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
關於魚缸裡爆發藻類的問題,比如說各種小球藻或者褐藻、青苔,養魚老道在其他文章中已經介紹過了,方法都是簡單易行的。
今天主要和大家說說絲藻的清除,它們是一種看似比較難纏的藻類。
因為我飼養紅肚鳳凰的這個魚缸,之前為了飼養黑殼蝦,我特意扔進去了部分絲藻,之後,這個絲藻就開始了大量爆發了,很多魚友提醒養魚老道,絲藻可是很難纏的,一旦爆發很不好處理。
我們可以看看這個魚缸在抽底換水之前的照片,之後再看看下面現在的照片。
如果仔細看,我們可以看到,魚缸底部的每一處陶粒上都是纏有部分絲藻的,已經處於大爆發階段了。
但是最後,我就是通過簡單的抽底換水給它清理掉了,而且並沒有抽取出來多少陶粒,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包括了殘留在陶粒上的那些雜質,這一次也一併去除掉了。
為什麼極為簡單的操作,在新魚友眼裡就是如此之難呢?
很多魚友根本不可想像,說是魚缸裡有底沙,如果我們進行抽底換水的時候,怎麼可能不把底沙一起給抽出來呢?
那麼,我想問了,我的馬克吐司和鑽石藩王的魚缸裡,缸底下有那麼細膩的白色底沙,為什麼不被過濾器給抽走呢?
流量啊,過濾器的功率大小罷了,我們非要選擇那麼粗的水管,去進行抽底換水嗎?
所以說,這個工作一定是有技巧的,而且還需要我們的耐心,其實也沒有需要多少耐心的,我前後也不過只是用了十來分鐘的時間,這還包括了加水過程,也就徹底把它搞定了。
那麼,為什麼本來看似如此簡單的操作手法,在新魚友眼裡變得如此、如此之難呢?
喜歡新方式,鄙視老辦法,那個洗沙器效果不一定都是很好的,也要看用在什麼地方
我認為新魚友們之所以覺得什麼都難,就是因為所謂的新方法接觸太多了,不愛去使用笨辦法,覺得瞧不上眼,或者看起來很費勁,根本不想去親自實踐罷了。
我早就三番五次說過這個問題了,洗沙器我也不是沒有買過,我家裡目前還有十來個,我根本就不去用。
一個是因為我的這些陶粒的質地比較細密,它的底部中下層,幾乎沒有什麼雜質,我也不希望使用到洗沙器去攪動那個底層,驚動到那些腐生菌,完全沒有這個必要,這也是我維護水質的一個原則問題。
第二點就是,既然想要不驚動底層陶粒,又想把陶粒上的雜質和絲藻抽取,只有一個辦法行得通,那就是使用一個極細的小水管,利用虹吸原理抽取雜質,這個方法是絕對可行的。
就是如下圖所示的那種水管和離底部的那個距離,就完全可以做到:只抽取雜質和絲藻,而根本不會抽取到陶粒。
這是多麼簡單的操作呢?
我也不管大家是兩頭灌水,還是用嘴吸,反正能抽出水來就算成功,然後進行地毯式抽底就可以了。
至於說,如果有大塊的絲藻堵塞了水管,我們可以輕輕搖晃一下水管,或者直接使用魚網給它撈出來就行。
對於這樣的小魚缸來說,比較大範圍的絲藻,直接用手撈就可以了,絲藻大多數都是連在一起的,越多其實越好處理。
再者,我們也可以通過工具魚,對缸壁上的絲藻予以清除,比如清道夫、金苔鼠之類的,很多小型觀賞魚也吃絲藻的,就連紅肚鳳凰也會少量攝食的。
大家可以看看清除之後,上圖的陶粒上,哪裡還有絲藻的身影呢?再有少量的漂浮絲藻,小外掛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了。
這些工具我們要善於去利用,不是說我要採取純自然養法,就根本不去使用小外掛,既然清理之後,加水會導致一定的渾濁,為什麼不可以使用小外掛濾除一下呢?不是為了效果快點嘛。
不要把褐藻和小球藻當成什麼難題,都是些極為簡單的處理方法
應該說魚缸裡最好清理的藻類就是褐藻了,這個東西很容易擦拭去,只需要一塊過濾棉輕輕擦拭缸壁就可以完全搞定,搞不定的就使用工具魚,它就沒有搞不定的事,至於說管道或者生化濾材上,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為什麼說換水可以清除藻類?
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於我們的水質,如果水質維護的很好,褐藻也不會很多的,反倒是青苔比較容易產生,因此來說,所謂的換水除藻,就是我們對於這個魚缸的水質維護和調理,這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魚缸水質上的養功罷了。
而對於魚缸綠水,也就是小球藻的清除,大致的方向,除了適當遮以外,全在於物理過濾,我就不多說了,你品,你細品……
品好了,什麼綠水都不再是問題。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