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哪能不考試?
考試,是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必須邁過去的坎兒,可是偏偏有人就是過不去。
作為曾經在考試的坎兒上失足跌落的人,我內心其實充滿了委屈,不是我不努力啊!上課聽的比別人認真,筆記也記得比別人仔細,怎麼偏偏考試的時候就差那麼幾分呢?
帶著這個疑惑,我翻開了號稱「教你在考試中通關的筆記學習法」的《跟著考霸記筆記》,試圖探尋考試得不到高分的癥結所在。
當我翻開這本書,我終於明白了,我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裡。
1.把時間和精力聚焦在要記的內容上
人的記憶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短期記憶一次最多能記住7條信息。(我最近測試了一下,一次最多能牢記8個數字。相比之下,7條信息已經很多了。)
長期記憶則能記住更多的內容,但是需要反覆記憶。(這在艾賓浩斯研究中早已被證明,他用遺忘曲線描述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
要想在有效時間內記住更多的知識點,就要明確學習要點,把考試要點找出來。
然後,再利用大腦對新事物的遺忘規律,將時間和精力用來記憶要點。
2.學習的順序要與學習的目的相匹配
學習,一定是有目的的。如果是為了通過考試而學習,輸出型學習法通常比輸入型學習法更有效。
一般人學習的順序是從「輸入」到「輸出」。「先學習知識點,再做練習題」就是這種學習順序的典型表現。
而輸出型學習法的順序則是把「練習」這件事提前。先做練習,遇到不會的問題,再回頭到資料裡面找答案。
這是因為:習題中的信息很可能是重要的考查對象。
通過練習,我們能從眾多的知識點中快速地篩選出考點,然後再通過學習進行有針對性的知識積累。
3.用圖形幫助記憶被可視化的信息
人類的大腦是有空間記憶能力的。
將信息可視化,製作成圖形和圖表,我們就能加深記憶的空間。
作者確井孝介在《跟著考霸記筆記》中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了三點記憶法「回答、為什麼、也就是說」,並將要素整合到這個」三角形「框架中。
這個方法跟我們中學時寫議論文的「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三步分析法類似,是我們容易理解,也容易運用的。
除了既定的框架,還可以將」三角形「框架中的要素,整理成故事輔助記憶。這樣,我們就能用更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來記住更多的要素。
結合以往的學習經驗,我認為確井孝介讀對學習方法和筆記法的總結很實用。簡潔明了的同時,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也方便讀者通過實際學習來檢驗。
我還對照了以上方法,檢查了我以前的學習方法。確實,有些地方做的不到位。比如:時間和精力沒有有效分配,沒有遵循遺忘曲線及時複習,也沒能將知識要點可視化。因此,我的學習效率不高,花出去的時間和精力沒能事半功倍。
看完這本書,茅塞頓開。
找到了癥結所在,離考試通過也就不遠了吧?
最後,我們再跟著作者的腳步,總結一下「考霸」的聰明學習記憶法:
1.「聚焦」要點。
2.「整合」相關信息。
3.信息可視化,「利用圖像記憶」。
人生在世,哪能不考試?既然要考,不如就這麼跟著《跟著考霸記筆記》中的學習法練練吧!
聲明: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