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0點,在武漢堤防險段龍王廟,這裡的防汛工作人員正嚴陣以待。現在這裡的水位是28.66米,經過武漢市防汛人員的艱苦奮戰,長江上第一次洪峰已經平安通過武漢。
武漢關報汛站是國家基本水位站
建於1865年,是長江最重要的水文站之一,1931年、1954年、1998年等歷次大洪水,水位數據都由這裡發出。它現在使用的浮子水位計能自動測量、自動儲存、自動傳輸,大大提高效率,降低了人員勞動強度和工作危險。
據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長江中遊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漢口分局高級工程師黃錦鑫介紹:「平時我們無人駐守,有人看管,但到現期,尤其到了緊急水位以後,我們每個人在這堅守崗位,時刻關注水情的變化。」
這次洪峰來得快,退得慢
35個小時才降低11釐米,「老防汛」陳仁國不放心,也來到報汛站查看情況。他曾參加過98年抗洪,是武漢市立功人員之一。他說:「今年的防汛和九八年來比,一個是堤防設置的等級提高了,通過九八年洪水以後整個堤防建設都加固了,第二個就是新型的科技手段。鋼閘門、拼裝式防水牆這種設備對防汛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和20年前相比,現在防汛不僅有科技創新,而且預報早、啟動早、人員物資到位早,所以防汛工作有條不紊,將洪水影響降到了最低程度。」
陳仁國說,他還有幾個月就退休了,作為一個防汛的老同志,有這份職責,把江堤守好,站好最後一班崗,一定完成好守堤任務。
在武漢港16碼頭、17碼頭、苗家碼頭等地
防汛人員也每天分三班,24小時在閘口值守,每30分鐘就沿著堤防巡邏一次。每個閘口的防汛生死牌上,都寫下了值守人員的姓名。
雷力嫣,就是眾多值守人員中的一員,她說:「我覺得就是一種責任,因為生死牌意味著,就像立下了軍令狀這樣一種感受。而且我們都是領導帶頭籤的,然後我們每個隊員都把名字寫在上面,也可以提醒自己,這個班肯定要把它站好,不管對自己,還是對群眾要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值守人員蘇琪作為這個值守點的值守人,表示肯定是有信心也有決心,把政府交給他們的點守好,肯定要圓滿地完成這個值守任務。
在有效的防汛措施下
武漢市城區沒有出現險情,許多市民抱著輕鬆的心態,來到江邊看漲水情況。「我看這一路有人在周圍,防汛工作都做得很好,就上來看一下,水位到底漲到什麼樣子,然後看到水位還好,防汛工作也做得這麼好,我一點都不擔心。」市民王女士表示十分放心。
在此非常時刻,用真實的記錄,筆者要為那些平凡和不凡發聲!處於這樣的定會被歷史銘記的特殊時刻。我們相信,真實故事,更具說服力,更感動人心。
武漢加油! 中國加油!
想讓你的言語表達更有魅力嗎?關注並私信我,私信發送文字「表達」即可獲得《別輸在不會表達上》學習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