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回到家就莫名其妙的胃疼,走出家門後疼痛就會奇蹟般地消失。2年下來,孟先生跑過不少醫院,症狀始終沒有好轉。「門診中經常碰到像孟先生這樣身體不舒服,在各科查了個遍都沒有發現問題的病人,相當一部分人的『病根』其實在心。」今天,武漢市心理醫院精神科主任曹威告訴記者,孟先生的「胃疼」其實是「丈母娘恐懼症」在作祟。
12月12日下午,曹威正在坐心理門診,一個30出頭滿面愁容的男子走進診室。他告訴曹威,從兩年前開始,每天一回家就開始胃疼,該做的檢查都做了也沒發現問題。奇怪的是,上班時都還是好好的,只要一回家胃就開始「來神」。
閒聊中曹威得知,32歲的孟先生是杭州人,畢業後留在武漢工作,結婚有了孩子後,丈母娘就搬過來幫忙帶伢。丈母娘蠻能幹,但嗓門大脾氣急,對他們的「關心」事無巨細。性格內向的孟先生有牢騷不敢也不好意思發,每天在家都小心翼翼,生怕做錯了事被數落嘮叨。
曹威明確診斷,他的「胃疼」其實是「丈母娘恐懼症」在作祟,說白了就是因為丈母娘比較強勢,女婿的煩悶和委屈找不到化解的途徑,「投射」到身體上出現一系列的疾病症狀,病在身,根在「心」。
市心理醫院兒少病區主任馬筠接診的一個重點中學的16歲高一女孩,一上課就忍不住咳嗽,咳了兩個月看盡中西醫都不見好,馬筠說這孩子多半是學習壓力過大引起的「心因性咳嗽」,心理想要逃避而身體出現的應對方式。
曹威給這類人「畫了個像」:自尊心很強、自我要求高;性格內向,情緒調節能力差;容易受周遭環境影響。她指出,臨床中因心理問題出現軀體化疾病的多是年輕人和青少年。如果生病後做了各項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就要當心「心病」的可能,及時找心理醫生疏導,暫時不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只要做適當的放鬆訓練就可以慢慢調整過來。
這兩天,晚報君在朋友圈也看到類似的心因性疾病案例。比如,一個11歲的小女孩嘔吐三年,怎麼也治不好,反覆發作。後來經過醫生耐心詢問才知曉,原來是因為爸媽生了弟弟後,小女孩感覺自己被冷落,平時也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醫生診斷,孩子患了一種比較少見的心理疾病,叫「神經性嘔吐」!
治療的關鍵,就是解開小女孩的心結。
神經性嘔吐又稱為心因性嘔吐,以反覆出現嘔吐為特徵。多見於進食後隨即出現吐出所進食物,常與心情不愉快、精神緊張、內心衝突有關;無器質性疾病作為基礎,不影響以後進食的食慾。
還有小孩因為父母給的壓力過大,也容易患病。8歲小男孩,一年前反反覆覆出現皮膚瘙癢但卻沒有出現紅疹等症狀,瘙癢部位不固定,雙下肢、上腹、胸部都有,折騰了一年也不見好。最後,在心理科找到了病因。
原因呢?就是自從妹妹出生後,小男孩感覺家裡人都比較疼愛妹妹,媽媽總是罵他,不給他自由,學習難度加大後,病情也加重了。
心因性瘙癢症是一種心因性疾病,起病常受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影響。症狀沒有可證實的器質性病變作基礎,找不到病因,常在引人注目的時間或地點發作,被關注時症狀加重,症狀有誇大性、表演性特點,會令病人感到痛苦和無能為力。同時還有一定目的性,患兒通過發作使壓抑的願望得到部分滿足。
其實,大人和小孩一樣,因不良情緒而引起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或者偏頭痛、胃潰瘍、皮膚病等軀體疾病。
心因性疾病,醫學上稱為心因疾病。現代醫學將人的病分為身病和心病兩大類,身病又分為傳染性疾病、功能障礙性疾病和心因性疾病。心因性疾病主要表現有如下特點:
一、症狀的多樣性。如慢性病、皮膚病等。
二、發作的反覆性:在事件平息前,患者的症狀可反覆發作,如同演員表演;幾次的表現完全一樣。
三、主訴與體檢的矛盾性。
四、發作的暗示性:在同伴、家人的言語或動作、表情示意的啟發下,或看到某種事件「觸景生情」,可以誘發症狀。
五、症狀發作的短暫性:大多數病人發作後的持續時間較短,在數小時或2~3天消失。由於具有發作的反覆性,偶爾也有維持時間較長者。
了解心因性疾病之後,你就會明白,心情不好,會導致身體出現各類不良反應,甚至會導致較為嚴重的病症。
比如,潰瘍病的性格特徵: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過分自我控制,表面喜怒不形於色,但內心的憤懣、憂鬱等反應甚為強烈。治療以特醫、藥物和生活及心理調整較為有效。
所以,健康的心理,舒暢的心情,也能讓自己遠離疾病困擾。
遇到煩心事,記得看開點~
採寫:記者劉璇 通訊員陳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