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鞏的父親是馮國璋的孫子,但你知道他母親的家世有多牛嗎?
許多人都知道,馮鞏的曾祖父是馮國璋。
近代馮氏族譜以「國家海禁開,東方大事起」十字為序,馮國璋為「國」字輩,馮鞏是「禁」字輩。
如果不是時代原因,馮鞏的本名可能是「馮禁鞏」。
到了馮鞏兒子這一代,就恢復了排序,馮鞏給兒子取名為「馮開誠」。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馮鞏的母親劉益素,其實也具有不凡的身世。
她是「汀流河劉家」的大小姐,民初時期,劉家的商號北起黑龍江,南至上海,覆蓋了北方大部分土地,與山西豫家、瀋陽郎家、吉林牛家並列「中國北方四大家族」,又有「南榮(榮毅仁家族)北劉」的稱號,是冀商的帶頭人之一。
劉家起於清末劉新亭。清末時期,「闖關東」人日益增多,劉新亭聽說東北龍灣(吉林農安)一帶正在開荒,急缺農具和日用品,於是從自己的老家,河北唐山樂亭縣,收購了大量農具、土布等運往東北,再運回關東煙等東北作物。短短十年,獲利百萬,成為當地首富,並帶動家鄉眾多人口前往東北從事商業活動。
東北人稱以劉家為代表的樂亭、灤縣的商人為「老呔(tǎi)兒」,稱冀東其他各縣的商人為「花老呔兒」,這就是冀商三大幫派之一的「老呔幫」。最盛時期,僅長春市就有老呔幫商人十萬之眾。有「東北一個省,無商不樂亭」的說法。據說「老呔」其實是樂(lào)亭二字的諧音,以訛傳訛而來。
劉新亭的兒子劉如峨承繼父業,興辦實業,將劉氏家族進一步發展壯大。劉如峨認為,一個家族想要發展壯大,離不開三個方面,一是土地,二是商業、三是權勢。於是他給三個兒子作了明確分工,老大經營土地,老二專攻商業,老三則努力讀書,追求仕途。
不得不說老劉家風水正旺,劉如峨看人的眼光也準,分工合理,三個兒子均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三兒子劉兆熊,一舉考上了舉人,深受晚清重臣翁同龢賞識。劉兆熊為人又善於逢迎,與慶親王、李蓮英等都保持了密切的關係,成為劉家在朝廷的支柱。
而劉兆熊的兒子劉楨、劉培、劉坦又先後中舉,其中劉坦任過二品內閣中書,與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等都熟識。黎元洪還為劉家祠堂題過字。
其中劉坦與馮國璋的關係最好,所以將自己的孫女劉益素許配給了馮國璋的孫子馮海崗。這二人也就是馮鞏的父母。
老二劉兆年商業也發展得轟轟烈烈,創立「合義堂」,在唐山一帶,先後開設了會發合、同發合、萬發合等一系列以「發」為名的商鋪。隨後一路打入京城,開設了振發合、成發合等。鼎盛時期,劉家以「發」為名的企業達到100多家。而最出名的則是在長春的益發合,包括雜貨鋪、棉花坊、米麵加工工廠,造酒榨油工廠,還設了益發錢莊,後發展為益發銀行,將商業、金融、工業融於一體。
簡單的一個麵粉廠,一天能制出9000袋洋面,幾乎壟斷了東北各地的麵粉銷路,鐵路一直修到廠子裡。
土地經營則是在老家樂亭。劉家在老家購置了近5萬畝土地。除此之外,還建造了佔地幾百畝的劉家大院。大院仿照北京故宮設計,雕梁畫棟,前廊後廈,大大小小的房間加起來共有1040間,還設計了假山、河池、花圃、小橋等等景觀性建築,極盡奢華。據劉氏後人稱,規模遠超過了山西的喬家大院。
但是,樂亭地處冀東走廊,幾乎可以說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戰時期,偽軍駐紮於此,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駐紮於此。幾經兵亂,最終毀於一旦。
劉家的商業也隨著戰亂而迅速衰落。抗戰時期,東北淪陷,日偽以日本利益為導向重新布局經濟,輕工業受到打壓,而在隨後的連年戰亂中,以益發合為主的劉家也日益衰退。
解放後,益發合成為長春首家公私合營企業。
家族的富貴,與馮鞏基本上來說沒多大關係。父親馮海崗入獄,隨後又被「發回原籍」,馮家從馮氏故居搬了出來,租房居住。全家收入靠劉益素的79元工資。過不下去的時候,劉益素到處借錢。馮鞏小時候缺衣少食,還去撿過煤核。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不怨天尤人,不沉湎過去的輝煌,完全靠自身的不懈奮鬥,才成了今天全國人民都認識的馮鞏。
最後,以馮鞏在《藝術人生》中念的一首詩為結尾吧:
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
醉生夢死誰成器,拓馬長槍定乾坤。
揮軍千裡山河在,立名揚威傳後人。
作者:檸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