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韓語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日語。
日本人在語言上的態度比韓國人開明的多,也實用的多,總之,要正常的多。
日語的詞彙構成是這樣的:有和族自己的詞彙,有漢語,有西方傳入的詞彙。對於這三種不同來源的詞彙,他們的表示方法也不同:本土的日語就用平假名拼寫;漢語就用漢字;西方語言就用片假名拼寫。他們既不會消滅漢字,也要保留自己本民族的語言,然後也不排斥西方的語言,你看就這麼實用。不管你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學習日語是個相當輕鬆的過程,因為無論你的母語是漢語還是英語,都會有一些讓你感到比較親切的地方。
漢語詞:総理大臣 總理大臣
西洋詞:パンダ panda 熊貓(沒錯,日語中的熊貓是翻譯自英語)
和語詞:みず 水
日語的字母「假名」也是一套很合理的拼音體系——所謂「假」就是假借的意思,假名就是借用漢字拼寫日語。所謂平假名就是幾十個漢字,片假名就是幾十個漢字部首。發音都是原來漢字的發音,用這些發音當作拼音來拼寫日語,就這麼簡單。所以中國人學習假名,大約一個禮拜就能全部掌握,而且不容易忘記。唯一的障礙是,日語的假名發音,用的是唐朝以前的漢字讀音,和今天的普通話不太一樣。北方人學起來不太方便,南方人,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容易一些。
安(楷體)-あ(草書體)-a音
阿(楷體)-ア(耳刀旁)-a音
介紹完了比較正常的日語再看看韓語。
韓語是中國明朝初年,朝鮮的一位國王發明的。因為韓語本身是一種獨立的語言,語法和基礎詞彙跟漢語都不一樣,只不過韓語裡混入的漢字單詞比日語還多。這位叫李祹的朝鮮國王覺得政府文件都用漢字書寫,一般沒上過學的老百姓看不懂,所以他自己發明了一套韓語拼音,也就是今天的韓文字母「訓民正音」也叫朝鮮諺文。
朝鮮世宗 李祹 韓文的創造者
這就是韓文和日文的第一個差別——日本人是直接拿來幾十個漢字做拼音,而韓文的字母完全是這位天才的國王自己編出來的,很不幸的是,這位國王在語言方面幾乎就是個白痴,他發明的這套字母缺陷不是一般的大。
拉丁字母、希臘字母,都不是一個人突發奇想編造出來的,都是源自象形文字,經過千百年的演化最終定型,所以字母表中不同字母的差異是很大的,不容易搞混。而韓文就不同了,韓文字母的基本元素只有一、〇、人和L 這四個符號,幾十個韓文字母就是這四種符號構成的,所以乍看之下,長的都差不多,都跟火柴棍一樣,初學者記憶起來非常的麻煩,可以說韓語是一種相當排外的語言。無論你的母語是什麼,你學韓語都是從0學起,首先就要花費大量時間記憶一堆非常容易搞混的符號。
卦符一樣的韓文字母表
然後就是這些字母的發音——我放棄韓語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韓語的發音。我個人感覺,這些發音,如果你不是大舌頭你很難發的準確。我甚至一度懷疑韓國人的生理構造跟中國人和日本人有差異,怎麼他們的字母發音都是大舌頭?天知道在那個沒有錄音機和聲音記錄設備的時代,國王他老人家自己編的這套字母的發音是怎麼記錄下來的?
韓語字母被發明出來以後,幾乎遭到了朝鮮國內的一致反對——漢字用的好好的,你吃飽了撐的發明一套這東西?老百姓不認識漢字,你教給他們不就完了!所以這套字母體系在朝鮮時代就是最下層的文盲和女人才會使用的一套文字體系,真正有點檔次的人和正式的公文書籍全是漢字文言文。這套字母沒法使用的另外一個原因還在於:當時的韓語和中世紀的英語類似,是一種非常粗俗的民間口語,沒有規範的書面語,你用這種東西是很難寫書寫文章寫文件寫詩詞的。你用當時的韓語寫書,相當於你把郭德綱的相聲字幕編成一本書,那不是搞笑嗎?
其實直到今天,韓語都是沒有文學經典的。什麼意思呢?就是一種語言從民間口語到一種規範的語言,需要有文學大師給你加工整理。比如漢語有《詩經》,有《五經》《論語》這些東西作為規範,英語有莎士比亞,俄語有普希金,日語有《萬葉集》和《源氏物語》你必須有文學經典和行文規範,你這種語言才能上得了殿堂,你單純發明一套拼音符號,無濟於事。那麼韓語有什麼文學經典嗎?韓語有什麼享譽世界的大文豪嗎?韓國古代的文人也寫詩但都是漢詩,韓國人根本沒有自己獨立的詩歌形式,這是韓語最大的問題。
所以直到甲午戰爭之前,朝鮮的書面材料一般都是漢語,15世紀初李祹發明的那套字母是沒有什麼用武之地的。
但是後來朝鮮半島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對他們的語言進行了改造,改造的辦法就是參照日語——韓語中源自漢語漢字的部分不變,韓語固有的詞彙和西洋詞彙用韓文字母拼寫。這樣韓語就進入了第二個時代「漢諺混用」的時代。這個時代的韓國報紙,中國人看,能看懂一多半的內容,大概的意思應該還是明白的。畢竟韓語裡的漢字比例要比日語大的多,能佔到一半以上。其實日本這個方案還是不錯的,既在客觀上保留了韓語中的漢語,又保證了韓語的民族性和獨立性,中國人看懂,韓國人用著也方便,這不挺好嗎?
日韓合併之前,韓國皇帝李熙給總理李用完的授權聖旨
可是,但是,然而,戰後的朝鮮和韓國人民可不是那麼想的!!!這是日本殖民的產物啊!這能保留嗎?必須廢除的!怎麼廢除呢?恢復到朝鮮時代那種全部漢字的水平,不現實,一來是韓語與漢語確實不是同一種語言,二來,教授漢字掃盲太慢。所以北朝鮮率先開始了廢除漢字運動——所有的詞彙都用韓文字母拼寫!所以朝鮮半島北部,50年代以後,漢字基本就絕跡了,看不見漢字了。韓語中大量的漢字詞彙中國人不認識了。大家看朝鮮新聞,很多詞中國人能聽懂,但看字幕看不懂,就這麼神奇。
韓國沒有那麼激進,而是循序漸進,但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基本上也把漢字剔除乾淨了。
報導樸正熙遇刺的《朝鮮日報》
雖然戰後韓國就開始了廢除漢字運動,樸正熙據說是這方面的急先鋒,但直到他遇刺,韓國的報紙上依舊有大量漢字。可以說韓國徹底廢除漢字,就是最近三十多年的事兒。
所以現在我學習韓語的時候,會遇到一個特別尷尬的事兒,很多漢字詞彙我必須再用韓文字母拼一遍,這樣就從漢語變成了韓語,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這是對我的一種侮辱,簡直太魔幻了。
那麼這種做法給他們自己也帶了很嚴重的後果,前面說過,韓語在朝鮮時代就是一種民間口語,根本不能當作書面語使用。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韓劇和韓國電影很流行,但你幾乎沒聽說過什麼韓文名著。另外很多同音字,用韓文字母也表現不出差異。所以在一些人名啊,地名啊,法律文件中,韓國人還必須加個括號來標註出漢字,以避免混淆。還有一個惡果,就是朝鮮時代的很多古籍,現代韓國人完全不認識了,因為漢字都被他們剔除了,很多80後的韓國人根本不認識漢字了!
也就是說,現在中國人學習的這套所謂的韓語,根本就是個半成品,這種語言體系與日語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比日語要落後的多。因為從平安時代開始,日本的上層貴族日常和公文就使用日語。而直到清代,朝鮮上層的書面語就是漢語,韓語的發展程度,相當於粵語白話,就那個水平。韓國人完全擺脫漢字還不到50年。你就想想,用粵語白話寫一本書,那得啥效果啊?用純粹的韓文寫一本書,就相當於用漢語拼音拼寫粵語白話寫一本書一樣。不要說外國人,就是他們本國人都未必能弄的明白,因為現代韓語壓根就是出於一種民族自尊心,拔苗助長弄出來的東西,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韓語誕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韓國人一定要證明自己和日本和中國是沒有關係的,這套語言的發明和推廣就是為了從文字層面屏蔽中國人和日本人。你們倆不用漢字嗎?欸,我就必須弄出一套東西讓你們看不懂!就這個心態。你們說這是不是有病?
這麼封閉的一套語言,學起來自然很費勁了,最關鍵的:外人為什麼要費勁巴力的學習這麼一套語言呢?韓國人在今天的地球上很重要麼?大家看外網,韓國人發言,如果不是他們本民族內部交流的話,一般用英語,韓國很多景區也有英語標誌,近些年來,隨著大陸遊客的增多,開始出現漢語標誌了。所以與其費勁巴力的學韓語,資料少,環境少,我還不如下點功夫學學英語。所以在學習了兩個禮拜的韓語之後,我決定放棄了,教材後來也找不到了,有可能是因為扔在舊報紙堆裡,被我老娘當廢品給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