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解放日報微信號上推送了一篇
南京路步行街東拓完成,一路逛去外灘!
不少讀者在後臺留言
除了這些拍照的網紅景點
步行街最少不了的就是
買買買!
吃吃吃!
南京路步行街東拓後
有哪些實惠的場所?
許多上海人熟悉的老字號,在步行街東拓段開出新店!
9月8日,老大同、邵萬生、三陽、黃隆泰四家「年齡」總和達到586歲的老字號共同在江西中路南京東路路口開出新店。
做得好傳承,也賣得了跨界
「90%的產品在以往門店中看不到」,四家老字號的負責人不約而同給出這一數字。對消費者來說,從門外張望一下,就能發現老字號的不一樣:
以醃臘製品和糟醉產品為特色的邵萬生,當街櫃檯賣的是西班牙伊比利亞現切火腿。「西班牙火腿也是醃臘製品,與邵萬生的經典醃臘產品有相通之處,不違和。」
邵萬生副總經理汪偉傑說,與西班牙火腿相匹配的,有新店裡的各色雞尾酒和啤酒,「糟醉產品少不了酒,我們賣酒不意外吧?」當然,邵萬生的經典糟醉產品並不缺,比如黃泥螺。但規格改成了200克的小瓶裝,為的是方便步行街上的遊客,更適合作為具有上海特色的伴手禮。
三陽南貨店裡是滿滿「少女心」的粉嫩:愛心狀的千層酥餅「心可麗」、「萌萌噠」的貓蛋糕、栩栩如生的蟹黃酥……眾多產品中,只有南宋名點馬蹄糕算是「重出江湖」。
馬蹄蛋糕誕生於南宋初年,相傳是一位寧波老婆婆將雞蛋、麵粉、糖等混合,以馬蹄殼為模子製成,後進入宮廷,成為南宋宮廷名點,也成為寧式糕點的代表作。
1870年,三陽南貨店成立,主打南北貨和寧式糕點,馬蹄蛋糕是招牌產品之一。
「但上世紀90年代末,市場上糕點品種增加,馬蹄蛋糕的市場份額明顯萎縮,加上生產條件現制,馬蹄蛋糕就退出了市場。不過,我們一直想恢復馬蹄蛋糕這一寧式經典糕點,南京東路步行街東拓給了我們機會,希望借著步行街的影響力,讓全國消費者嘗到這一流傳近千年的味道。」三陽南貨店總經理沈民說。
「不添加一滴水和其他添加劑,通過不同原材料之間的配比,能讓蛋糕有極好的彈性和口感。」
不過在正式復原時,還是遇到了一些問題。
一是根據老配方,馬蹄蛋糕口感較甜,「可能與當時的飲食習慣有關,重甜重油」,而且蛋糕口味只有奶油雞蛋味一種味道,復原的新產品希望成為上海伴手禮,只有一種口感單調了些;
二是現在做蛋糕的原料選擇多了,如果採用進口黃油、奶粉等取代原先的原料,能比老配方帶來更好的口感。
復原工程中,有一個經典細節被保留了下來:前店後工廠。
新開業分店面積不算大,但三陽南貨店特意設計了一個寬敞明亮的後廚,現場製作烘烤馬蹄蛋糕等各式糕點。技師們說,馬蹄蛋糕熱食和冷食各有風味,但口感最好肯定是剛出爐時,所以無論如何要把老字號前店後工廠的生產模式保留下來。
三陽總經理沈民說,老字號的技術功底紮實,不怕創新也願意創新。例如,新亮相的蟹黃酥也叫「大閘蟹餅」,「很多人喜歡上海的大閘蟹,可大閘蟹只能吃一季,帶上飛機也不方便。那我們就利用傳統技藝將蟹粉與糕點相結合,推出可以一年四季吃並帶著走的大閘蟹餅,更符合步行街的調性。」
一直深耕社區市場的老大同是第一次在商業街上開品牌形象店,選擇樸實無華的原木色做主色調,與白色的大米相得益彰。
米漿、冰淇淋、面膜、護手霜等大米衍生品很吸引眼球;作為招牌產品的大米也很有步行街特色:絕大多數是300克小包裝,根據產地,形成「錦繡中華」「北國之春」「魚米之鄉」等不同主題的伴手禮。
老大同善道米店項目負責人劉永峰說,300克的包裝有玄機,「這差不多是一家三口一日三餐的食用量,既方便消費者帶著走,也傳遞出節約糧食的信號——吃多少燒多少,不要浪費。」對部分消費者「選米做伴手禮拿不動」的擔心,老大同爽氣地承諾:全國包郵。
黃隆泰新店的主題是「潮品花茶,洋溢著花果香,既有計重銷售的花果茶,又有裝在小巧圓扁罐裡的風味茶。一個個玻璃小茶壺裡的茶湯或冷或熱,晶瑩剔透,店員熱情地邀請每一名進店者試試老字號的新口味,「年輕人喜歡這種體驗。」
歡迎坐下來「喝一杯」
除了能「買買買」,這些老店還歡迎消費者坐下來——邵萬生、三陽和老大同在店鋪裡進行了錯層設計,二樓擺放桌椅方便消費者歇腳。部分門店還在入口處劃出一小片區域設置座椅。樓上樓下,都有了景觀座。
老字號新店的位置在江西中路南京東路路口,嚴格來說,處在步行街東拓的輔助街上。不過,步行街上的行人能一眼望見老字號的門頭,老字號裡的消費者也能一眼望見步行街。這就為老字號創新服務方式提供了機遇。葛頲說:「消費者在步行街上走走逛逛,『買買買』很熱鬧,但也有坐下來歇歇腳的需求。以前,消費者的選擇是咖啡店和快餐店,這次,我們歡迎消費者來老字號坐一坐。」
所以,老字號「螺螄殼裡做道場」,休閒區面積不大卻各有特色:
邵萬生是時尚的酒吧風,三陽選了小清新的森林系,老大同走原生態簡約路線。
提供的服務跟著老字號的特色產品走:邵萬生能就著西班牙火腿「喝一杯」,並計劃根據酒吧的特點,延長經營時間;三陽第一次開設現磨咖啡吧,將新式點心與咖啡組成海派風情下午茶;老大同帶來了小碗小碟的各地大米體驗餐……
「老字號有產品也有文化,有傳承也有創新,希望消費者能放慢腳步品一品。」幾家老字號的負責人幾乎都表達了這個意思。他們說,組團開新店並不意外,因為四家店都是供銷社系統的好兄弟,又都總部在黃浦區的中華老字號,四個新店面依次排開,既能資源互補,又能形成氣勢。南京東路步行街東拓為老字號提供了展現傳承和創新成果的空間,高人氣也利於擴大老字號的影響力。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任翀
微信編輯:胡雨松
校對:佳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