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關係平衡術
★大寶&小寶★
有人說,手足同胞
是我們能留給孩子的最好的遺產
於是,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
很多孩子都有了突如其來的弟弟或妹妹。
然而,手足之情還沒培養好
倆孩子之間的戰火卻一觸即發
這可讓很多父母傷透了腦筋
那麼到底如何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呢?
不著急,一步步來。
★第一步★
生二胎前先徵求大寶的意見
很多父母非常強勢地以為:生孩子,是我們自己的事兒,跟孩子有什麼關係?再說了,他就是個小屁孩,哪裡知道該不該要二胎。
的確,他是「小屁孩」,他可能不知道該不該要二寶,但他絕對知道自己想不想要二寶。
一項調查研究表明,90%的孩子都有「如果有了小寶,爸媽就不會那麼疼我了」的想法,由此可見,這是每個想要二胎的父母都應該關注的一道難題。
生二胎前,你有多忽視大寶的想法,生二胎後,大寶就有多少讓你糟心的舉動。
所以,作為家庭的核心成員,大寶理當被父母重視,並聽取他們的意見。最主要的是在徵求大寶意見時,父母一定要讓大寶知道這樣的理念:
雖然我們生了二寶,但你依然是父母的寶貝,不會因為老二的到來,有任何改變。
★第二步★
強調大寶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
著名兒童教育學家阿德勒認為:「長子一般都已經習慣成為焦點,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如果突然有人來分割他們的待遇,他們會感覺手足無措。」
所以二胎的到來,會讓很多孩子覺得:這個「玩意」是來跟我搶奪爸媽的!所以,我討厭他。
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知道,這屬於孩子的正常行為和心理,不要責罵他們不懂事。而是應該對大寶再說強調:爸爸媽媽會永遠愛你。弟弟(妹妹)也是如此。
同時,父母一定要警惕他人的閒言碎語,因為經常有鄰居或者親戚長輩會對孩子說
「你有弟弟妹妹了,你媽媽就不愛你了。」
「弟弟妹妹就是來分你的玩具,搶你的房子的。」
這樣的玩笑話對大寶是非常嚴重的誤導,甚至會引發悲劇。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新聞,一位5歲小女孩趁家長不注意,殘忍將襁褓中的弟弟扔下樓,致其當場死亡。
而導致這場悲劇的發生,全因鄰居的一句玩笑話:
「你媽媽不喜歡你了,只要你弟弟。」
所以,父母要警惕他人的閒言碎語,時刻提醒大寶,儘可能地為大寶提供一個有安全感的環境,提高大寶對閒言碎語的免疫力。
★第三步★
大寶不必非要讓著二寶
這一點對很多父母來說很陌生,因為大部分的父母的口頭禪就是:你是老大,就應該讓這老二!
憑什麼?難道就因為我比他早出生嗎?
美國普渡大學社會學家Jill Suitor的研究發現:
父母對某個孩子偏心,會激起另外一個孩子對父母的怨恨和對手足的嫉妒。這個嫉妒的孩子可能會常常毫無理由地暴力攻擊另外一個孩子,或者爭搶父母對這個孩子的愛和生活資源,比如搶玩具或搶零食等。
父母按照出生順序所規定的強迫式謙讓,只會讓大寶失落和委屈,繼而把敵意全部歸咎於二寶身上。說好的手足,卻成了敵人。
所以,如果可以,建議父母不如放手試試,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大寶和二寶自己去處理,讓他們自己爭吵自己和好,不參與他們的爭論,也許是化解紛爭、贏取信任很好的妙招。
尹建莉老師曾說,多子女關係全靠一個愛字。孩子沒有心結,需要解開的是家長的認識之結——不要預設孩子是嫉妒的、報復的、不講理的,這樣的預設不對,這才是挑撥兩個孩子關係的心理基礎。
★第四步★
鼓勵大寶參與到二寶的照顧工作中
面對弟弟或妹妹這樣的「外來客」,大寶多半是蒙圈的。所以,讓大寶疼二寶,就有點強人所難了,因為沒有天然的情感基礎。
這時候,父母不妨鼓勵大寶參與到二寶的照顧工作中。當然,大寶照顧二寶的行為前提是徵得大寶的同意。
比如,可以讓大寶為二寶起名字;在二寶哭鬧的時候,讓大寶輕輕撫摸二寶,增強兩人的情感聯繫,讓他在實踐中學會善待二寶。
作為父母,還可以跟孩子說:寶貝,你看弟弟一直在哭,你能幫媽媽照顧一下嗎?
大寶照顧二寶並不是本分,這一點父母一定要清楚。所以父母尋求大寶的幫助,可以抵消孩子被命令的被動感,這樣他更願意配合父母,也會在照顧二寶的過程中具有成就感。
★第五步★
不把兩個孩子作比較
無論是大寶,還是二寶,都各有特點,父母不要輕易地將兩個孩子作比較,尤其是做高下優劣對比,這容易挑撥孩子之間的關係。
當然,很多父母在作比較時,可能是無意識的,比如:
「你看你,吃飯這麼慢,還不如妹妹吃得快!」
「你已經是哥哥(姐姐)了,不要跟弟弟(妹妹)似的,還要讓媽媽抱著。」
「哥哥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都能自己洗衣服了,你怎麼就不會呢?」
批評容易讓人失去心智,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尤其是有一個比較對象後,孩子會把父母對他的不滿,歸咎於比較對象身上。因此,父母的這種比較,不但沒有推動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反倒導致了孩子之間關係的惡化。
因此,在批評孩子時,要對事不對人,具體問題具體解決,不要把另一個孩子牽涉其中。
★第六步★
不要一碗水端平
一碗水端平,似乎成為了當下二胎家庭裡父母們奉為真理的名言。但很抱歉,絕大多數父母是無法做到一碗水端平的。況且,一碗水端平也不能讓大寶和二寶和平相處兄弟友愛。
我為什麼不主張一碗水端平呢?我們一定遇到過這樣的情形:
你明明給姐姐和妹妹買了同樣的裙子,但姐姐並沒有覺得開心;你明明給哥哥和弟弟同樣的玩具,但哥哥依然覺得你偏心。你是不是覺得很窩火?我明明在物質上做到了絕對公平,不偏袒小的,不苛刻大的,憑什麼兩頭不討好呢?
這就涉及到了「一碗水端平」的本質:沒有絕對的公平,因為每個人的資源訴求是不一樣的。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需要的資源實際上是不同的。大的孩子可能要花更多的錢買書,小的孩子想要更多的玩具。有的孩子愛吃肉,有的孩子偏好水果。強行公平只會造成資源和情感需求的錯位。
所以,父母要了解每個孩子的需求是什麼,然後各自滿足,給予每個孩子一點「特殊待遇」,這樣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是愛自己的。
胡可曾在演講中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她說:「當你的家庭考慮多要一個孩子時,你應該考慮的不是經濟問題,而是孩子的心理問題。」所以,縱使生二胎有諸多好處,也要時刻關注大寶的心理健康。只有這樣,才能兄友弟恭,而不是「手足離心」。
我是@家庭教育讀書會,歡迎關注,定期分享家庭教育知識。陪伴孩子和家長,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