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仔細看了一篇某醫生寫的《「著涼」為什麼容易感冒》科普文章後,我逐一研讀了作者在文末附上的三篇參考文獻,但得不出作者認為的【感冒和著涼沒有關係】結論。
於是,我在推文 冀連梅 | 「著涼」和感冒到底有沒有關係?中指出了那篇科普文章犯了兩個不該犯的錯誤,批評作者不該通過混淆概念的方式武斷地得出【感冒和著涼沒有關係】的結論。
但是這好像並沒有引起作者的重新思考,他反倒寫了一篇新文章繼續混淆概念,誤導大眾。
我知道我叫不醒裝睡的人,所以原本不想繼續浪費我的時間和精力在這個常識性話題上。但轉念一想,又不忍心看到太多不具備識別能力的普通人被誤導,就決定再多說兩句。
我們都知道,專業人士寫作科普的目的是教育大眾,是以大眾的問題為導向,以解答大眾問題為目的進行科學知識傳播的。
因此,寫作之前先要明確一下大眾問題中描繪的這些情形:
哪些是「著涼」,哪些是「寒冷」
下面這些情形屬於大眾問題中認為的「著涼」,也就是某醫生第一篇《「著涼」為什麼容易感冒》中列出的情形:
下面這些情形屬於大眾問題中認為的「寒冷」,即人們常說的:「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也就是某醫生第二篇《如果「著涼」,身體會發生什麼?》中列出的情形:
小心著涼,多穿衣服
小心著涼,蓋好被子
要穿襪子,蓋好被子
發現沒有,某醫生在兩篇文章中引用的大眾問題情形悄悄發生了變化!對於這種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繼續混淆二者概念的行為,我真的很遺憾,但我沒有責任教育他。
不過,我有責任提醒大眾不要混淆二者,不要被他誤導。
我希望大家知道:在上述列出的「寒冷」情形下,目前有限的證據證實寒冷不是一個影響感冒易發的因素,不影響人的免疫力。
因此,當人體感覺到熱時,少穿衣服、少蓋被子,不穿襪子,吹空調都是正確的選擇,不用太擔心感冒。
但當人體感覺到冷得不舒服時,及時增添衣物也是正確的選擇。
你看,包括美國哈佛醫學院的醫生,在回復大眾關於「外面天冷要不要多穿衣服」這個問題時,也肯定地用了「Yes」(是)告訴大家 ——
如果感覺冷得不舒服或者長時間在寒冷的戶外活動怕凍傷或者怕體溫過低,當然要多穿衣服,但不要擔心寒冷影響免疫力。
哈佛醫學院官方網站上的原文節選
同時,我也提醒大家注意,在上述列出淋雨出汗後等「著涼」情形下,沒有證據證實「是」或「不是」感冒易發的因素。
在未知的情形下,我提醒大家要懂得敬畏生命,做到出汗後及時換衣服,淋雨後及時換衣服,洗澡後及時吹乾頭髮,否則有可能感冒。
再多說兩句循證醫學是什麼
我在後臺看到一條讓我哭笑不得的留言這樣質問我:總是打自己的臉真的很難看啊,沒辦法說明上帝存在所以要對上帝保持敬畏??下面的投票強調「自身經歷」、「如實填寫」,其實是在「直覺綁架」,將個人感受凌駕於科學事實之上,是對循證醫學的踐踏。
這是對科學和循證醫學有多深的誤解,才會有這樣的錯誤認知?
沒聽說過「循證醫學不是唯證據論」嗎?
不是會查文獻會寫文章就是循證醫學!循證醫學是一種臨床思維方式,需要臨床實踐的。簡單地說,實踐循證醫學除了要考慮證據以外,還要考慮醫者的經驗和患者的意願,是三者的最適結合,缺一不可。
能夠像上述留言這樣毫無邏輯理直氣壯質問我的人,我猜應該不知道循證醫學的核心是以患者為中心吧?任何診療決策都必須要結合患者最真實的情況和意願!
在「著涼」這個問題上,做一個調查問卷,提醒大家如實填寫,看一看大家的真實想法,給大眾一個參考意見,這怎麼就成「直覺綁架」啦?
還是請這些張口閉口循證醫學的所謂「循證醫學推崇者」不要再歪曲和踐踏循證醫學了。在摸到正規循證醫學的大門之前,請先學會尊重人吧!
昨晚推文裡的調查結果分享給大家參考👆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冀連梅首部兒童安全用藥手冊,內容涵蓋家長關注的200餘個用藥熱點問題,圖文默契配合,點擊【閱讀原文】輕鬆掌握兒童安全用藥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