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8月20日訊(記者 郭念禮)8月18日-19日,由臨沂市文化和旅遊局、共青團臨沂市委聯合組織開展的「不忘跟黨初心、牢記青春使命」——第二季百所高校大學生走進沂蒙山活動順利舉行。
兩天時間裡,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的近百名大學生走進沂蒙山小調博物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等景點,實地體驗紅色教育,進一步感受「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
出發!迎著朝陽
「巍巍蒙山高,親親沂水長。想當年在那艱苦卓絕的戰爭歲月裡,沂蒙紅嫂送子參軍送夫支前,抬擔架推小車,捨生忘死救傷員。沂蒙精神就誕生於此,她脫胎於千年齊風魯韻,書寫於蒙山沂水,在齊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這種精神分外耀眼。」這是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代表範雅坤的發言。
8月18日早晨8:30,活動啟動儀式在臨沂市博物館召開。儀式上,臨沂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曹首娟向參加活動的大學生介紹了沂蒙紅色革命歷史文化,希望大學生們通過「走進沂蒙山」活動,重溫革命經典,深切感受黨政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的深刻內涵,進一步提升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共青團臨沂市委書記萬明國表示,沂蒙精神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蘊含著共產黨人一脈相傳的紅色基因和始終不渝的生動教材。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的重要平臺。希望大家珍惜這次學習成長的機會,用心看、用心記,用心感悟,讓精神受到洗禮,思想獲得升華,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勤學善思篤行,練就過硬本領,自覺擔起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上午9:00,同學們迎著朝陽正式開啟了為期兩天的紅色研學之旅。第一站,他們來到了魯商·沂蒙山銀座天蒙景區。
8月的沂蒙山,群峰環繞,滿目青翠。雖然天氣炎熱,但卻絲毫沒有阻礙同學們用雙腳丈量沂蒙紅色熱土的激情。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大學生們走進掩映在山水間的紅色教育基地——沂蒙山小調誕生地,跟隨傳承人宋守蓮大娘學唱紅色經典《沂蒙山小調》。這首樸實無華、情感真摯的小調,寄託了沂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訴說著沂蒙人民對黨的深厚感情。同學們從中切身感受到紅色基因和沂蒙精神帶來的磅礴力量。
走進沂蒙山小調紀念館,大學生們認真聆聽講解員講述沂蒙故事,重溫革命歷史,接受紅色教育洗禮,切身感受革命老區黨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同學們安靜地聆聽著,仿佛回到了那段「拋頭顱灑熱血」的紅色年代,聽著聽著,大家都紅了眼眶。來自海南大學的於世楷感慨道,「與當年的革命先輩年齡差不多的我們安然地待在象牙塔中,可是回想當時的年代,他們要上戰場,拋頭顱灑熱血。聽了他們的故事,我們格外感動和自豪。」
隨後,大學生們登上天蒙之巔,依次參觀瞭望海樓、世界第一人行懸索橋等景點,覽沂蒙山好風光,重溫那段紅色記憶和崢嶸歲月,切身感受鄉村振興為沂蒙山區帶來的由「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巨變。
銘記!不能忘卻的歷史
陽光透過樹枝間的縫隙散落在一排排墓碑上,其後的烈士英名塔巍然矗立。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烈士墓地,長眠著近3000名無名烈士的忠骨,其中就有巾幗英雄陳若克。
「刑場上,對著哭得聲嘶力竭的孩子,陳若克咬破手指,聲淚俱下:『孩子,娘對不住你。娘沒有奶水餵你,你就喝一口娘的血吧!』」講解員動情地向人們講述著陳若克的故事,打動了在場的每個人。同學們聆聽著革命先輩的壯烈故事,紛紛潸然淚下。
烈士墓地正中是粟裕將軍的骨灰撒放處,大學生們在此為烈士們敬獻花圈,並重溫入黨、入團誓詞。他們舉起右拳,莊嚴宣誓,堅毅的目光中承載著青年一代的責任與擔當。
蒙山高,沂水長,好紅嫂,永難忘。紀念館裡,沂蒙紅嫂乳汁救傷員的故事,更是深深打動了同學們。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大地湧現出許許多多的紅嫂,她們用乳汁救傷員,掩護革命戰士和黨員幹部,精心撫養革命後代,為戰爭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陳毅元帥曾飽含深情地說:「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來自北京交通大學的王浩宇告訴記者:「來到孟良崮,真切地感受到了和平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擔起黨和國家賦予的使命,為民族復興而奮鬥。」
感恩!做新時代沂蒙精神傳承者
在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同學們參觀了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房屋、街道、河流……多年來,這裡一直維持著原樣,讓後來者深切感受到過去那個年代的沂蒙鄉村氣息。抗戰時期,這裡湧現出了「沂蒙紅嫂」明德英、「沂蒙母親」王換於等許多可歌可泣的先烈模範。
「李鳳蘭是電影《沂蒙六姐妹》中美麗的女主角月芬的原型,她從未見過自己的丈夫,卻終身未曾改嫁,她曾說過,『我不能與我的丈夫相濡以沫,那就和我的婆婆相依為命』,其悽美的愛情故事曾感動了全國無數的觀眾,被人們稱為『永遠的新娘』。」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內,隨著解說員動情的講解,同學們的眼眶噙滿了淚水。
夜色沉靜,孤月高懸,晚風伴著蟬鳴在山間迴蕩。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放映廳內,同學們正在聚精會神地觀看紅色電影《沂蒙六姐妹》。
影片中的六姐妹在孟良崮戰役期間毅然決然奔赴戰場,主動承擔起擁軍支前的重擔,她們雖然年齡不大,但是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動容。參加擔架隊、送彈藥、運糧草、護理傷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搭起「火線橋」的畫面:數十名沂蒙女性跳進冰冷刺骨的河水裡,用血肉之軀做樁,肩扛木板硬生生架起了一座「人橋」,讓部隊得以順利跨河作戰。她們把橋架在了肩膀上,架在了河面上,更架在了人們的心頭上。情到深處,同學們紛紛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從沂蒙山小調紀念館,到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再到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參加活動的大學生們無疑經歷了一次「沂蒙精神之魂」的洗禮,無數次為自己的家鄉、為英雄們的無私奉獻而自豪和感動。來自中央民族大學的李紀慷同學表示,要當好家鄉的名片,做好家鄉的宣傳員,讓更多人知道沂蒙紅色故事,為弘揚沂蒙精神而努力。
不忘跟黨初心,牢記青春使命。在此次為期兩天的活動中,大學生們走進沂蒙山,用自己的雙眼去觀察,用自己的雙耳去聆聽,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受。他們見證了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弘揚,感受到了紅色沂蒙精神脊梁崛起的磅礴力量,以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沂蒙精神,汲取奮進力量,在時代變革中堅守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