡全面發展,讓每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推動全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自進入2020年以來,梅縣區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對教育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教育教學,全區教育工作呈現穩中向好態勢。
緩解「上學難」
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學位
早上8時,琅琅讀書聲在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小學部準時響起。而在距離學校的不遠處,新建綜合樓施工現場正進行室內裝修工程及完成剩下的附屬工程,各項建設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著。
「受今年疫情的影響,新建綜合樓項目未能在春節後如期開工建設,為了趕上今年9月交付使用,項目正全力加快施工進度,預計7月下旬完工,8月進行驗收。」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總務處主任鄧欣說,全新的綜合樓建成後可開設24個教學班,按每班50人計算,可提供1200個學位。
近年來,隨著城市擴容提質的步伐加快,城區住宅增多、就業機會增加,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區流動,梅縣區新增學齡人口呈迅速上升趨勢。市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導致城區學校學位不足問題突出,「上學難」「入園難」成了群眾最關心的問題。
2018年秋,新民小學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何森垚 攝
以梅縣新城西片區為例,該地區商業住宅小區林立,不少周邊省、市、鄉鎮生活的居民在此購房安家,人口逐漸密集。生活在該地區的學生紛紛到附近小學就讀,導致學校出現大班額的情況。
為加快推進教育領域民生和重點項目建設,將疫情對項目建設影響降到最低,解決群眾最為關切的教育民生問題,梅縣區成立教育領域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工作領導小組,構建了跨部門、全局性的協調工作機制,全力推動各項教育領域重點項目建設進度。
目前,德興小學擴建工程、扶大中心小學擴建工程、第二實驗幼兒園新建工程、東山中學客都人家分校改擴建工程等教育重點項目建設均有序推進。
補齊教育短板,梅縣區肯下大力氣啃「硬骨頭」。
自2016年以來,梅縣區教育總投入超25億元,結合重點項目和民生實事工作,將位於新縣城黃金地段的500多畝土地用於學校建設,先後投入約15億元新建、改建、擴建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富力城附屬小學、新民小學、德興小學等多所學校。
「梅縣區將繼續堅持『強公辦、扶民辦』的方式,多措並舉,推進公辦學校擴建工作,增加學位,同時推動華師華業外國語學校、梅州昌盛實驗學校等民辦學校建設,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高端優質民辦學校,彌補公辦學校學位不足問題,合力充實教育資源,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梅縣區教育局局長馮治山表示。
均衡化發展
讓優質教育資源向鄉鎮延伸
走進雁洋鎮葉劍英紅軍小學,一棟棟現代化教學樓拔地而起,課室內配備了全新的桌椅、教學一體機等。漫步於校園,內部道路乾淨整潔,不遠處,是該校剛剛落成的德育基地,分為劍英廳、蘇區廳、國防教育廳、客家文化廳四大區域。
據介紹,雁洋鎮中心小學新校區佔地面積42.15畝,投資約1.4億元。2019年9月,新校區的全面落成為周邊群眾提供了約1500個優質學位,有效緩解了雁洋鎮學位緊張的情況。
葉劍英紅軍小學。
「新校區投入使用後,能夠滿足本地戶口學生的上學需求,轄區生源基本沒有出現外流的現象,在此基礎上,學校也盡力去滿足周邊鄉鎮過來求學的學生的就讀需求,目前班級數量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葉劍英紅軍小學校長肖任泉說。
如何縮小城鄉教育差別,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讓「鎮小」「村小」在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中煥發活力,是教育改革的一大難題。
近年來,梅縣區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完善鄉鎮學校教育設施、改善教學環境,提高鄉鎮學校辦學水平,重點支持城郊南口、畲江、城東等鄉鎮學校提質擴優,在留住轄區生源,緩解城區教育資源緊缺狀況的同時,也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向邊遠薄弱學校輻射,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葉劍英紅軍小學是全國百所紅軍小學之一。
「不僅要辦好教育,更要辦特色教育、高質量教育。」肖任泉說,作為全國百所紅軍小學之一,葉劍英紅軍小學以傳承紅軍精神為使命,將紅色教育列為學校教育特色的發展方向,依託豐富的紅色資源,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傳承紅軍精神的紅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小紅軍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興致勃勃地操縱各式科技產品。
除此之外,2019年底,「葉選基科學實驗室」在雁洋鎮葉劍英紅軍小學落成並舉行了「科學文化進校園巡講」活動。實驗室內,電子北鬥衛星接收機信號解析設備、雷射雷達定位車、工業機械臂、履帶月球車等教學設備和人工智慧套件一應俱全。
肖任泉表示,「葉選基科學實驗室」將為本校青少年素質教育提供場地,成為教師、學生了解科技發展的重要窗口,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創新意識,科技力量的補充也讓鄉鎮學校與城區學校的距離進一步縮小,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全方位發展。
「管」出「新格局」
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區管校聘』實行之後,明顯感覺到教師的危機感、責任感更強了。」梅縣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區管校聘」制度下,部分教師被調配到其他崗位或學校任教,這使得教師們倍感壓力,只有做好教學工作,才能確保在之後的崗位競聘中佔據優勢。
為了激活教師隊伍的「一池春水」,激發廣大教師幹事創業動力,2018年5月,梅縣區結合自身實際,開始在全區範圍內全面推行中小學教師「區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2019年9月,梅縣區「區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任務全面完成。
「向『區管校聘』要動力,打破『大鍋飯』,獎優汰劣,多勞多得,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機制,有望緩解長期以來教師資源配置不均、交流不暢以及職業倦怠等問題,用人『終身制』被打破,讓教師們有壓力更有動力。」梅縣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管」出「新格局」。教師不再「一校定終身」,而是從「學校人」變為「系統人」,實現了統一管理。以學校為單位組織實施,原則上三年競聘一次,每年微調一次。「『區管校聘』工作在梅縣區得到了較好的完成和實施,流動到各校的教師們迅速轉變角色,開始了新的教學工作,學校教師隊伍情況較為穩定。」梅縣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聘」出「新幹勁」。在新的環境裡,通過「區管校聘」實現流動的老師們也很快進入了狀態,在新的校園裡開始了新的教學工作。以雁洋鎮葉劍英紅軍小學為例,實行「區管校聘」後,先後共有23名教師流動到該校任教,大大補充了該校的教師隊伍力量,緩解了此前師資緊張的情況。
此外,為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梅縣區參照義務教育階段校級領導輪崗交流辦法,於今年4月對全區完全中學31名任職滿10年以上的副校長進行交流任職,一方面實現人員流動,一方面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他們教育管理經驗豐富的優勢,推動梅縣區教育督學工作高效開展。
據悉,圍繞新增學位需要,梅縣區計劃三年內新增教師300名,其中今年將招聘約120名教師,確保滿足教學需求。與此同時,設立區級教育基金,實施「名教師名校長」工程,完善獎教獎學激勵機制,健全生均經費保障制度等教育工作也在同步推進,全面提升梅縣區教育教學水平。
「教育寄託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推進教育優先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對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對經濟轉型、科技創新、文化繁榮、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馮治山說,接下來,梅縣區將繼續補齊教育短板,擦亮教育品牌,努力開創教育改革和發展新局面。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