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梅縣區:下活優質均衡「一盤棋」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2020-12-20 瀟湘晨報

日前,在2019年省政府教育督導室開展的對全省21個地級市、122個縣(市、區)政府2018年度履行教育職責評價考核中,梅縣區獲得89.14分的好成績,在北部生態發展區共37個縣(市、區)中獲得第3名,位列梅州市第1名。

優秀成績的背後,是梅縣區一直以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決心。

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小學部新建綜合樓項目建設已到收尾階段,建成後可提供1200個學位。何森垚 攝

「擠」出黃金地段建學校、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全面完成「區管校聘」改革工作、推動體藝特色教育……近年來,梅縣區抓投入、增學位、破瓶頸、引人才,大力推進教育事業均衡全面發展,讓每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推動全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自進入2020年以來,梅縣區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對教育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教育教學,全區教育工作呈現穩中向好態勢。

緩解「上學難」

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學位

早上8時,琅琅讀書聲在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小學部準時響起。而在距離學校的不遠處,新建綜合樓施工現場正進行室內裝修工程及完成剩下的附屬工程,各項建設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著。

「受今年疫情的影響,新建綜合樓項目未能在春節後如期開工建設,為了趕上今年9月交付使用,項目正全力加快施工進度,預計7月下旬完工,8月進行驗收。」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總務處主任鄧欣說,全新的綜合樓建成後可開設24個教學班,按每班50人計算,可提供1200個學位。

近年來,隨著城市擴容提質的步伐加快,城區住宅增多、就業機會增加,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區流動,梅縣區新增學齡人口呈迅速上升趨勢。市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導致城區學校學位不足問題突出,「上學難」「入園難」成了群眾最關心的問題。

2018年秋,新民小學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何森垚 攝

以梅縣新城西片區為例,該地區商業住宅小區林立,不少周邊省、市、鄉鎮生活的居民在此購房安家,人口逐漸密集。生活在該地區的學生紛紛到附近小學就讀,導致學校出現大班額的情況。

為加快推進教育領域民生和重點項目建設,將疫情對項目建設影響降到最低,解決群眾最為關切的教育民生問題,梅縣區成立教育領域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工作領導小組,構建了跨部門、全局性的協調工作機制,全力推動各項教育領域重點項目建設進度。

目前,德興小學擴建工程、扶大中心小學擴建工程、第二實驗幼兒園新建工程、東山中學客都人家分校改擴建工程等教育重點項目建設均有序推進。

補齊教育短板,梅縣區肯下大力氣啃「硬骨頭」。

自2016年以來,梅縣區教育總投入超25億元,結合重點項目和民生實事工作,將位於新縣城黃金地段的500多畝土地用於學校建設,先後投入約15億元新建、改建、擴建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富力城附屬小學、新民小學、德興小學等多所學校。

「梅縣區將繼續堅持『強公辦、扶民辦』的方式,多措並舉,推進公辦學校擴建工作,增加學位,同時推動華師華業外國語學校、梅州昌盛實驗學校等民辦學校建設,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高端優質民辦學校,彌補公辦學校學位不足問題,合力充實教育資源,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梅縣區教育局局長馮治山表示。

均衡化發展

讓優質教育資源向鄉鎮延伸

走進雁洋鎮葉劍英紅軍小學,一棟棟現代化教學樓拔地而起,課室內配備了全新的桌椅、教學一體機等。漫步於校園,內部道路乾淨整潔,不遠處,是該校剛剛落成的德育基地,分為劍英廳、蘇區廳、國防教育廳、客家文化廳四大區域。

據介紹,雁洋鎮中心小學新校區佔地面積42.15畝,投資約1.4億元。2019年9月,新校區的全面落成為周邊群眾提供了約1500個優質學位,有效緩解了雁洋鎮學位緊張的情況。

葉劍英紅軍小學。

「新校區投入使用後,能夠滿足本地戶口學生的上學需求,轄區生源基本沒有出現外流的現象,在此基礎上,學校也盡力去滿足周邊鄉鎮過來求學的學生的就讀需求,目前班級數量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葉劍英紅軍小學校長肖任泉說。

如何縮小城鄉教育差別,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讓「鎮小」「村小」在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中煥發活力,是教育改革的一大難題。

近年來,梅縣區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完善鄉鎮學校教育設施、改善教學環境,提高鄉鎮學校辦學水平,重點支持城郊南口、畲江、城東等鄉鎮學校提質擴優,在留住轄區生源,緩解城區教育資源緊缺狀況的同時,也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向邊遠薄弱學校輻射,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葉劍英紅軍小學是全國百所紅軍小學之一。

「不僅要辦好教育,更要辦特色教育、高質量教育。」肖任泉說,作為全國百所紅軍小學之一,葉劍英紅軍小學以傳承紅軍精神為使命,將紅色教育列為學校教育特色的發展方向,依託豐富的紅色資源,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傳承紅軍精神的紅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小紅軍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興致勃勃地操縱各式科技產品。

除此之外,2019年底,「葉選基科學實驗室」在雁洋鎮葉劍英紅軍小學落成並舉行了「科學文化進校園巡講」活動。實驗室內,電子北鬥衛星接收機信號解析設備、雷射雷達定位車、工業機械臂、履帶月球車等教學設備和人工智慧套件一應俱全。

肖任泉表示,「葉選基科學實驗室」將為本校青少年素質教育提供場地,成為教師、學生了解科技發展的重要窗口,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創新意識,科技力量的補充也讓鄉鎮學校與城區學校的距離進一步縮小,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全方位發展。

「管」出「新格局」

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區管校聘』實行之後,明顯感覺到教師的危機感、責任感更強了。」梅縣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區管校聘」制度下,部分教師被調配到其他崗位或學校任教,這使得教師們倍感壓力,只有做好教學工作,才能確保在之後的崗位競聘中佔據優勢。

為了激活教師隊伍的「一池春水」,激發廣大教師幹事創業動力,2018年5月,梅縣區結合自身實際,開始在全區範圍內全面推行中小學教師「區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2019年9月,梅縣區「區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任務全面完成。

「向『區管校聘』要動力,打破『大鍋飯』,獎優汰劣,多勞多得,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機制,有望緩解長期以來教師資源配置不均、交流不暢以及職業倦怠等問題,用人『終身制』被打破,讓教師們有壓力更有動力。」梅縣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管」出「新格局」。教師不再「一校定終身」,而是從「學校人」變為「系統人」,實現了統一管理。以學校為單位組織實施,原則上三年競聘一次,每年微調一次。「『區管校聘』工作在梅縣區得到了較好的完成和實施,流動到各校的教師們迅速轉變角色,開始了新的教學工作,學校教師隊伍情況較為穩定。」梅縣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聘」出「新幹勁」。在新的環境裡,通過「區管校聘」實現流動的老師們也很快進入了狀態,在新的校園裡開始了新的教學工作。以雁洋鎮葉劍英紅軍小學為例,實行「區管校聘」後,先後共有23名教師流動到該校任教,大大補充了該校的教師隊伍力量,緩解了此前師資緊張的情況。

此外,為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梅縣區參照義務教育階段校級領導輪崗交流辦法,於今年4月對全區完全中學31名任職滿10年以上的副校長進行交流任職,一方面實現人員流動,一方面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他們教育管理經驗豐富的優勢,推動梅縣區教育督學工作高效開展。

據悉,圍繞新增學位需要,梅縣區計劃三年內新增教師300名,其中今年將招聘約120名教師,確保滿足教學需求。與此同時,設立區級教育基金,實施「名教師名校長」工程,完善獎教獎學激勵機制,健全生均經費保障制度等教育工作也在同步推進,全面提升梅縣區教育教學水平。

「教育寄託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推進教育優先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對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對經濟轉型、科技創新、文化繁榮、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馮治山說,接下來,梅縣區將繼續補齊教育短板,擦亮教育品牌,努力開創教育改革和發展新局面。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吳斌:推動我縣教育事業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
    8月5日上午,縣委書記吳斌調度我縣教育項目並主持召開座談會,就推進項目建設,做好招生、教師招考相關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吳斌強調,要把教育項目建設好、把利辛教育辦好,全力推動我縣教育事業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
  • 梅縣區:項目為王實幹為先 書寫高質量新答卷
    (吳騰江 攝) 今年以來,梅縣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堅持「項目為王」不動搖,搶時間、奪工期、抓質量,積極支持工業企業增資擴產、轉型升級,多措並舉推進企業安全有序復工復產和謀劃發展項目,盡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 讓「梅州味道」香飄國內外市場!梅州積極發展優勢農產品
    ●本報記者 張怡  「十三五」期間,我市立足生態發展區定位,加快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系,發展優勢農產品、提高農產品質量,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茶罐子」「水缸子」,推動「五子登科」,著力提升梅州特色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讓綠色優質的「梅州味道」農特產品香飄國內外市場。
  • 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分別編制足球發展十年規劃 助推梅州足球改革...
    本報訊 (記者黃科 通訊員丘黎明)日前,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分別召開了《足球發展十年規劃(2020-2029年)》專家論證會。  據了解,為推動足球運動發展,加強市、縣(市、區)的工作聯動,在市體育局的協調下,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等3個振興足球重點縣(市、區)分別組織專家制定了《足球發展十年規劃(2020-2029年)》,並於近日組織評審專家進行論證。
  • 推動教育均衡發展,讓優質教育惠及鄉村
    來源:環球網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我國長期以來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使城鄉教育之間一直存在差距。如何把更多優質資源投向農村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關心與探討的議題。為了給農村教育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給農村孩子帶去更多的希望。依託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中小學教育聯盟網(以下簡稱聯盟平臺)在十五年前應運而生。
  • 梅州市梅縣區一批重點項目集中動工
    他表示,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相信在梅州市委市政府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在香港昌盛集團反哺家鄉、振興梅州教育的情懷和資源保障下,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先進的育人理念和辦學經驗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設梅州實驗學校一定會建設成為有品質、有特色、有口碑的好學校,為梅州的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 梅州梅縣區稅務局積極推動天虹購物中心儘早落地
    為推動天虹購物中心項目儘快落地、惠及百姓,7月9日,梅縣區稅務局主要負責人率「暖企問需」骨幹團隊到山水城地產提供前置化輔導、個性化服務,力爭使企業實現風險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讓項目從開始規劃到開工建設,從開門營業到開心發展,都能得到稅務力量的支持,為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美麗梅縣客都明珠」再添一把火
  • 梅州召開民辦學校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工作座談會:辦人民滿意教育,共謀梅州教育發展
    會上,市教育局以及梅江區、梅縣區分別匯報了全市和兩區2020年民辦學校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工作情況。隨後,各民辦學校結合本校實際,就民辦教育面臨的招生、辦學問題等進行深入交流,並提出了意見建議。市市場監管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就民辦學校主要負責人提出的問題作了分析解答。
  • 優質教育均衡發展仍是重點,東博雙師課堂助力優質教育均衡化
    早在3月16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2年,全面實現「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在廣大中小學校的常態化按需應用,推動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有效彌合,推動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 山區梅州的學位「攻堅戰」
    早上7時許,李梓琪牽著媽媽的手一蹦一跳地來到新學校梅州市實驗小學校門前,在老師的指引下,戴好口罩,跟著同學們排隊測溫,有序進入校園。在梅州,與李梓琪一樣秋學期進入新學校、新課室學習的還有其他3.7萬名中小學、幼兒園的學生。隨著「二孩」入學高峰到來、常住人口增加,梅州城區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日益凸顯。
  • 肇慶大力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在充滿困難與挑戰的2020年,肇慶統籌抓好學校疫情防控各項工作的同時,堅持推動教育改革創新,持續加大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全市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教育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廣大學子得以享受到更優質公平的教育。
  • 我區力促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美麗城鎮生活美
    來源:臨安新聞網好起來 跑起來 活起來我區力促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美麗城鎮生活美構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是美麗城鎮建設的重要一環。我區通過盤活教育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培育特色課程,大力發揮美麗城鎮輻射和集聚作用,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城鎮莘莘學子能夠共享美好教育成果。
  • 優質均衡高質量教育,西安新城在努力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憑藉西安市2019—2021建設教育強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大好東風,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努力辦高質量教育,建高質量學校,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各「名校+」教育集團實施招生聯動派位機制,為轄區群眾提供更多優質學位,最大限度實現了「上好學」。穩妥完成大華中學、自弘中學合併撤銷,高標準建成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分校,項目總投資2.3億元,9月投入使用,新增學位1400個,新校由市89中教育集團一長多校,實施一體化管理,一年時間「新校」成「名校」。提前一年啟動新建後宰門小學幸福校區建設。
  • 智慧教育是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抓住機遇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信息化是大勢所趨,智慧教育市場廣闊、大有可為。要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對接教育現實需要,深化科教融合、創新發展;要充分利用、發掘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滿足教育多樣化、個性化需求;要促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向技術產品、平臺、應用轉移,與教學、管理和服務深度融合,豐富智慧教育服務業態,為建設教育強省提供有力支撐。
  • 梅州梅縣區致力打造一流育人環境
    原標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打造一流育人環境梅縣區積極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推動教育向縱深發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近年來,梅縣區大力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建設新學校、增加新學位滿足社會需求,並逐步縮小城市與農村的教育資源差距,使得梅縣區教育的硬體條件得到改善。在此基礎上,梅縣區在打造特色校園文化方面下功夫,不斷創新教育方法,提倡特色辦學,以提升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好的學校要『內外』兼修,既有好的硬體設施設備,又要有自己的校園文化特色。」梅縣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 梅州梅縣區召開教師節慶祝大會,566名教育工作先進個人受表彰
    會上,梅縣區委常委、統戰部長張小蘭宣讀了《關於表彰2019—2020學年度梅縣區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通報》,對廣東寶麗華集團有限公司等10個尊師重教先進單位、梅縣區高級中學等44個教育工作先進集體、黃代春等60名優秀教育工作者、管宇罡等301名優秀教師、王一苑等110名優秀班主任、何慈娟等65名教改積極分子、謝榮華等20名綜治安全先進個人、黃勇文等10
  • 全面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福田區召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大會
    《實施方案》共提出了六個方面共25項重點措施,2023-2025年,在全力推進基礎教育學位建設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方面,福田區將在以下方面持續發力: 四是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 李樹化學術研討會在梅州開幕
    11月21日,「感悟客都·人文之旅」——紀念梅州籍音樂家李樹化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在梅縣區文化中心舉行。  此次活動由嘉應學院、梅縣區人民政府主辦,嘉應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梅縣區委宣傳部、梅縣區文化廣電旅遊局、梅縣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來自全國20多所高校50多位專家和梅州音樂界100多位老師參加了此次活動。
  • 【聚焦「三五三」當好排頭兵】 「教育優先」 讓海豐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過去的2020年,全縣上下聚焦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戰略部署和中心工作,積極應對疫情影響,以各類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為全局,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主線,深化教育改革,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均衡優質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 徐州鼓樓區推動學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牢牢把握整體均衡和穩步提升兩大發展重點,推進學前教育走「公益普惠、優質均衡」健康發展之路,被評為首批「江蘇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部署,完善機制,積極推動專項治理工作,增加學前優質教育資源配置率。2017年以來,鼓樓區新建並投入使用公辦園6所。今年改造原有校舍資源2所,規劃在建、待建幼兒園15所。目前,全區共有註冊幼兒園46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4.8%,省市優質園佔比達100%。新增學前教育學位4680個,在園幼兒10411人,適齡兒童入園率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