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花紋、差不多的手感,一款產品價格只有幾十元,另一款產品價格卻是上百元,站在北京市著名的建材一條街十裡河陶瓷城,消費者敬先生陷入了選擇的糾結中:選便宜的,怕質量不可靠;選貴的,怕上當受騙。敬先生的「尷尬」並非沒有道理,作為家庭和工程裝修的必備產品之一,瓷磚近些年隨著房地產市場風生水起,但令人擔憂的是,雖然並不是一個技術很高的成熟產業,整個瓷磚行業的質量狀況,卻並沒有隨產業發展一起水漲船高。
瓷磚業:技術需改造 質量待「瓷實」
在國家質檢總局近一次的國家質量監督抽查中,共抽查了福建、山東、廣東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40家企業生產的240種陶瓷磚產品,依據國標《陶瓷磚》、《建築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等標準的要求,對陶瓷磚產品的尺寸、吸水率等9個項目進行了檢驗,結果發現有25種產品不符合標準的規定,涉及到放射性核素、破壞強度、斷裂模數、吸水率、尺寸、抗釉裂性項目,合格率僅為89.5%。
同樣,在河南、陝西、廣東等省質監部門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中,瓷磚產品的質量合格率也均未突破90%,一般都介於85%~90%。「建築衛生陶瓷產業是我國甚至世界上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中國已成為世界建築衛生陶瓷產業大生產國、大消費國和大出口國,我國建築衛生陶瓷產品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我國瓷磚產業發展存在門檻低、中小企業較為集中等現狀,導致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低門檻「造就」質量亂象
作為一名從事過多個瓷磚品牌銷售的業內人士,李康對目前瓷磚市場上的質量現狀一喜一憂:喜的是,大品牌產品更加注重研發的投入和質量控制;憂的是,不少小企業仿名牌產品、只顧眼前不顧質量的亂象依然存在。
在李康看來,行業門檻不高是造成目前瓷磚整體質量偏低的重要原因。「有時候幾個人就可以隨便註冊一個公司,弄一個品牌,然後找其他企業進行貼牌代工,有時候一個工程就能催生一個品牌,隨著一個大工程結束,一個品牌就在市場上消失了。」他說。
東鵬瓷磚北京公司工程部總監王洪和李康一樣,對於貼牌和仿冒帶來的質量亂象深有感觸。「作為企業,我們投入大量精力進行研發,既是為了創新,也是為了質量提升,但研發出來的產品需要市場磨合,有的可能會被市場接受,也有的可能不受市場歡迎,但這些都是企業的成本。」王洪說,沒想到企業花了大成本研發出來受市場歡迎的新品,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能在市場上找到仿冒品,這些多半通過貼牌加工生產出來的產品,在質量上其實有著明顯的差別。
今年的「兩會」上,廣東(東莞)唯美陶瓷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黃建平就專門提了一個「加快制定促進建築衛生陶瓷轉型升級產業政策」的建議。黃建平認為,我國陶瓷產業發展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產業缺乏進入門檻,低水平重複建設嚴重以及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佔企業總數的99%),企業數量多,平均規模小,集中度低的問題與其他行業相比尤為突出。
王洪告訴記者,仿冒產品會在滲汙、平整度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距,但由於花紋、手感等表面上沒有特別明顯的差別、價格區別很大,消費者很容易產生錯覺。質量好的產品,是通過1250攝氏度以上高溫長時間燒制而成,一些貼牌加工或仿冒的產品,有可能在700攝氏度左右短時間燒制出來的,雖然節省了成本和能源,但產品會在亮度、硬度、密度等方面有差距,帶來滲汙、翹曲等質量問題,尤其是在使用時間久了更容易出現這些質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