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3M
「今年雙子座流星雨極大值將出現於12月14日20時30分」,作為每年最準時、最壯觀的流星雨之一,雙子座流星雨即將出現的消息剛傳出,便在雲南天文觀測愛好者圈內炸開了鍋。這群追星星的人,又將再次扛起重達數十斤的天文望遠鏡,趕往戶外郊野,見證並記錄下這滿天璀璨。
點擊播放 GIF 1.1M
(資料圖片)
在璀璨中告別2018年
雲南天文愛好者協會理事長蘇泓將雙子座流星雨稱為「永不失約的流星雨」,這是每年最準時、最壯觀的流星雨之一,每次出現都牽動著天文愛好者的心弦。作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雙子座流星雨是以雙子座附近為輻射點出現的流星雨,每年12月如期「光臨」地球。在人們的期待與注視下,雙子座流星雨突破夜幕,在漆黑的夜色中劃出一道道光芒,又緩緩落下,最終墜入黑暗,留下無數感動與驚喜。
據了解,雙子座流星持續時間長,大多是明亮的、速度中等的流星,除白色流星外,還有紅、黃、藍、綠等多種顏色,因為僅憑肉眼便可觀測,非常適市民遊客觀賞。蘇泓介紹,「今年雙子座流星雨極大值將出現於12月14日20時30分,每小時天頂流量可達到120顆左右,昆明市民可選擇前往轎子雪山、東川紅土地、石林等地進行觀賞。」對於蘇泓及其他天文愛好者而言,能夠見證雙子座流星雨,在璀璨中告別2018,或許就是最浪漫的事。
從古至今,人類對星空的好奇與探索從未停止。如今,生活在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人們想抬頭仰望純淨、燦爛的星空,沐浴在星光下,多少顯得有些奢侈,但這並不能阻止天文觀測愛好者的腳步。在雲南,有一群熱衷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有自己的組織,有豐富多樣的活動,他們分享星空的神奇與美妙,他們是最酷的追星者,他們來自雲南天文愛好者協會。
在雲南,天文大有可觀
在蘇泓看來,雲南在天文觀測方面,佔盡天時地利人和。雲南緯度低,海拔高,且晴夜數量多,城市分布散,光汙染較少。站在雲南大地,你能看到更加通透、清澈的夜空。同時,在天文科學研究方面,雲南也走在全國前列。位於昆明東郊鳳凰山的中科院雲南天文臺,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天文科研基地;在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站,有著世界最大的真空太陽望遠鏡;位於麗江高美谷的雲南天文臺麗江觀測站,有著東亞最大的2.4米光學天文望遠鏡;創建於1936年的雲南光學儀器廠(國營298廠),是中國光學工業的「黃埔軍校」。「雲南光學儀器廠衍生出眾多光學加工企業,你也許很難相信,雲南擁有全球排名前三的業餘天文望遠鏡生產企業。」如此種種,不勝枚舉,蘇泓臉上滿是驕傲。
肥沃的土壤環境,讓天文觀測很早便在雲嶺大地開花結果。上世紀80年代,開始有少量雲南天文愛好者帶著膠片相機,走進高山峻岭,用鏡頭語言記錄雲南星空。作為「拓荒者」,最早接觸天文觀測的愛好者們,經歷過難以想像的困難。蘇泓回憶,「當時用膠片相機拍攝星空,不僅曝光時間長達數小時,而且只有將膠捲衝洗出來後,才能知道成片情況,隨時面臨著竹籃打水一場空的風險。」
萬有引力,尤其對於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而言,更是如此。邁進20世紀,隨著網際網路興起、數碼攝影技術廣泛應用,天文愛好者無需等待膠片洗印,立刻拍攝就能看到成果,吸引到越來越多人加入天文觀測,也讓他們彼此交流更加緊密。2005年8月1日,蘇泓聯絡起全省天文愛好者,在昆明大觀樓組建了「大有可觀·天之旅天文愛好者俱樂部」。「大有可觀」靈感來源於大觀樓,「天之旅」則寄希望能將美麗的雲南星空推薦給全球天文愛好者及群眾,希望大家來雲南旅遊時,也關注到頭頂美麗的星空。
2009年7月22日上午發生了日全食現象,彼時全國大部分地區天氣情況都不利於觀測,俱樂部多位成員,驅車千餘公裡,一路向西奔赴香格裡拉,完美的記錄下日全食現象。那次日全食觀測,全國唯一的全程觀測記錄便出自他們之手。
天文離我們並不遙遠
「惟一能夠局限語言的,大概只有美。」星空美麗卻無言,無論用怎樣的辭藻來形容它,蘇泓總覺得少了幾分味道,只有親眼目睹,才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份震撼。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蘇泓與俱樂部其他成員,開始嘗試尋找一種特殊的傳播方式,拉近星空與民眾的距離。
2005年,俱樂部舉辦了首屆「雲南馬路天文夜」大型城市天文科普公益活動,俱樂部成員們將自己珍愛的望遠鏡搬到翠湖街頭,免費向來往的行人提供天文觀測體驗。透過厚厚的鏡片,在鏡頭的那邊,一望無垠的星空激發著每個人的求知慾,那股前所未有的震撼直擊心靈。
「在活動上,曾經有位滿頭白髮的老人透過天文望遠鏡,親眼看到了木星。」蘇泓說。「原來木星是這樣,真的帶著帽子,跟電視上一模一樣。」即使已經過去十多年,那位老人臉上的驚惶與欣喜,蘇泓依然記憶猶新。「雲南馬路天文夜」發展至今,已成功舉辦十四屆,活動舉辦地從昆明延伸到大理、普洱、麗江等地,持續時間、影響力在全國範圍內首屈一指,累計科普受眾達7萬餘人。如今,打開百度搜尋引擎,輸入「馬路天文夜」,百度給出的答案幾乎都與雲南有關。
2009年,俱樂部向相關部門遞交了材料,於2011年9月在雲南省民政廳註冊,成為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雲南省天文愛好者協會就此成立。由俱樂部到協會,「身份」的轉變並沒有改變大家的初衷,雲南省天文愛好者協會仍致力於向公眾科普天文知識。
自2013年起,協會開始舉辦「雲南星空大會」,這是至今全國規模最大的定期戶外天文科普公益活動。活動上,參與者們自帶帳篷、睡袋、防潮墊,以及各種觀測拍攝設備,坐上熱氣球,離星空更近一點。熱氣球不斷升高,參與者興奮的尖叫聲傳出很遠。即便是毫無天文觀測基礎的市民遊客,也能躺在草坪上,星空壓頂,銀河近在咫尺,大家早就忘記了準備好的各種器材,望著星空愣愣出神。「分享」、「熱愛」,這就是星空教會蘇泓的天文精神,他希望傳遞給更多人。
宇宙是孩子最好的實驗室
「他這樣孤獨的漂流,只為去未知的世界看一眼。」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地球,還在昆12中就讀的蘇泓,手握一架「哈雷」牌單口望遠鏡,見證著這顆舉世聞名的彗星再次回歸。當哈雷彗星拖著長長的尾巴掠過天際時,蘇泓手心滿是汗水,激動地說不出話。自此,他深陷宇宙的魔力陷阱,三十多年來不曾逃離。
人生不像哈雷彗星有著規定的運行軌跡,離開校園踏入社會,蘇泓從事了IT行業,先後供職於中軟、北大方正,並在IT行業闖出一片天地。或許是機緣巧合、或許是命中注定,2006年,他加入昆明晶華光學有限公司,日常工作與天文望遠鏡息息相關,人生再次回到「正規」。「我不認為是巧合,就算沒有加昆明晶華光學,我也會開個天文茶吧、天文農莊,一切都是興趣使然。」從青蔥少年到略微發福的中年男人,無論什麼時候談起天文,蘇泓總是滿眼放光。
與蘇泓境遇相似,雲南天文愛好者協會成員石澤興初次邂逅天文,便觀測到了冬季銀河,「滿天繁星一眼望不到盡頭,仿佛伸手就能摘下最亮的那顆星,即便天氣非常寒冷,內心也是火熱的。」石澤興回憶。走出天文觀測,石澤興是位計算機教師,他認為天文觀測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天文觀測需要掌握數學、化學、物理等領域知識,能夠促進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能力,意義重大。」
在蘇泓看來,天文愛好者群體年齡構成是個「蜂腰漏鬥」,兩頭寬,中間窄。頂端是青少年,他們對浩瀚星空有著濃厚的興趣,當青少年踏入社會,疲於工作後,愛好者人數便會減少;當他們一切安定下來,又會重拾愛好,回歸到天文愛好者大家庭。
因此,讓天文科普、天文教育走進青少年群體,意義重大,因為他們是「蜂腰漏鬥」的上部分,蘇泓、石澤興等人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曾經的自己。為此,雲南天文愛好者協會積極與昆明三中、滇池中學、師大附中、昆明一中等學校展開合作,推動校園天文愛好社團發展。同時,自2013年起,雲南天文愛好者協會便積極在中小學校園,挑選培養天文科學預備人才,並多次組織學生參加全國中學生天文奧林匹克競賽。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四屆亞太天文奧賽上,由雲南省天文愛好者協會組織的雲南天文愛好者隊獲得了1銀2銅的優異成績。在名次之外,蘇泓更看中天文觀測給孩子帶來的鍛鍊價值,「宇宙是孩子最好的實驗室,他們能在這裡釋放想像力,能在這裡磨練堅韌意志,他們就是最耀眼的星星。」蘇泓說。
星空也是雲南重要旅遊資源
在雲南看過太多美妙的星空,蘇泓格外珍稀頭頂這片蒼穹,「雲南旅遊資源豐富,星空也是一項重要的旅遊資源,在許多沿發達城市,你絕對看不到如此清澈的星空。」近年來,研學旅遊不斷升溫,以星空為研學內容,雲南星空研學之旅大有可為。
近年來,雲南省天文愛好者協會接待了眾多科學考察體驗團隊,他們來昆明晶華光學有限公司,參觀天文望遠鏡生產流程;並親自動手將一個個零件拼接起來,最後用眼睛去觀察土星光環、月球山嶺等天文現象,更為深刻的感受天文觀測帶來的樂趣。不僅如此,蘇泓還將體驗者帶到戶外,欣賞雲南星空美景,以不同的形式宣傳推薦雲南旅遊資源,「星空下的高美谷、東川紅土地、雞足山,又是另一番滋味,值得每位遊客細細品味。」
目前,蘇泓正積極推進「遠程天文臺」項目,「遠程天文臺」放置著可供遠程操控的天文觀測設備,設備正上方的屋頂可通過網絡控制閉合打開,「遠程天文臺」還可供人居住。遊客躺在酒店,通過手機便能實時欣賞星空美景,也可自行前往居住,體驗「天文之旅」。雲南民宿眾多,蘇泓還希望能將「遠程天文臺」與民宿相嫁接,打造出以天文觀測為主題的特色民宿,吸引天文愛好者前來體驗。
採訪中,談到如何與哈雷彗星結緣時,蘇泓滿懷期待地對我說,「距離哈雷彗星下次回歸地球還有15567天。」15567天,還要再等待42年。那個時候,蘇泓已近90歲,我期盼著他還能再次赴哈雷彗星之約。
雲報文旅全媒體記者 段建鑫 文
雲南天文愛好這協會 供圖
審核
韓怡 陳大衡
編輯
李沛昀
來源
就愛去
點擊播放 GIF 0.8M
點擊播放 GIF 0.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