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研製的智慧靈魂!揭秘大型結構分析軟體的核心戰略作用

2021-02-26 航空製造網

本文已獲得看航空微信公號轉載授權,若需轉載文章,請聯繫公號:看航空(ID:canhk2016)。
中美貿易摩擦引發了國人對核心技術的深度思考,對於核心工業軟體的控制已成為美國遏制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手段之一。2019年5月美國ANSYS公司對華為等公司開始禁售仿真軟體,更讓CAE軟體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結構分析軟體作為最早誕生和工程應用最廣泛的CAE軟體,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

本公眾號將連續發表《國產結構分析軟體發展戰略研究》系列文章,將從結構分析軟體的戰略作用、國際發展、國內發展、面臨挑戰和發展戰略幾個層面著手,深入剖析國產結構分析軟體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1.  戰略作用

2.國際發展:發展歷程

3.國際發展:發展現狀

4.國內發展:總體情況

5.國內發展:軍工篇1

6.國內發展:軍工篇2

7.國內發展:軍工篇3

8.國內發展:軍工篇4

9.國內發展:院所篇

10.國內發展:高校篇

11.國內發展:發展現狀

12.面臨挑戰

13.發展戰略

工業軟體是當之無愧整個現代工業體系的「大腦」,每一套現代工業產品和裝備的研製的都離不開工業軟體的運行,在智能製造和工業4.0的時代工業軟體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工業軟體逐漸成為我國工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在CAD、CAE、CAM、CAPP等這些重要的工業軟體當中,CAE軟體主要用於數字建模與仿真,其本質是IT技術與工業化長期積累的工業知識的結晶,是工業軟體中含金量最高而我國基礎最為薄弱的環節。結構分析軟體是最早誕生的CAE軟體,也是工程中應用範圍最廣泛的CAE軟體,通過數值計算等手段可有效解決結構平臺的強度和完整性問題,直接決定了結構重量、安全性、壽命、舒適性等結構平臺的重要屬性,而結構平臺是工業產品與裝備實現功能性能的最重要保障,因此歐美等國家一直將結構分析軟體作為具有核心戰略作用的軟體工具進行持續發展。隨著人類對力學理論、模型構建和數值算法等技術的不斷突破,結構分析軟體的內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早期主要指用有限元法(FEM)對結構的剛度、強度進行分析。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波音公司編制了內部有限元程序來計算飛機機翼強度,一般被認為是結構分析軟體在工程中應用的開端。

現代的結構分析軟體的應用範圍已經擴展到對工業產品未來的工作狀態(強度、壽命、熱傳導、可靠性)和運行行為(動力學、運動學、NVH)進行模擬仿真,可及早發現設計缺陷,改進和優化設計方案。所用的手段也從單一的有限元法擴展到有限差分法(FDM)、邊界元法(BEM)、混合有限元(MHFEM)、擴展有限元(XFEM)、工程法等多種方法。 

結構分析軟體是事關國家戰略安全的關鍵核心工具,是提高我國裝備製造業核心競爭能力,保證國家戰略安全所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術,其核心戰略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結構分析軟體是進行核心技術研究的重要工具,主要體現在基礎性、前沿性、關鍵性三個方面:


數值模擬方法已經與理論研究、物理實驗並稱「創新三架馬車」,結構分析軟體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值模擬方法,它可以輔助科學家、工程師揭示物理實驗手段尚不能揭示或很難揭示的科學規律。在沒有結構分析軟體之間長達一個世紀裡,人們對結構應力狀態構求解的方法只能通過解析技術得到,而且只能計算載荷和幾何形狀比較簡單的問題。現代結構分析軟體提供的的線性、非線性分析、動力學分析等功能,是進行核心技術研究的必備基礎工具。

結構分析軟體在支持新材料設計(納米材料、碳纖維、4D列印材料)、新結構設計(仿生結構、柔性結構、智能結構)、新技術(虛擬試驗技術、虛擬實境技術),可對人類還沒有製造出來的前沿材料和結構,精確模擬其結構響應,為創新設計提供依據。比如人們很早就通過數值手段預測碳原子單層結構具有很高的剛度和強度(比鋼材高100倍),直到2004年曼徹斯特大學的兩位教授通過微機械剝離的方法製備出純正的石墨烯結構,這種預測才得到物理實驗的驗證。

裝備研製中的關鍵技術的解決往往依賴精確的結構分析結果,如高超聲速飛行器耐高溫/防護結構設計、重型火箭的大跨度結構動力學設計、大型跨海大橋的耦合分析、高速列車的疲勞壽命分析等,都需要結構分析軟體的支撐。

例如美國為實施阿波羅登月計劃,組織開發了第一個工程實用的結構分析軟體NASTRAN(NASA Sturucturla Analysis),用於計算不具有可試驗性的飛行器結構,系統地解決了結構系列關鍵問題。美國為了研製高超聲速飛行器,美國開發了一系列結構分析軟體,保證了型號的成功。

結構分析軟體是工業裝備研製的根本保障,主要體現在結構分析是工業共性需求、貫穿裝備研製全周期、致命性短板三個方面:

目前我國工業產品和裝備進入了全面自主研製的快速發展時期,航空、航天、船舶、兵器、高鐵等行業已經進入全面自主設計階段,對結構平臺的設計提出了多項共性的需求,比如要在有限的結構重量下實現全部性能指標,結構的NVH特性和乘員的舒適性等多個方面。

結構分析軟體已成為裝備研製不可或缺的設計工具,已融入到裝備研製的預發展、概念設計、初步設計、詳細設計、試驗驗證、製造裝配和試飛服役等全生命周期中。以航空裝備為例,結構分析軟體已經成為飛機設計、製造、強度驗證和服役中應用最廣泛的工業軟體之一。

結構分析軟體直接決定了結構平臺的主要品質,如結構強度、結構壽命、結構舒適性等,對於提高設計效率、降低設計成本也有著重要作用。從國內來看,工業部門幾乎全面依賴進口結構分析軟體(進口佔比90%以上),缺乏自主的高精度結構分析軟體已經成為工業產品和裝備研製的致命性短板。

結構分析軟體是智能製造實現的關鍵支撐,主要體現在結構分析軟體對智能製造的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都起著支撐作用。

結構分析軟體是未來工業產品數位化V&V驗收流程中的基礎手段,以航空裝備為例,在概念設計階段需要建立結構的低保真度數字模型(如梁式模型);在初步設計階段需要建立中等保真度數字模型(如自然網格模型);在詳細設計階段需要建立高保真度數字模型(如細節三維模型)。

結構分析軟體是未來實現5G+製造的關鍵工具,通過數據清洗、數據擬合、模型修正、可信度分析、雲計算等技術支持,實現結構的智能製造中的全狀態數據實時收集和結構的實時評估。


結構分析軟體也是實現智能化轉型的重要支撐,通過構建系列包含智能特徵的數位化模型,建立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的實時數據映射和反饋預測優化,實現參數智能匹配、實時智能判據和智能預警,支撐智能化轉型。

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贏得未來新技術革命中的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上強調:

實踐反覆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大型結構分析軟體的研製需要同時涉及多項結構強度關鍵技術攻關和大型複雜軟體系統開發,既是一項高難度的科學研究,也是一項大規模的工程實踐,對工業產品研發和科學技術創新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支撐作用,是事關國家戰略安全的關鍵核心工具。

抓住歷史機遇,研製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結構分析軟體無疑是我國工業徵途上必須完成的重要使命,也是成為國防強國和工業強國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文章來源:看航空

相關焦點

  • 國際主流結構分析軟體的崛起歷程
    在我國自主結構分析軟體發展的關鍵時期,充分了解國外結構分析軟體發展演化的歷程,對我國自主軟體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結構分析軟體誕生於航空航天工程中複雜裝備研製對結構性能仿真分析的需求,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船舶、軌道交通、汽車、電子產品等多個領域,成為先進位造業提升產品性能、節省製造成本、縮短研發周期的核心能力之一。
  • 鐳明雷射:大型SLM金屬3D印表機裝備的研製難題
    2020年2月,南極熊獲悉,天津鐳明雷射作為一家專業的金屬增材裝備研發與製造企業,通過多年3D列印服務經驗的積累,研製了多款中大型雷射選區熔化成形裝備(也就是SLM金屬3D印表機);近期,將正式發布其中一款型號為LiM-X400A的裝備型號。
  • 中國成功造出大型數控強力旋壓設備 不再受制
    禁運的清單主要包括三種:國際原子能清單、國際軍品清單、工業清單;而大型數控強力旋壓設備就屬於工業清單範疇。一方面,西方國家實施禁運;另一方面,戰略物資和高科技又是中國所急需的。解決國內緊缺和急需的大型設備就成了擺在國防科技工業面前一道緊迫難題。上世紀60年代初期,中航工業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就率先在國內開展了旋壓工藝與設備的研究。
  • 中國複合材料自動鋪帶機工程化研製取得進展
    這些先進鋪放裝備具有人工/半自動人工鋪放所不可比擬的優點(對比如表1所示)。  複合材料鋪放製造技術包括鋪放裝備技術、鋪放CAD/CAM技術、鋪放工藝技術、預浸料製備技術、鋪放質量控制、一體化協同數位化設計等一系列技術,主要是自動鋪放裝備技術、應用軟體技術以及材料工藝技術的融合集成。
  • 安世亞太與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雙方將共同推進基於增材思維的先進設計和智能製造技術在兵器行業的推廣應用,開展以增材思維為核心的軍事裝備和民用產品裝備創新設計、以增材製造為核心的軍事裝備和民用產品的智能製造業務,推動我國軍事裝備與民用產品的智能化發展。
  • 中國智慧工廠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2020-2026年)
    三、傳感器市場競爭格局    四、傳感器市場產品結構    五、傳感器市場發展前景與趨勢預測分析      1、市場前景預測分析      2、市場趨勢預測分析  第二節 工業機器人市場發展分析    一、工業機器人在智慧工廠建設中的作用    二、工業機器人市場發展規模分析
  • 揭秘《紅海行動》裡的武器裝備
    揭秘《紅海行動》裡的武器裝備 2020-04-14 19: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嵌入式計算機引領武器裝備新時代
    計算機是信息化、智能化武器系統的靈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武器裝備及其計算機基本上自成系統。嵌入式計算機在功能和物理結構上都嵌入在系統中,不獨立於系統運行,是系統的組成部分。一個應用系統按需要可嵌入一臺或多臺計算機。軍事專家斷言,武器裝備已經進入了「嵌入式」時代。    嵌入式計算機的來龍去脈    電子計算機的傳統分類方法,是按照體系結構、運算速度、系統規模和適用領域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這種計算機分類方法沿襲了約40多年。
  • 2017年度《優秀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供應商品牌獎》榜單揭曉
    公司致力於軍工裝備、智慧能源領域的產業發展。軍工裝備業務圍繞通信指揮系統、光電探測產品、導航產品的研製與服務,重點開展軍工信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智慧能源業務圍繞能源網際網路、電力信息化、智能應急電源的產品研製與服務,重點開展能源網際網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同時,積極關注相關領域的併購機會,使公司成為軍工裝備領域的規模化企業和智慧能源領域的專家型企業。
  • 聚焦海洋裝備國產化,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強有力的工具性支撐—新聞...
    但海洋設施互聯互通需要現代化裝備支撐;智慧港口需要智能化的臨港機械;大船經濟需要巨型運載工具;航道拓展需要探測工程設備。 「海上絲路」建設,需要海洋科技「走出去」,發揮「和平使者」的職能。但海洋科技「走出去」,必須是中國的海洋科學考察船走出去、中國的海洋科學家走出去、中國的新型海洋探測裝備走出去。
  • 金壯龍表示:中國研製大型客機具有六大重要意義
    新華社珠海11月3日電(記者張毅、陳曉建)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金壯龍3日在此間表示,大型客機是現代製造業的一顆明珠,是現代高新科技的高度集成。中國實施大型客機項目,對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 航空工業研製的大型民用AC313直升機已成功實現首飛
    打開APP 航空工業研製的大型民用AC313直升機已成功實現首飛 航空工業直升機所 發表於 2020-03-19 10:33:49
  • 有限元分析軟體優勢對比
    有限元分析是利用數學近似的方法對真實物理系統(幾何和載荷工況)進行模擬,還利用簡單而又相互作用的元素,即單元,就可以用有限數量的未知量去逼近無限未知量的真實系統
  • 船舶工業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6-2020年)內容是...
    把科技創新擺在行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面向世界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科技前沿,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使創新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主動力。堅持深化融合。加快啟動深海空間站重大科技項目,組織實施大型郵輪、智能船舶、船用低速機、第七代深水鑽井平臺等一批重大創新工程和專項,產學研用協同攻關,系統地開展重點領域基礎共性技術、產品設計製造關鍵技術研究,關鍵系統和設備研製,以及標準規範制定等。(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4.努力化解過剩產能。
  • 希沃與成都天立學校達成戰略合作,共創智慧教育示範校
    5月5日,希沃與成都天立學校在智慧教育研討會上宣布達成戰略合作,並舉行了智慧教育應用示範校籤約儀式。雙方將在智能學校創建,智慧達人培養上展開更為廣泛而深入的合作,攜手共創人工智慧+教育典型示範學校。
  • 山東勾畫船舶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路線圖
    到2020年,形成2-3個具備自主設計能力、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山東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品牌,基本形成協同創新新模式、新體系和較為完善的創新平臺,實現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與共性技術的突破,部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核心支撐軟體市場滿足率超過30%。   三是產業結構更加優化。
  • 以「家國情懷」立志科技報國 「智慧工匠」尋找「智慧城市」關鍵詞...
    關鍵詞2:國之重器  既關注助力人民美好生活建設的民生智慧項目,也聚焦能體現一國科技高端製造水平的國之重器,每年上海「智慧工匠」的評選,常常讓人不由自主地感慨於上海政府對產業結構戰略調整的前瞻性以及站在產業鏈最前沿、最尖端的「上海製造」。
  • 基於智慧城市戰略的組織架構設計
    作者,達布將分析近五年來,我國成功企業的組織能力核心演變升級,研究組織能力變革的重要因素,希望能夠為社會上物業服務/智慧城市類全國性集團化企業建設組織能力提供具有借鑑價值的框架。 組織能力變革的驅動力是什麼?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看,組織能力的變革取決於信息流在組織中傳遞的效率和成本。
  • 2021年中國工業軟體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報告
    國內生產管理類工業軟體功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從財務軟體的單一產品、ERP軟體的單一產品,發展到現在擁有以業務基礎平臺和ERP為核心的,CRM、SCM、OA等多種產品組合的套件。國內軟體廠商紛紛提供ERP、CRM、OA、DRP、PM等套件化的產品,並進而與PDM/PLM、MES等軟體進行套裝化,以滿足企業應用的整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