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明朝的第三位君主,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惠宗朱允炆之叔父,年號永樂,42歲登基為帝,在位22年。
「奉天靖難」、北徵蒙古、討伐安南、加強削藩、遷都北京、創建東廠、設立內閣、駐軍哈密、遠航西洋、《永樂大典》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統統都打著朱棣的標籤,阿族今天就帶大家來聊聊這位文治武功卓絕的一代雄主。
戰爭達人
朱允炆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有理想有抱負,但是沒能力,既想做個仁義之君,又想以雷霆手段解決藩王問題,終日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裡不可自拔,理想主義色彩濃厚,否則也不會輸掉「靖難之役」。
同朱允炆相比,朱棣就是戰爭達人,手段狠辣,能力出眾,尤其是軍事指揮能力,在明朝帝王中位列前茅;同時也好大喜功,組織下西洋、遷都北京、編纂《永樂大典》等,都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政績;朱棣執政二十餘年,南徵北戰,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靖難之役
洪武二十三年,朱棣完成了人生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軍事首秀」,以朱棣為核心的此次北徵,為其在大明軍界打下了堅實的口碑,軍事能力獲得開國元勳的認可,也為日後的「靖難之役」打出了威望。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因此就算朱棣有軍功,但按照倫序,皇位是沒辦法到他手上的,然而在上蒼似乎有意在撩撥他。
洪武三十一年,這一年對朱棣來說非常煎熬,朱元璋身體已風雨搖擺,可朱棣卻走不進南京城,走不到父親面前,說出自己的想法。
關於皇位,站在朱元璋的角度,兒子們長大要分家,長子獲得最大一份家產【皇位】。太子朱標逝後,朱元璋確實為皇位傳承頭疼過,但最終還是選擇了皇孫朱允炆。
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在於【主弱臣強】,所以把兒子分封到各地,並給予一定的武裝力量,來保衛朱家的政權。可惜朱允炆太過年輕,威望不足以震懾諸位手握兵權的叔叔,還擔心他們尾大不掉,便迫不及待地開始削藩。在一母同胞的弟弟周王被廢後,朱棣為了自保,起兵「靖難」。
永樂大典
永樂元年,朱棣命人纂修大型類書,至永樂二年十一月變成《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它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同時也要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法國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
加強削藩
永樂初,朱棣為了安撫諸位藩王,穩定國內局勢,並體現自己和朱允炆的不同,曾先後復周、齊、代、岷等親王舊封;並將朱允炆的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降為郡王,同年又貶為庶人,軟禁於鳳陽。
在朱棣皇位較鞏固時,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
加強海外交流
在位期間,朱棣銳意溝通域外國家,在鄭和之前,派遣尹慶於永樂元年(1403年)出使了古裡、滿剌加(當時尚未建國),又於永樂二年出使了爪哇和蘇門答臘,在鄭和下西洋初期,明成祖又南徵安南,將之納入明王朝版圖。
「郡縣安南」之後,明朝從陸路近可制佔城,遠可控滿剌加,為鄭和後續的下西洋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西洋朝貢體系得以順利建立和鞏固。
遷都北京
永樂元年,朱棣就效仿朱元璋營建鳳陽的做法,立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起,朱棣就以南京皇宮為藍本,開始在北平修建城垣,為遷都做準備。經過十幾年的擴建,終於在永樂十八年正式遷都北平。
關於遷都北平有種種說法,有說是朱棣覺得南京是建文帝大本營,城破之後血流成河人心不服,且地基下沉過於潮溼;而北平才是他的龍興之地。實際上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就派太子朱標考察長安和洛陽,打算遷都中原。朱標也正是在從長安返回南京途中染病去世。
朱棣和朱元璋一樣都是雄主,常年鎮守北疆也讓他清楚意識到邊防的重要性。可作為君主,他既不放心讓將領統兵在外,也不會再讓親王帶兵,索性便來個「天子守國門」。南方的錢糧也沿著京杭大運河源源不斷送到北方,拉動了沿運河一線的百業興盛。
寵妻狂魔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十分寵愛髮妻馬皇后。朱棣完美地繼承了他爹的這個優點,對髮妻徐皇后感情極深,並且多次在百官面前稱讚徐皇后。徐皇后去世後,朱棣為她舉行了非常隆重的葬禮,規格堪比帝王,此後再未立皇后。
有明一朝,朱棣堪稱朱元璋之後的又一位雄主。文武全才,用兵應變,機智神勇,寬嚴並濟,知人善任,對靖難功臣也極為優容。在他的強勢治理下,大明國勢達到鼎盛,史稱「永樂盛世」。
聊完了朱棣,我們簡單的來聊聊明朝時期的藩王們。
「在王府中做豬」
「豢養」是明朝藩王最常見的生活狀態,因為老祖宗朱元璋規定了不能幹這個,不能幹那個,總之就是啥也不用幹,國家養著你,同時為了防止藩王們有異心,還規定不經宣召不得進京,甚至連自己的封地也不能出,只能在王府裡面吃吃喝喝,生孩子玩,別的什麼也做不了,當然個別有追求的,就埋頭做學問。前文中被廢掉的朱棣的親弟弟周王朱橚,一輩子四次被誣告謀反,其中一次還是被親兒子告發,卻整理編寫了一本醫學巨著《救荒本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很多內容就來自於這本奇書。
有明一朝,朱姓蓬勃發展,明朝迄今,朱姓人口由186萬增加到1500萬,大約增長了8倍,然而在在明朝滅亡後,皇族朱姓因遭追殺、避國難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紛紛改回原姓。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河南、安徽、浙江、廣東五省,大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湖南、山東、湖北、四川、江西、雲南、河北、上海八省市,大約佔34%。江蘇為朱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朱姓人口的15%,全國形成了蘇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