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原標題:森林城市勾畫未來產業藍圖
森林城市內部景觀
本報赴馬來西亞特約記者 成 仲
在與新加坡隔海相望的馬來西亞新山,一座面向未來的「森林城市」正在興起。在經歷近4年的建設後,這裡已經成為一座綠色、宜居的新型「城市」,但也僅僅是這個開發周期預計長達20年的宏大項目的第一步。
八大產業將成為造血核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中國堅持綠色發展的核心理念。而在地處馬來西亞半島的森林城市中,「綠色宜居」和「八大產業」也在同步推進。森林城市執行總經理吳惠喜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隨著住宅陸續交付,居住對森林城市的支撐已經形成。按照「產城一體」規劃,產業布局將成為森林城接下來的發展重點。
森林城市在設計之初就規劃了旅遊會展、醫療保健、教育培訓、外企駐地、近岸金融、電商基地、新興科技和綠色智慧八大可持續前沿產業,部分已初具雛形。
已開工投產約2年的建築工業化基地(IBS)一期項目是森林城市產業布局中最早的一步棋。IBS工廠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佔地18英畝(約合7.3萬平方米)的工廠一期項目每年可生產26萬立方米預製構件,滿足100萬平方米的建築需求。此外,森林城市也在積極推動IBS技術在本地市場廣泛應用,幫助馬來西亞提升本地建築工業化行業的技術水平。今年4月,馬來西亞工程部部長巴魯比安為森林城市頒發了「全馬最大全自動化建築工業化基地」證書。
「在森林城市的未來,住宅是配套,產業才是造血能力」,吳惠喜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了森林城市「產城一體」的規劃邏輯,「森林城市正在尋找一個引擎,最可能的選項就是科創產業」。
吳惠喜表示,如果森林城市能夠吸引到擁有足夠潛力與規模的科創產業和投資公司落地,就能吸引大批人才流入,帶動醫療、教育、會展等一系列產業的車輪轉動起來,完成森林城市「產城一體」的閉環。
與依斯幹達特區共同成長
「產城一體」的設想能夠在未來實現,基礎是在於森林城市所處的位置,而這遠不是一句簡單的「新加坡旁」可以概括的。
2006年,馬來西亞在柔佛州南部設立依斯幹達特區,森林城市正坐落於特區內。依斯幹達特區發展局(IRDA)相關負責人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依斯幹達擁有1座國際機場和3個國際港口,區位發展條件良好。2018年,依斯幹達特區新增投資總額再創歷史新高,總額達322.2億馬來西亞林吉特(約合77.79億元人民幣),特區已成為馬來西亞乃至東南亞的投資熱土。
對於柔佛和依斯幹達這片「藍海」,森林城市的建設為當地注入大量發展動能。吳惠喜表示,依託森林城市項目的體量,僅在2016年,通過廣告導流來到這裡的就有15萬人,帶動了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此外,目前森林城市70%的建築材料都是本地採購,為上下遊供應鏈帶來的訂單價以億計。
上述IRDA負責人表示,森林城市項目在旅遊、教育和醫療等依斯幹達重點發展領域的投資,為特區相關產業的增長提供了助力。「更重要的是,憑藉森林城市在全球,特別是在中國的知名度,依斯幹達得以升級為一個全球品牌」。
在今年早些時候舉行的IRDA領導層第24次會議後,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發布聲明稱,決定將依斯幹達特區從2217平方公裡擴容至4749平方公裡。「依斯幹達特區的擴容對於馬來西亞重新成為『亞洲之虎』非常重要。」馬哈蒂爾如此評價稱。
順應「天時」擴大輻射範圍
森林城市的未來長遠規劃需要地利、人和,也需要順應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天時」。在「一帶一路」倡議正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支持之際,選擇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海峽附近落腳的森林城市或許正當其時。
2017年,中馬兩國籤署《關於通過中方「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推動雙方經濟發展的諒解備忘錄》。得益於「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2018年中馬雙邊貿易額達1086.3億美元,同比上升13%。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今年4月下旬訪華並出席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對於馬來西亞「非常重要」。馬哈蒂爾提到,馬來西亞的位於東西方之間,歷史上長期扮演著貨物流通中轉的角色,希望中國選擇馬來西亞作為與東協國家貿易的樞紐。
如果馬來西亞未來能夠成為聯結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紐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那麼位於馬來西亞半島樞紐之處的森林城市的意義不僅是一座「未來城市的榜樣」,它在承接產業轉移等方面的作用將影響深遠,並且很可能培育出一個輻射範圍廣闊的經濟區,成為「一帶一路」框架下國際產能合作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