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陽新加大保護仙島湖風景區傳統村落
清潭灣
蔡賢村
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透過傳統村落可認識傳統文化,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近日,記者隨市政協提案委來到陽新縣王英鎮大田村和蔡賢村實地採訪,就《關於加大保護湖北仙島湖風景區傳統村落的提案》進行追蹤督辦。
修舊如舊 留住鄉愁
背靠連綿起伏的大歧山,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大田村清潭灣位於陽新縣西部,地處大歧山和大北山之間,面朝山泉匯聚的潺潺溪流。古橋、古井、古民居、古祠堂,雖歷經數百年風霜,仍舊古色古香。除了秀美的風光外,清潭灣最負盛名的便是擁有300多年歷史的伍氏宗祠。
修建於清順治十年的伍氏宗祠,2008年被列為了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一排三門,門邊石鼓、石獅雕刻精湛,正殿前伍子胥銅像雄壯威武,紀念中國遠徵軍裝甲師師長伍修霖的「軍威振遠」和新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伍修權的「功著千秋」牌匾更富時代氣息。
「這裡是伍姓子孫的信仰所在,裡面供奉著伍子胥金身塑像和伍氏先人牌位。」伍氏宗祠理事會成員伍齊科向記者介紹,每年村裡分兩次祭祖,春祭和秋祭,秋祭比較隆重,千餘名伍姓子孫從全國各地趕來祭祖,祈求五穀豐登、伍氏家庭繁榮。祭祖儀式從凌晨5點多開始,一直持續到中午才結束。
據介紹,為保護清潭灣古村落,該村聘請北方工業大學建築和藝術學院編制了大田村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先後投入300餘萬元對以伍氏宗祠為中心的古民居進行修舊如舊,對古居屋面青瓦、戲臺樓等設施進行了加固維護,對周邊1700米古民居路排水溝渠進行了加固和疏通,實施了路面綠化、亮化工程,對汙水和垃圾進行了全面治理。
「之前宗祠的維護主要靠村民自發捐款籌錢,去年,我們集中對宗祠裡的公廁、門樓、附近的路燈進行了修繕。主要以修舊如舊為主,維持它原來的樣子。目前,日常管理維護的人員有十餘人。」伍齊科說,伍氏宗祠現在的功能仍以舉辦祭祀、民俗活動為主。
規劃保護 傳承傳統文化
位於王英鎮蔡賢村的彭舜來古民居,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由彭來灣的彭光高、彭光舉兩位祖先合力建成。該民居屬於徽派建築,青磚黛瓦,古樸典雅,氣勢恢宏,總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3套大院互相通聯,弄堂、主房、廂房共計48間,23條高牆巷道,庭院天井18處。
「彭舜來是我們的太公,從江西省遷來的,這兩間屋子,就是舜來公其中兩個兒子住的。」該村理事會理事長彭義泉介紹,「之前樓上樓下住著十幾個人,現在只留下一戶住家照看房子,主要就是防火防盜。」
走進「彭舜來農耕民俗文化展覽館」,走在狹小的巷道,遍地都是茂盛的青苔,從石縫間長出的青草仿佛在訴說著百年斑駁的歷史。當記者問起門口擺放的六根雕花的木頭時,彭義泉指著房梁說:「這是房梁上的裝飾物,叫『託楔』,我們看它雕得這麼漂亮,怕被人偷走了,就取下來鎖在屋子裡,平常不會拿出來。」
據介紹,為保護古民居,該村成立了村莊古民居保護理事會,先後投資12萬元建水溝、排水塘、排汙管道;投資2萬餘元,檢修屋面蓋瓦;投資3萬餘元,檢修毀損梁柱;投資5萬餘元維修部分牆體,清除古民居易燃柴草,改造照明線路,疏通自來水水源,並給每個房間上鎖防盜。
「彭舜來村民戶籍人口480人,常住人口130戶共300人。近幾年,老屋的小問題由住在裡面的人負責,大問題由理事會召集村民一起解決,村裡這兩年每年都給了萬把塊錢的資金,希望文物單位能夠給予支持和幫助。」彭義泉說。
陽新作為一個千年古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現保存有多處古村落、古民居,其中,大田村清潭灣、玉堍村、下容村闞家塘、木林村楓楊莊、李山下村5個村莊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如今,走進王英鎮這些古村落,祠堂、老屋、石橋古韻猶存,乾淨整潔的道路,依次排開的太陽能路燈也讓村莊更加宜居。
「下一步,我們堅持規劃先行,做好古村落的保護規劃和古村落的普查,摸清基本情況。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原則,做好古村落的修復、保護。」陽新縣文旅局副局長王賢廣說,「要加大項目資金的爭取力度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利用,通過陽新布貼、陽新採茶戲,把古村落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弘揚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真正讓古村落成為鄉村發展的歷史見證,成為我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一個載體。」(萬泰然 石勇 汪澤棟)
【來源:東楚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