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很美,像童話一般。但比童話更美的,是在異國綻放的中華教育事業……」來到捷克第十天,毛鑫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2019年1月,在哈爾濱市少年宮小雪花藝術團擔任舞蹈老師的第十個年頭,毛鑫被國僑辦派往布拉格支教兩年,傳播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人的後代中傳承,不僅僅是她去布拉格要做的工作,更是她一直以來想做的事。接受記者採訪時,毛鑫說:「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這些生活在海外的孩子們真正感受到他們是一個中國人。」
每周還要教漢語
校長也是半個哈爾濱人
凌晨兩點,初春的哈爾濱早已酣然入睡,但遠在西歐的毛鑫卻剛剛忙完了一天的學習與工作,回到住處。毛鑫告訴記者,她支教所在的學校是捷克共和國布拉格中華國際學校,校長戴波曾在哈理工工作過十年。1995年,他與夫人曹爾寧在布拉格開辦了這所學校,如今學校已頗具規模,學生都是華裔。「隨著學校的規模越來越大,學校想組建自己的藝術團,因為藝術是讓華裔學生接觸祖國、感受祖國文化最直接的一種方式。」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碩士研究生畢業,第一專業為表演,第二專業為舞蹈的毛鑫一下子就被戴波校長選中,成為組建藝術團的最佳人選。
毛鑫說,她是一個喜歡到處走的人,曾一個人背著包去過尼泊爾、緬甸、菲律賓、泰國等許多東南亞國家。「在尼泊爾的時候有一次遇到了幾個志願者,他們是支教到尼泊爾教漢語的,雖然那裡的條件很惡劣,但是當我看到這些志願者和孩子們在一起時那種開心的樣子,我心裡真的是非常羨慕。」
毛鑫申報到國外支教得到了少年宮黨支部書記、主任劉敬凱的支持,不僅僅因為這是一種鍛鍊,更因為成為一名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是一件很光榮的事兒。如今在華校,毛鑫除了教舞蹈外,還要肩負起教英語的責任,此外,每周還有一堂漢語課。毛鑫的舞跳得很棒,在布拉格舉行的歡樂春節活動上,她跳了一段東北手絹舞,當地華人和老外喝彩聲不斷。
論硬體與便利
還是中國更發達
布拉格人的生活節奏很慢,但毛鑫的生活節奏卻很緊張,「上午在中歐最古老的大學查理大學語言班學習,當學生;下午去學校給學生們上課,做老師;晚上回到住處後要學習捷語和背課,每天能23時上床睡覺就算早的了。」
毛鑫說,布拉格很美,很像中世紀的歐洲,「哈爾濱的好多建築和歐洲很像,所以這裡讓我感覺很親切,尤其是哈爾濱市少年宮的那座黃色小樓,和我現在上課的建築很像,每次我上課的時候就感覺像是又回到了自己的單位。」
在布拉格工作與生活,毛鑫並沒有感覺到太大的文化衝突,不過她也有一些困惑,「雖然說這邊人均經濟水平可能會高一些,但是在硬體設施等方面還是國內更新、更方便一些。」毛鑫說,在生活上,當地的蔬菜和水果沒有國內種類那麼多,最大的不便是在網絡科技上,「這裡沒有手機支付,沒有發達的網購,快遞和外賣也很少。」
希望海外的孩子能以中國文化為榮
傳播中國文化一直是毛鑫發自內心想做的事兒,「就像我在尼泊爾看到的那些支教老師一樣,實現個人價值。」毛鑫說,在哈爾濱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肇源縣的農村小學老師,那個老師告訴她,他們學校裡有一些留守兒童,家裡很窮,少年宮的孩子有沒有穿小的或不要的衣服,能不能給那裡的孩子穿。毛鑫聽了這話後二話不說就把這件事兒接了下來,收集到衣服後,一個人開了5個小時的車,把衣服給孩子們送去,並義務給孩子們上音樂舞蹈課。這件事兒她一做就是4年。
在布拉格,毛鑫也有許多感慨,「有時候人不出來真的不知道愛國兩個字是種多麼強烈的感覺,當我看到那些和我有著同樣面孔的孩子,他們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但在文化上有很多搞不懂的問題時,我想通過我的努力,讓他們認識到他們是真正的中國人,他們除了會講漢語之外,還知道中國的音樂、舞蹈和文化。我希望我能把我所知道的東西都傳遞給他們,希望他們以中國的文化和發展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