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法晚聯合報導 到8月26日這一天,2016年全年5.1萬個新能源個人指標已全部分配完畢。而後年新能源指標的比例將進一步提升。
隨著國務院和北京市政府對於新能源車的推廣,車主們逐漸體會到駕駛新能源車舒適、便捷、環保的好處,而充電樁數量的不斷增加,也讓曾經擔心「充電不便」的準車主們不再猶豫。
但是,根據2016年8月出爐的《新能源汽車用戶研究報告》(以下簡稱調查報告)顯示,表示未來不會購買新能源車的原因中,除了「已經有一臺」新能源車的選項外,最多的原因就是充電不方便,這一點佔29.9%。
顯然,「充電」仍舊是新能源車推廣的一大瓶頸,在「個人」和「公共」之間是否能找到一個契合點,已經成為解局關鍵。
7月13日,北京市海澱區美英澳新培訓學校租賃會所後購買了兩輛電動汽車,要求在停車位安裝充電樁被拒,於是將北京萬科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告上法庭,更引發了市民對於充電樁建設的關注。
現狀
為建個人電樁 花20多萬買車位
目前的電動汽車續航裡程比燃油車短,而充電時間又比燃油車加油時間要慢。這種特殊性要求電動汽車的充電頻次更多,而較長的充電時間又不符合都市人生活的快節奏。
調查數據顯示,近六成受訪者習慣在夜間充電,而電動汽車的充電頻率為3天以上充一次電。
顯然,在自己家的車位上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個人充電樁,充電時間完全由自己掌控,這才是最方便的。
但個人充電樁的建設卻並非想像的那麼容易。
聯合電動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的一個客戶從聯合電動買了一輛北汽EU260電動汽車,總車款才15萬左右,但被物業告知不買車位無法安裝充電樁,結果又花了20多萬買了個車位,才裝上充電樁。「這個客戶家裡經濟條件相當好,所以才這麼做。但再有錢的人,多花這20多萬心裡也懊惱。畢竟這已經抵得上一輛新車了。」
可見,「擁有某一車位的長期使用權」成了絕大部分小區安裝充電樁的必要條件。
「當然這個條件作為業主可以理解。」位於亦莊國風美侖小區的業主王女士說。
「物業告訴我,如果我不買下車位,我在某個車位上安裝了充電樁,別人就沒法使用這個車位,或者這個車位被別人佔用了,我也充不了電。只有我買下車位,安上地鎖,這個車位才歸我個人所有,我才有權利在這裡進行施工,安裝充電樁。」王女士說。
但問題是,很多小區的車位價值不菲。車位售價甚至會超過一輛電動汽車的價格。所以王女士也放棄了安裝充電樁。
探因
車位少建樁難 樓房臨街反成便利
家住豐臺區建邦楓景的趙先生由於家庭原因屬於用車的剛需一族,但因為搖不到燃油車的號,所以申請了新能源車,並如期買了一輛續航300公裡的比亞迪e5。
開上車家裡人的出行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趙先生所住小區在設計車位時數量就不多,隨著這幾年機動車的發展,小區內停車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如今小區內停車只能是先到先停,先來先搶。這樣的情況趙先生想擁有自己個人的充電樁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車位,我的電樁沒有地方安裝。」
沒有辦法,趙先生買了電線,從自己家窗戶甩線出來,給車充電,進行所謂的「飛線充」。
趙先生說,「飛線」充電也是得益於他家所住的樓房是小區最外一排,窗戶下面就臨街,中間沒有任何遮擋。其次,雖然他們小區高層塔樓居多,但他家住4層並不算高。第三,他家樓外的馬路邊上可以停車,雖然不是合規的停車位,但是也沒人管。
趙先生花了300多元從網上買來了電線,成功從窗戶甩線出來給自己的愛車充電。
雖然飛線能夠解決充電問題,但其他問題也引發出來。「電線安全問題我倒是不擔心,畢竟只是家裡的220V電壓,不算太危險。」趙先生說,讓他擔心的是樓外側還有人行便道,然後才是停車的馬路,線從窗戶飛出來以後,要放在人行便道上,再伸到車上充電,「我最擔心的是線絆到人。」
除了存在「絆馬索」的危險,「飛線」充電速度慢,趙先生的比亞迪e5如果全部充滿可能要40多個小時,所以他只能是每天開回來就趕緊充。
據趙先生介紹,他所在的小區有三、四個購買新能源車的住戶都是住在臨街的房子裡,這樣才能夠保證他們充電能飛線,而住在小區內部樓棟的住戶則放棄了購買新能源車的打算。
「過去臨街的樓一般都沒人愛買,覺得樓下過車停車很吵,現在反而成了我們的優勢。」趙先生說。
車位標準近10年出一次
車位問題成為個人充電樁安裝最主要的攔路虎,這個問題由來已久。
1994年北京市政府印發了《關於本市新建改建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實行指標管理的通知》,但只是提到:居住5萬人以上的居住地區要考慮設置地區級公共服務設施,公共停車場標準為用地0.3公頃(3000平米)。如果以小型車車位的2.5-2.7米寬、5-6米長的標準來計算,即便是最小的停車位,也得12.5平米一個。再刨去停車位之間行車道的話,3000平方米頂多只有200個車位。這樣5萬人以上的居住區,每250個人才有1個車位,按照中國普遍的3口之家來計算,每1個車位也需要供80戶使用。
2002年,北京市出臺了《本市新建改建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指標的通知》,1994年的標準隨之廢止。2002年的標準中對居住區機動車停車場做出了新的標準要求:在三環路以外的(包括舊區改造和零星加建的住宅)地區,按每千戶500個車位標準設置;在三環路以內、二環路以外地區,按每千戶300個車位標準設置;二環路以內舊城及危舊房改造區、歷史文化保護區等特殊地區車位標準應另行研究。中高檔商品住宅按每戶1個車位標準設置,高檔公寓和別墅按每戶1.3個車位標準設置。
所以,從這兩個時間節點來看,2002年之前的居住區,難具備安裝個人充電樁的基本條件。由於現在很多人家都有超過1輛機動車,所以即便是2002年以後嚴格執行市政府要求建成的小區,也不敢保證能夠滿足「一車一位」。沒有自己的專屬車位,個人充電樁自然無法落地。
電樁一戶一個 小區用電壓力大
2002年以前的小區沒有安裝個人充電樁的地方,2002年以後的小區即便有地方,但也存在另一個桎梏——電容量不夠。
電動汽車充電樁分為兩種,一種慢充樁,是在現有居民供電體系的基礎上,採用單相220V或三相380V電壓,輸出功率5-10kw。另一種是快充樁,使用380V電壓,20kw的大功率。家用個人充電樁一般都是使用慢充樁。
儘管是慢充樁,仍舊需要考慮到小區的電容問題。在小區裡,一家一根充電樁,可行嗎?
北京交通大學新能源研究所副教授蘇粟在接受《法制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家一樁肯定不現實,「它將給整個電網帶來巨大的壓力」。
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一個擁有500戶業主的小區一般設置兩到三臺變壓器,平均每臺約為1000kva(千伏安),那麼該小區的功率視為3000kva左右。
蘇教授介紹,添加無功補償裝置後,小區的功率因數能達到0.9以上。如此計算,功率為2700kw(千瓦)。再加上電網需要一定的預度,小區實際使用功率還不到2700kw。
如今北京新建小區用電標準為每戶用電容量為6千瓦,考慮到錯峰使用及並非每戶都用足6kw,可以說3臺變壓器並不十分富餘。
如果充電樁的線路引自住宅用電,目前慢充樁的輸出功率一般為7kw,即相當於多了一戶人家。如果500住戶全部安樁,則意味著用電容量增大了一倍,原有的電網肯定無法承受。就算是以功率較低的帝豪EV的慢充樁3.3kw來計算,則相當於多了200多住戶,小區電網依然壓力巨大。
蘇教授指出,如果一家一樁,小區就面臨換變壓器及改造的成本。一臺1000kva的變壓器一般為20萬元左右,算上走線等,數目龐大,一戶一樁並不現實。
個人電樁建的多 刨後鋪路太顛簸
在進行的300人調查問卷中,個人充電樁安裝困難的最主要原因還不是車位限制和電力條件,而是來自於物業的阻力。20.2%的受訪者表示居住地的物業部門並不配合他們安裝充電樁。
當然物業也有物業的理由,物業的理由除了電力條件和車位問題外,還提出了一個理由:破壞小區整體景觀,且不好管理。
家住通州梨園某小區的張先生去年底買了一輛電動汽車,諮詢了物業安裝充電樁的問題,物業的答覆是:只要是從自家走電,隨便裝。
於是張先生就約來了電網工作人員建充電樁。工作人員把電從張先生家引出,但是要穿過小區的一段路面,考慮到小區路面水泥層比較薄,為防止以後有重型車經過會反覆碾壓管線,電網工人建議在埋電線的路面鋪一條減速帶。於是張先生就照辦鋪了減速帶。待充電樁安裝好後,張先生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可隨著小區裡的電動汽車越來越多,張先生發現小區裡安裝充電樁的不只他一個。而且這些安裝充電樁的都有一個共性,路面埋管線的地方都鋪了減速帶。建一個充電樁,鋪一條減速帶,結果一條路上出現了兩三處減速帶。
「這以後要是小區裡的電動汽車越來越多,那這路面上開車還不跟坐船一樣啊。」張先生自己也對此頗為無奈。畢竟自己也是個人電樁的使用者,率先起了這個頭,不好說別人什麼。
電樁安裝方式不同 影響小區整體形象
據《法制晚報》記者走訪了解,現在個人充電樁根據建樁公司的不同,規格並不統一。其中比較多的一種是立柱式,還有一種是壁掛式。立柱式可以直接立在車位旁邊。壁掛式則需要安裝在牆上。如果小區裡這兩種充電樁混合使用,勢必會從視覺上造成混亂。
建充電樁走線的方法,也是兩種。一種是挖溝讓電線入地,另一種是甩線,讓電線通過支架上天。前者需要對小區道路破土動工,雖然電線入地相對安全,但也影響小區道路美觀。後者雖然不需要破土動工,但線從建築物牆上或者通過支架在半空走,非常影響小區的整體美觀,而且還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對此,物業也很無奈。張先生所在的小區物業經理說,既然國家要求支持新能源車,我們也大力支持,這也是為了讓業主方便用車。但以後一旦安裝多了,就跟小區裡私自安裝的護欄、頂棚一樣,很影響美觀。
至於物業擔心的管理問題,尤其是引發業主之間的矛盾,也確實存在。「畢竟走線可能要經過別人家的外牆或者地面,如果鄰居擔心電線有問題而不讓安裝,雙方就會產生衝突。」
這一點,張先生也有所體會。他家建充電樁時雖說電來源於自己家,但自家樓下一層私搭亂建了一間房子,結果走線的時候,他家一層鄰居就不同意,稱張先生家充電樁的電線影響美觀。「明明他家的房子是私搭亂建才影響美觀,怎麼他倒有理了?」隨後張先生和一層鄰居發生了爭執,最後一層鄰居自知理虧,雖然允許張先生建了充電樁,但還是說以後再擴建小院的時候,「你必須把線給我挪走。」
說法 專家:用地產權單位不同建樁有難度
停車位不足、電容量不夠,這二者已經成為阻礙個人充電樁發展的攔路虎。而即便克服這兩個問題,能夠建設個人充電樁的小區,又會隨著個人充電樁的增多,引發出鄰裡矛盾、安全隱患、環境破壞等方面的問題。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城市規劃系葉盛東教授認為,個人充電樁的安裝也要符合相應的國家標準,尤其符合用電、用地的要求,不是說車主覺得方便,想裝就能裝。國家大力支持和推廣新能源車的發展是好事,充電樁作為新能源車的配套設施也是必然需要,但這種需要不能違背基本的城市規劃建設標準和法規。不然一人的方便可能會造成日後嚴重的影響。
此外,葉教授認為,中國現有的居住小區不同於歐美或者日本。中國這種小區裡的公共空間,包括車位、綠地所有權比較複雜,有的屬於開發商,有的屬於物業,有的又屬於全體業主,還有的屬於政府街道鄉鎮。雖然政府會出來做很多協調工作,但對於建個人電樁來說確實存在問題。
(記者 王帷 嶽三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