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幫孩子選擇他的朋友,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在他交友觀逐漸成型的低齡階段,通過給他選擇交友的環境來圈定玩伴的範圍。
聰明的父母,不會要求孩子交哪個朋友,而是會幫助孩子如何去交朋友。
近日,一則關於校園暴力的視頻在網絡上瘋傳。
視頻中,一個12、3歲的小女孩被逼到牆邊,用口罩蒙著眼睛,一個個耳光打在臉上,她卻始終不敢反抗。仔細一看,施暴者也不過是和她一樣的同齡人。
本應該是最單純的年紀,卻以霸凌為樂,觸目驚心的暴力事件背後,是不得不深思的一個問題:
把孩子送進學校,是為了讓他好好讀書,他怎麼就學著去欺負別人了?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一條在家長群裡傳播的視頻,看得人脊背發涼。
一個小女孩帶著夥伴到樓頂欄杆外的小平臺玩耍,自己站在角落裡面抓著欄杆,任由兩個夥伴在平臺的邊緣,被發現有人拍自己,就激動地上前去搶手機,期間更是謊話連篇。
很難想像,如果她們當時沒有被大人發現,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老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父母家庭的影響,朋友的作用也至關重要。
所以,很多家長會希望孩子可以和優秀的人在一起玩耍,選擇對孩子的交友圈嚴格把控:「某某同學學習那麼差,你不許和他一起玩!」生怕一個不慎,自己的孩子就和壞孩子為伍,「同流合汙」。
但這樣做往往適得其反,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沒有清晰的判斷能力,會完全無法理解父母的做法。
那麼,家長幹涉低齡兒童的交友圈真的有必要嗎?怎樣做才能幫到孩子?
很多新手父母往往會陷入這樣的迷茫:年幼的孩子沒有是非判斷能力,要不要幫他選擇朋友?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
哪一個環境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相信大家也能看出來。
低齡的孩子交友觀其實很簡單:誰離我近,我就和誰交朋友。
這種準則導致他在朋友的選擇上十分隨機不可控,所謂「換個座位就換個圈子」的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
《三字經》裡寫:「昔孟母,擇鄰處」。
孟母之所以幾次三番的搬家,就是為了給孟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所以,家長們都要認清一個事實:
我們無法幫孩子選擇他的朋友,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在他交友觀逐漸成型的低齡階段,通過給他選擇交友的環境來圈定玩伴的範圍。
朋友小美說:「小時候父母總幹涉我,說這個孩子是壞孩子,那個孩子不能相處,可是長大以後我才發現,那些所謂的壞孩子,也和我們一樣,都是普普通通的人罷了,沒有變得很優秀,也沒有真正的壞人。」
為人父母,總是不自覺的用「過來人」心態將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認為自己過往的經驗教訓就是實踐出來的真知灼見,不想讓孩子重蹈覆轍,「都是為了他好」。
可是我們往往忽略了一件事:一個人對世界的認知,來自於他所經歷的每一件事。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學會分辨他人的意圖好壞,如何去尋找真正的好朋友,同樣也是他成長的重要一環,作為家長是不能強行代替孩子去體驗的。
只有真正跌倒了,才能知道怎樣更好的站起來,知道以後如何避免摔跟頭。
不剝奪孩子成長的每一份經歷,才是父母最好的愛。
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交友不慎時,喜歡野蠻的直接說「不行」。
可他不知道,在否定孩子的朋友時,其實也是在否定自己的孩子,這會讓小朋友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損。
要麼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你不讓我做的事我偏要做」;
要麼孩子變得自卑,孤僻,沒有主見,這些都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
所以,在遇到這種情況時,何不坐下來談談心,明確的告訴孩子為什麼覺得不行,通過正確的引導去幫助他,而不是武斷的全盤否定。
這樣,孩子可以學會分辨和判斷,也會因為被尊重而更加信賴家長。
莎士比亞說:「交際,是人生的幸福」。
孩童時代的友誼單純且珍貴,是童年不可缺失的部分。
作為家長,要學會珍視孩子的友誼,尊重孩子的朋友,要培養孩子團結友愛,協作互助的美好品質。
擁有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學習環境,比父母無數次的幹涉控制更有效。
本文為星貓快樂匯原創,我們有趣有料,不驕不躁,做更多家庭的高質量陪伴者,在養育孩子的路途中,與你一起發現孩子的美。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轉載請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