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翻包|做記者的最怕啥?看看行李箱就知道

2020-12-22 新京報

記者出門要多久?

攝影記者陶冉說,年初,他從睡夢中接到隨醫療隊前往武漢採訪的通知,到塞滿行李箱出門,只用了不到半小時。

他就像自己的相機電池一樣,永遠滿格待命。

我們常說新聞是「跑」出來的,

在時間有限、事件不等人的情況下,

隨收隨走的記者背包、行李箱裡,都裝了什麼必不可少的東西?

今天是第21個記者節,我們來翻翻記者們的包。

Q:外出採訪時,背包、行李箱裡會裝什麼東西?

A:出差的行李箱基本會被相機和鏡頭佔滿。遇到例如地震、水災等突發新聞時,我會帶上頭盔、救生衣等裝備。另外,手電筒也會隨身攜帶。

Q:工作時最擔心發生什麼狀況?

A:相機罷工。

△ 2020年7月,我在江西採訪洪災。

Q:你認為作為一名記者,最重要的素質和能力是什麼?

A:溝通和隨機應變能力。

Q:你印象最深刻的採訪經歷是什麼?

A:今年在武漢65天,40餘次進入隔離病區,用鏡頭記錄下這段特殊時期的愛與感動,於我而言,是一次不尋常的經歷與體驗。

△ 2020年2月26日,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進入隔離病區拍攝新冠肺炎產婦生產4小時後,臉和手被防護服勒出深深的印記。

Q:近年媒體人健康問題引發關注,你是如何調整個人身體與心理狀態的?

A:沒事兒就去拍拍飛機。

Q:外出採訪時,背包、行李箱裡會裝什麼東西?

A:身份證和記事本。前者能上飛機、火車,後者嘛,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Q:工作時最擔心發生什麼狀況?

A:沒裝存儲卡。

△ 2016年7月1日,北京,拍攝韓國演員李政宰。

Q:你印象最深刻的採訪經歷是什麼?

A:有一次坐地鐵去採訪,過安檢時,一個安檢員拿著我的攝影反光傘看來看去,問:「這是傘嗎?」我說:「是的,怕下雨。」隨後我走進閘口,聽見身後幾個安檢員止不住的笑聲。此時四惠地鐵站外豔陽高照。

到了拍攝現場,我發現記錯了日子,掃興而歸。地鐵站裡,又遇見那幾個安檢員,她們看見我又忍不住笑了。

△ 2020年5月26日,深圳,我在拍攝辭職教師熊芳芳。

Q:近年媒體人健康問題引發關注,你是如何調整個人身體與心理狀態的?

A:管住嘴、邁開腿。遇事不走心。啥事兒都沒問題。

Q:目前最困擾你的問題是什麼?

A:工作上缺少做長線課題的時間,生活中不能靜下心來享受生活,總是想著工作。

Q:外出採訪時,背包、行李箱裡會裝什麼東西?

A:如果不是到高寒、高海拔地區,一般帶的是設備和最少的衣服。以前還帶幾本紙質書,現在只帶Kindle電子書。

Q:工作時最擔心發生什麼狀況?

A:沒什麼擔心的,遇見的事情多了,隨機應變。

△ 2015年,日本,我在距離福島事故核電站一公裡處準備航拍。

Q:你認為作為一名記者,最重要的素質和能力是什麼?

A:三觀要靠譜,頭腦清晰。

Q:近年媒體人健康問題引發關注,你是如何調整個人身體與心理狀態的?

A:不採訪的時候,進行系統性的鍛鍊。另外,我把酒也戒了,不忙的時候保證一定的睡眠量。凡事,去面對,不迴避。目前覺得身體挺好。

△ 2018年,我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圖什市拍攝。

Q:目前最困擾你的問題是什麼?

A:困擾的問題很多,沒有之最,比如對一些複雜問題的思考,比如生活所需的錢。

Q:2020年對你來說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A:戴口罩。

△ 2017年,西藏自治區安多縣,我和妻子劉旻在海拔五千多米的格拉丹東雪山冰川前。

Q:對2020年最後兩個月有什麼期待?

A:還有一些選題沒完成,督促自己高質量完成。另外,想停下來一段時間,和妻子到人跡罕至的地方親近自然。

Q:外出採訪時,背包、行李箱裡會裝什麼東西?

A:證件:身份證、記者證。

設備:電腦、手機、充電寶、耳機、自拍杆(偶爾需要拍視頻)。

防疫:外科口罩、N95、手消、酒精片(可能會去醫院)。

另外還會帶上筆記本、書(路上看)、止痛藥等。根據具體出差的時間和地點,會帶適量衣物和洗漱用品。

Q:工作時最擔心發生什麼狀況?

A:採不到,採不好。

△ 2020年6月,受新發地疫情影響,北京西城區部分小區封閉管理,我在採訪小區內的老人。

Q:你認為作為一名記者,最重要的素質和能力是什麼?

A:學習能力,適應能力,自信。

當了記者,每天都要接觸很多陌生的事件和知識,只有快速消化和理解,才有可能駕馭採訪和寫作。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有足夠的自信才能不被嚇到,這一點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夠強化的。

△ 2020年3月,武漢,受疫情影響,街上多了很多流浪貓狗。隊裡不讓亂摸動物,我只能給小貓咪打個傘。

Q:你印象最深刻的採訪經歷是什麼?

A:今年2月份的時候,在武漢採訪一個新冠患者。她爸爸感染了新冠肺炎,她是在陪爸爸看病的過程中感染的,後來她痊癒了,爸爸去世了。出院以後,她回家隔離,睡在爸爸去世的那間臥室裡,身邊都是爸爸的遺物。她和爸爸的關係一直不是特別好,因為爸爸從小對她非常嚴厲,後來她長大了,足夠成熟地去理解和緩和兩人的關係,爸爸就這麼沒了。到最後她也沒來得及跟爸爸說,你是我的偶像。

採訪她之前,我大概知道她家發生了什麼,雖然很早就要到了她的號碼,但一直很糾結要不要打出去。提起那些傷痛的細節真的好嗎,要不要再等她康復一段時間……猶豫了好幾天,每天起床都會把她的號碼輸一遍,但就是按不下那個通話鍵,最後閉著眼睛摁了下去。那次採訪的時間很長,能聽出她中途哭了好幾次,我也很不好受。還好通話結束前,她的狀態調整得還不錯,可能有一個人能好好聊一聊,對她也是一種安慰吧。

這次採訪完,我自己也變得勇敢了一點,對於可能會觸及對方傷痛的採訪,沒有之前那麼害怕了。只要充分溝通,充分尊重,這種交談可以是療愈,而不是傷害。

△ 2020年4月中旬,跟隨援鄂醫療隊回京解除14天隔離後,收到了隊裡很多醫生、護士的寄語。回家後,我把這些珍貴的小卡片都好好地保存了起來。

Q:近年媒體人健康問題引發關注,你是如何調整個人身體與心理狀態的?

A:心理壓力大的時候,會和朋友聊天,上B站看看繪畫和美食的視頻,或者看書、擼貓、「剁手」、打掃房間等。身體上也沒啥好辦法,雖然每天都在發誓不熬夜,但似乎並沒有用。

Q:外出採訪時,背包、行李箱裡會裝什麼東西?

A:相機、指向麥、小蜜蜂、電池、電池充電器、三腳架、2T硬碟、萬能充電頭、錄音筆、人字拖、藍牙音箱、止痛藥、雲南白藥貼膏。基本上行李箱一半是裝設備,一半是裝衣服。

Q:工作時最擔心發生什麼狀況?

A:關鍵內容沒有錄上。

舉個例子,我一個人去採訪時,錄音錄到30分鐘斷掉了,而我渾然不知地還在聽採訪對象說話……尤其是常常遇到內心活動是:這一段說得真好,情緒太到位了,我一定要用在片子裡,可以做我結尾的精華片段了!頂了頂了!結果一扭頭發現錄製暫停時……欸!!!!????完全不知道是在哪裡斷掉了,常常處在一種震驚又不能讓採訪對象看出來的尷尬中。因為實在不知道該怎麼開口說出:「不好意思剛沒錄上,您說得太好了,希望您重新再來一遍……」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只能在慌亂中默默點開錄製鍵,裝作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樣子,一邊思考接下來的提問,一邊試圖頂著採訪對象「這個問題好像之前問過了」的疑惑,插空再問一次……

△ 2019年8月13日,在採訪拍攝「湖南慈利姐妹為父追兇25年」事件時,跟採訪對象去墓地的路上。

Q:你印象最深刻的採訪經歷是什麼?

A:是今年在武漢第一次進ICU病房。我拿著相機進去了20分鐘就開始頭暈,呼吸不上來,耳朵裡嗡嗡的都是設備運轉的噪音,護目鏡上都是霧氣,什麼都看不清。而且因為穿著防護服,根本沒辦法戴耳機,沒辦法監聽聲音,錄製的時候完全憑著感覺。那裡的護士告訴我,他們日常的換班頻率是每四個小時一次,早先疫情形勢嚴峻的時候,甚至要在裡面待八小時。

每次出ICU病房,給設備消毒是最麻煩的。我用酒精拼命擦相機的每一個縫隙,指向麥的海綿都要用酒精完全浸溼。其實最好的是能把它們裝在黑色塑膠袋裡面密封半小時,但有時候往往來不及密封就要繼續拍攝。現在這臺相機已經有些卡頓了,但它就像一個士兵的武器,曾跟著我這個新手出生入死。

△ 2020年5月10日,武漢一小區,我拍下在社區健身點玩耍的小朋友。

Q:近年媒體人健康問題引發關注,你是如何調整個人身體與心理狀態的?

A:身體的話,可能是因為之前長時間熬夜剪輯積累的,2018年被診斷出腰椎間盤突出,在醫院做了半年理療……今年頸椎也出了問題,一言難盡,多多運動吧。

心理的話,比較明顯的是從武漢回來後,我很長時間沒有辦法再做選題,內心很牴觸再從一個混亂和痛苦的事件中去探索故事。在武漢的73天裡,連續高強度地消耗精力,神經一直處於一個高度緊繃的狀態,不停地進入陌生環境提問,進入採訪對象的生活、故事。自己始終沒能很好地消化這種連續的、繁雜的信息,以及它所包裹的痛苦,也沒有找到很好的途徑去傾訴和消解。

△ 2019年5月11日,在辦公室對汶川地震專題片《安康家園最後一批地震孤兒》進行修改、調整。

Q:目前最困擾你的問題是什麼?

A:工作:在一個片子結束和一個片子開始之前,如何做好自我狀態的修復和調整。

生活:大部分時間我是一個無趣又擰巴的人,生活大多夾在工作的縫隙裡,還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 2020年5月22日,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採訪江豚飼養員丁澤良的我。

Q:2020年對你來說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A:工作:去武漢的73天,是我工作以來出差時間最久的一次,遺憾的是沒能去得更早。

生活:開始嘗試接觸一些以前牴觸的東西,比如做飯、樂隊和街舞。

Q:外出採訪時,背包、行李箱裡會裝什麼東西?

A:對已婚中年男人來說,有時候出差就像是度假,可以短暫切換下生活節奏。對我們文字記者來說,大部分時候,出差帶上電腦、採訪本和筆就夠了。不過作為一個標準的處女座,除了必要的換洗衣物外,我還會帶上跳繩、運動鞋、創可貼、消毒紙巾、指甲刀、洗面奶、護手霜、髮蠟等。碰上奧運會、全運會這樣動輒20多天的長差,我還會帶上簡易的伏地挺身、彈力帶等健身器械。

Q:工作時最擔心發生什麼狀況?

A:聯繫不上採訪對象,或者被採訪對象放鴿子,這些都會讓我非常煩躁。記者這個行業,總是一個採訪對象接著一個採訪對象,上述情況發生的頻率極高,這也是我口腔潰瘍一直不斷的主要原因。

Q:你認為作為一名記者,最重要的素質和能力是什麼?

A:當然是臉皮要足夠厚,否則怎麼面對形形色色的採訪對象。

△ 2014年9月,韓國仁川,仁川亞運會羽毛球男單決賽後,我與同行們在混採區採訪林丹。

Q:你印象最深刻的採訪經歷是什麼?

A:2018年春節,我去韓國採訪平昌冬奧會,那是我第一次孤身在外過年。大年初一一大早,趕去江陵體育館採訪花滑自由滑比賽。等採訪完、寫完稿走出江陵體育館時已是午後。

咱們過年,韓國人也過年,等了好一會也不見計程車,我決定走回偏僻的民宿,差不多四五公裡的樣子。

回去的路上想起來今兒是大年初一,得給家裡打個電話。電話那頭我媽問我吃飯沒?眼淚譁一下就流了下來。

△ 2018年2月15日,農曆大年三十,韓國江陵中國之家,終於吃上了餃子。

△ 2017年8月31日,瑞士琉森,採訪期間正好趕上我生日。

Q:近年媒體人健康問題引發關注,你是如何調整個人身體與心理狀態的?

A:媒體人壓力很大,而且是持續性的。有壓力的時候,偶爾會以作業做不好或者不聽話為藉口吼上孩子兩句,但這也不是個辦法。

我會儘量通過運動方式釋放壓力,無論是打網球還是健身,想吼就吼,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他們會以為你很投入呢。

△ 2018年4月9日,北京,那天上午家裡突遇變故,下午紅腫著眼睛去專訪鄧亞萍。

Q:目前最困擾你的問題是什麼?

A:胸大肌、背闊肌、三角肌都能通過器械練出來,但脫髮怎麼辦?查了一下,植髮也是得從自己頭上取毛囊,拆東牆補西牆沒啥意義。這兩年,想過很多辦法,依舊擋不住髮際線快速後移的趨勢。

△ 2003年9月,上海,專訪莎拉波娃那會兒我還很年輕,頭髮也很多。

Q:2020年對你來說什麼有不一樣的地方?

A:疫情的緣故,幾乎大半年沒有外出採訪的機會,感覺都不會跟人打交道了。

Q:對2020年最後兩個月有什麼期待?

A:期待這最後兩個月生活和工作都能正常起來,但這看上去很難。那就期待家人健健康康,孩子們期末都能考100分吧。

Q:外出採訪時,背包、行李箱裡會裝什麼東西?

A:記者出差最重要的東西,沒錯了,跟大家出遊一樣,就是身份證。然後,錄音筆、充電寶、電腦、自拍杆……這些數據產品必不可少。其次要帶本書,萬一無聊了,手機又沒電了,還能有點消遣。

Q:工作時最擔心發生什麼狀況?

A:出差最擔心手機沒電、電腦沒電、充電寶沒電……

其次就是採不到要採的人,採的內容不夠紮實,調查沒有突破。如果是這樣,這趟差就白出了,回來報銷差旅費的時候,都是心驚膽戰的。

△ 2019年11月16日,我前往獐子島調查扇貝受災情況時拍到的正在分揀扇貝的船員。

Q:你認為作為一名記者,最重要的素質和能力是什麼?

A:不同的場合、條線對記者的要求有所不同,不過依我之見,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對新聞事件的敏銳度。比如,採訪的時候,我們都會準備一個提綱,但是採訪過程往往不會按提綱來走,有時候聊著聊著,突然就會產生新的問題和方向,這需要對新聞有不錯的敏銳度。對於這點,我的反應有時候是真慢,挺「捉急」的。

△ 2020年9月中旬,我前往廣東調查「小霸王學習機」老闆旗下百貨公司陷入資金緊張事件,在小霸王園區生產線上拍到的測試樣機

Q:近年媒體人健康問題引發關注,你是如何調整個人身體與心理狀態的?

A:有一位同事曾經對我說,「我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想今天的選題是什麼。」不少記者的壓力確實蠻大的,包括我自己,有一段時間胖了好多,見到我的人,都說我胖了,不能忍啊。

後來決心要把自己的身體負責好,於是開始每天跑步、鍛鍊,大概每天花1個多小時,堅持半年時間了,感覺挺好的。

Q:對2020年最後兩個月有什麼期待?

A:希望疫情不要再反彈了,我想好好過年……然後,希望能多做幾篇好稿子,在工作上有突破,積極擁抱轉型,每天歸零,謙虛學習,和大家一起幹「牛逼」的事情(借用蘇老師的名言)。

Q:外出採訪時,背包、行李箱裡會裝什麼東西?

A:手機是必備的,一般會準備兩部手機。一臺常用,一臺不常用,不常用的那部手機主要用來拍攝視頻素材。充電寶也會隨身攜帶,畢竟手機的用處很多,所以要保證充足的電量。還有會背著電腦,主要用來存儲素材、查資料。還會帶少量的衣服和一個洗漱包。我出差一般會儘量少帶些東西,為了保證機動性只能輕裝簡行,不會帶行李箱,也不敢背特別大的包,帶的東西越少越好,不夠用就臨時去買,我的很多衣服、鞋子都是在出差過程中買的。

Q:工作時最擔心發生什麼狀況?

A:最擔心的還是外出採訪一無所獲。一些十分有價值的選題,在出差前往往都沒有較大把握,但又不甘心放棄,所以只能冒著白跑一趟的風險去試試。我在找選題和採訪的過程中,向來不喜歡依靠線人爆料,更多的時候還是靠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後一點點摸索,但這也就增加了很大的不確定性。每次白跑一趟之後,我總會安慰自己,這個題做不成,下個題肯定不會白跑。

Q:你認為作為一名記者,最重要的素質和能力是什麼?

A:責任心。記者這份工作相比於其他職業自由很多,在工作中更是獨來獨往。面對一個調查選題,如果沒有責任心,不抱著誓不罷休的心態,很容易遇到困難就放棄。而且在採訪中遇到的困難,別人通常很難給予有力的指導和幫助,只能靠自己想盡各種辦法克服。

Q:你印象最深刻的採訪經歷是什麼?

A:大學剛畢業的時候,跟一個也是剛畢業的同事一起去暗訪。因為沒有經驗,偷拍過程中被對方發現了,當時只能死不承認自己的身份,咬死了說是學生。經過好幾個小時的拉鋸,對方摸不清我們的身份,也不敢有過分的行為,僵持幾小時後對方還是讓我們走了。儘管表面鎮定,但那時候內心還是很緊張的,好在最後硬抗了過去。從那之後自己暗訪更謹慎了,也就再沒出過紕漏。

△ 2020年11月,在出差落腳點苦惱稿件思路的我。

Q:目前最困擾你的問題是什麼?

A:目前最困擾我的問題還是娃太小,剛三個月,現在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和時間去照顧他、陪伴他。自從他出生後,感覺自己的時間流逝得很快,還沒來得及好好利用就過去了。希望他能快點長大,不要拖爸爸的後腿。

感謝各位記者的分享,

祝大家節日快樂,

每天都能找到好選題~

圖源:受訪者 編輯:陳婉婷 校對:吳興發

相關焦點

  • 行李箱密碼鎖的缺口是開鎖機關?記者實驗:真的!
    近日,一段「密碼行李箱開鎖秘籍」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提到,市面上大多數密碼行李箱,密碼鎖齒輪縫隙中的缺口就是開鎖機關:找到齒輪缺口對應的數字,加上或減去一定數值,就可以輕鬆打開行李箱密碼鎖。  這是真的嗎?昨日,《洛陽晚報》記者進行了實驗。
  • 十堰高校大一新生行李箱裡都裝些啥?記者帶你來看看
    9月21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大一新生開始報到,校內隨處可見拖著行李箱的學生。來自各地的新生行李箱裡都裝了些什麼?記者為您一探究竟。輕裝上陣 大件行李提前快遞梅鈺聖來自湖北黃岡,記者在李園宿舍見到他時,他的媽媽正在幫他收拾行李,寢室地上放著兩個大包裹,一個行李箱。他告訴記者,行李箱裡裝的都是日常用品,包裹裡是床單被褥和衣服鞋子,是之前從家裡快遞到學校的。
  • 大一新生行李箱裡都有啥?「新三樣」已成「標配」 生活費平均1500元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重慶北站和各大高校迎新現場看到,口罩、免洗洗手液、酒精溼巾成為入學「標配」。記者還注意到,今年新生的生活費普遍在1000元到2000元之間,除了電腦、手機和ipad外,手持穩定器成了新選擇。
  • 迪士尼沒有童話,只有翻包
    上海迪士尼樂園(簡稱上海迪士尼)禁帶食物且翻包檢查引發的輿論風暴仍在發酵。上海市浦東新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日前回應,稱上海迪士尼不接受調解,不會就禁帶食物、翻包檢查等規定做更改。中國消費者協會相關專家指出,相關監管部門不能缺位,應按照法律規定進行調查。
  • 上海迪士尼堅持翻包檢查 遊客隱私如何保障
    前者稱他們無法回復關於上海迪士尼的問題,後者稱上海迪士尼不接受調解,不會就禁帶食物、翻包檢查等規定做更改。中國消費者協會相關專家指出,相關監管部門不能缺位,應按照法律規定進行調查。相關工作人員回復稱,總部旗下每個迪士尼樂園都有自己的政策,他們沒有辦法回復關於上海迪士尼的問題,建議記者自行聯繫上海迪士尼採訪。     就上海迪士尼禁帶食物且翻包檢查的做法,記者於8月13日以消費者名義撥打上海市12315熱線進行了投訴。
  • 暖心 | 返校的行李箱,是爸媽滿滿的愛
    徵集發出後,同學們紛紛曬出「父母精心準備的行李箱」它們或溫馨、或奇葩、或樸素或許其中就有你的行李箱哦!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幾個宿舍一串門,通常就能把大江南北都吃遍了長江上遊鯉魚王:每回檢查都特別怕我被警犬扣下,因為箱子裡全是吃的……不過還好這樣的事還沒有發生過[可惜]大烏雲也要健身哦-:那個只有錢包的同學!你要那麼大的一個箱子幹嘛!顏值最高小旋風:放個假回家,整個人大了一圈。
  • 網傳行李箱密碼鎖能被輕易破解 記者實驗證明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姜悅 劉璐)行李箱是很多人出門在外的必備,為了保證行李箱的安全,廠家會給行李箱安裝各種各樣的鎖,而密碼鎖既方便又不用擔心鑰匙忘帶,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不過,最近網上卻出現了這樣一個「密碼鎖開鎖秘籍」。
  • 迪士尼堅持翻包,食物不能進,狗狗能帶進去嗎?
    原標題:迪士尼堅持翻包,我用包帶狗進去的計劃算破產了,啥狗能進? 迪士尼樂園翻包的事情,到現在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被人民日報點名之後,迪士尼樂園給出的回覆居然還繼續翻包。著實讓我們這些遊客失望。食物都進不去,狗狗就更不能了
  • 明星行李箱都放啥?娜扎放牛肉乾,她的裡面放的是火鍋底料?
    行李箱,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用到,在出遠門的時候,或者需要帶很多東西的時候,都會用到行李箱!明星們經常要去世界各地忙行程,行李箱對他們來說也是必備的東西了,用行李箱來裝一下必備的東西!對於明星的行李箱中都放啥,是不是很多人都非常的好奇呢?
  • 大學生過年回家的行李箱裡好豐盛!你的行李箱裡裝了啥?
    護手霜和蘆薈膠必須帶著,我家這邊冷怕凍傷。小黃人是朋友送的禮物,要帶回家好好珍藏啦。」本人供圖沈志立是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生,他的行李箱塞滿了大學三年獲得的榮譽證書。他說,今年就大學畢業了,這一次放假他的行李箱裡除了一些日常用品,其餘的都是大學和青春的回憶。
  • 大學生入學行李箱裝了什麼繽紛世界?記者帶你「開箱驗貨」啦
    自帶流量的他們隨行的行李箱裡又有哪些熱點呢?記者探訪發現,行李箱裡有裝著枸杞、保溫杯、茶葉,走養生路線的;有帶防曬霜、面膜、化妝品等,靠顏值出道的;還有啥都不帶,瀟灑自成一派的。而與往年最大的不同則是,口罩、體溫計、免洗洗手液等防疫用品,成為行李箱內必帶物品。
  • 網曝原子筆可輕鬆劃開行李箱拉鏈 記者實驗證實
    因為工作關係,市民劉女士經常需要出差,家裡的行李箱也有好幾個。「我覺得不太可能,行李箱的拉鏈不會那麼不堪一擊吧。」在聽說原子筆能輕鬆劃開行李箱拉鏈後,劉女士表示懷疑。她告訴記者,每次出遠門,她都會把貴重物品放在行李箱內,她甚至會把現金和證件也放在行李箱的夾層內,覺得比較安全。「我的箱子是在大商場裡買的,便宜的也有六七百元,質量都很好,用原子筆怎麼可能一划就開?」劉女士說。
  • 畢業生的行李箱③丨最重要的東西是同學老師送的卡片
    畢業生周昕玥的行李箱裡珍藏著各種卡片。紅網時刻7月4日訊(記者 許敏 通訊員 王歷晴)畢業生的行李箱裡有哪些寶貝,這些寶貝背後又有什麼故事?跟隨記者一起打開湖南第一師範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畢業生周昕玥的行李箱。
  • 由上海迪士尼的翻包檢查被告,來看看日本迪士尼是怎麼做的?
    上海迪士尼翻包被告但早在2017年,迪士尼就發布了禁止遊客將食物帶進遊樂園內的相關規定,當然這一點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值得指責的,畢竟大部分的遊樂園其實都有這樣的相關規定。看完這個新聞你可能會覺得小王大題小作為了這點錢狀告迪士尼,也可能覺得他維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做得很對。
  • 開學各式各樣的行李箱,大學新生報到都帶點啥
    沒有大學的人生那就是不完美的人生,但是這次我們調查的是大學新生報到行李箱都會帶點啥。剛進入大學的學弟學妹們基本都是很期待自己的大學生活的,因為初中和高中實在是太苦逼了,所以許多高中畢業生都很憧憬大學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剛進入大學是懵懂的和高中其實差別也不大,但是一旦過了一段時間那麼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回娘家,帶啥孝敬丈母娘?
    超市裡,有回過娘家的,也有即將準備回去的今天記者一大早就去了超市,看看大夥都買了些啥。後天(回娘家帶些啥?)我娘家比較遠,帶點小特產,河南的(買了藕粉是吧?)嗯,明天再來買點。」還有帶著行李箱來買年貨的其實,在春節這個喜慶的節日裡,最重要的還是一家人團聚
  • 是誰賦予了上海迪士尼「翻包檢查」的權利?
    但是上海迪士尼不僅僅是門票貴,他在園內賣的食物也貴,為了保障其高價食物的銷售,上海迪士尼制定了「禁帶食物」的政策,而為了保障其「禁帶食物」政策的實施,又發明了「翻包檢查」的政策。新聞的主題便是有一名華東政法大學的學生去迪士尼遊玩,在入園時被要求翻包檢查,該同學不樂意,於是一怒之下將迪士尼告上了法庭,文章中還配了一張浦東新區人民法院裁定書的圖片,圖片顯示本案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
  • 看看記者都啥樣→
    考官說,如果這都對付不了的話,還是別做記者了。最後大部分同學都進來了。翻牆進來的最後成了狗仔隊;講理進來的成了評論員;軟磨硬泡進來去跑會議新聞了;撒潑打滾進來的後來都提拔成了主編;硬打進來的,頂了保安。  一句話總結:媒體記者就是雜家,啥啥東西都要懂。  於是……
  • 軍隊人大代表的行李箱中裝了啥?開箱驗"貨"啦!
    軍隊人大代表的行李箱中裝了啥?軍網記者開箱驗「貨」啦!■中國軍網記者 張碩2018年全國兩會開幕在即,對代表委員們來說,不論大小寬窄,拖個行李箱肯定是少不了的。軍隊人大代表的行囊裡除了軍裝還會裝些啥?中國軍網記者親自替您去開箱驗「貨」!謝正誼代表:雷鋒傳人隨身帶著雷鋒精神的書籍
  • 慈母手中箱 臨行密密裝:春節返程 你行李箱塞了啥?
    又到了「後備箱攝影大賽」時間了,你的爸媽往你行李箱、後備箱裡都塞了啥呢?■天府早報記者 周琴美好的日子總是短暫,春節假期「餘額」不足,返程迎來高峰。從老家到工作所在的城市,不管是汽車後備箱還是行李箱,都是父母裝得滿滿當當的,而朋友圈曬出的照片,訴說著有一種愛,叫「我媽可能覺得我在外面會餓死」……昨日,天府早報記者採訪到三位春運返程者,其中一位從山東到北京,一位從雲南通海到昆明,最重的行李約60斤。他們說,父母的心意都包含在其中,雖然覺得帶東西有點麻煩,但吃的時候就會覺得「真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