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科學家正在研製「人造子宮」,未來的目的是使人類受精卵完全在體外發育,幫助無生育能力的人群實現做父母的願望,但是大概率還是無法脫離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無性繁殖就是單個生物個體,不分公母,就一種性別,能夠通過出芽、孢子等形式將自己的染色體組完整地傳遞下去,而人類在進化史中就一直是良性繁殖,這在現代人類出現前就已經是確定的事情,雖然目前人類男性的Y染色體正在逐漸縮短,但未來可能出現一種新的人類性別決定方式,那繼承現代人類的生殖方式,未來人類還是需要兩性繁殖。對於生物來說,兩性繁殖可以集中父母雙方的基因,可以使後代的適應性更強,在生物的演化史中,無性生殖是先出現的,由於兩性繁殖適應性更強,趨同進化使得多數大型動物都以此種方式為主要的生殖方式。靠近化基本是不可能使人類再返回到海裡的年代,不可能再拐過頭來變成無形繁殖,那就只能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人類的無形繁殖,但是這對人類的生存也是不利的,還面臨著倫理學的問題。
目前人類已經實現了小鼠的孤雌生殖和孤雄生殖,是人工將體細胞處理製造成類似於受精卵的早期胚胎,然後再植入小鼠體內。孤雌生殖可以用同一小鼠的細胞和子宮生育克隆體,而孤雄生殖卻還需要藉助母鼠的子宮。這類基於克隆技術的生物技術主要是研究生物染色體和基因的作用規律,然後將獲得的知識應用於人類某些疾病的治療,並不是為了克隆出個新個體玩兒。而現在也有科學家在研製人造子宮,目的是實現哺乳動物胚胎在體外的生長發育直到「分娩」,目前最突出的成就是使羊胚胎以這種方式在體外存活了4周,這種技術的未來應用也很廣泛,可以用來保存、培育人類器官、早產兒的救治等,也有可能應用於輔助生殖,然而不管這項技術怎麼變吧,依然需要有人的兩性細胞形成早期胚胎。孤雌生殖或者孤雄生殖對於人類來說不大可取,一是面臨著倫理學問題,二是基因的更新換代更緩慢,會使人類更容易集中爆發某些疾病。
靠進化人類不會再變成無性繁殖,靠技術人類能實現,但未必會將這項技術用於人類的繁衍,除非某種特殊的原因使男人或女人其中一方都死絕了,然而這種事情對於現代人類來說基本也是不可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