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經有部分品牌和商家把可持續的理念貫穿到服裝的整個生命周期中,但是全球紡織品服裝企業眾多,要完全實現可持續化發展還要做很多努力。為實現這一目標,服裝全產業鏈各個環節均需通力合作,從生產商、採購商到零售商再到消費者,每個環節都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此外,還要重視服裝回收進行消毒後的直接可利用,讓更多的人參與環保行動,形成新的生活方式。
從服裝生產的原材料、生產商、採購商、零售商、消費者、廢舊面料再利6個維度分析影響服裝產業鏈可持續發展的因素。由於原材料是服裝的源頭和起點,因此要做到服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應採用綠色環保型纖維,可使紡織品行業的環境保護力度得到整體提升。
可持續原材料的選擇與應用
可持續原材料包括多種類型,如棉、麻、竹等植物纖維,羊毛、桑蠶絲等動物纖維,以及近年來研發出的聚乳酸纖維等生物可降解材料,本文主要研究竹纖維、棉纖維和蠶絲纖維的選擇與應用。
環保型竹纖維原料
竹纖維被稱為繼棉、麻、毛、絲之後的第5大天然纖維,竹纖維一般被分為竹原纖維和竹漿纖維,竹漿纖維紗線可以用於服裝、床品等直接與人體接觸的面料,也可以與棉、毛、麻纖維等可降解纖維進行混紡,生產出優質的環保型面料。近年來,市場上還出現了以竹漿纖維為原材料的本色紙巾。此外,竹纖維還具有很強的除菌抗菌、吸溼透氣、防臭保健等作用,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採購商與生產商的良性溝通
服裝採購商向面料生產商購買各種面料和輔料時,為尋找質優價格合理貨源,採購商務需與生產商進行良性的溝通。某些不法生產商為了獲取利益,會利用某種方式誘導採購商購買自己的貨物。因此,採購商首先要有拒絕誘惑的能力,其次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選擇使用達到環保標準要求的面料,禁止低劣、破壞環境的有毒有害物質出現在產業鏈的中間環節。
原材料的透明性
將面料供應商及面料使用的原料公開對服裝企業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同時也可以藉此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通過讓消費者清晰地知道自己購買服裝原材料的來源,不僅可以讓其放心消費,同時還能培養持久的品牌忠誠度。在一定程度上,市場大環境可以影響消費者的理念和選擇方式,企業有義務幫助消費者做出正確的選擇。通過在吊牌上標註環保面料標識可起到向消費者傳遞信息的作用,當大多數品牌都使用並且註明環保面料,也有助於引導更多消費者增強環保意識。
服裝加工過程
服裝加工過程也要保證可持續化。在這個環節中,除了不能使用環保超標的物質外,還應儘可能減少水的消耗,降低化學試劑產生的揮發氣體對人體和空氣的汙染。從對工人、消費者、社會負責的角度考慮,企業應該採用能有效過濾汙水和處理空氣等成本比較高的設備。
從改變服裝狀態的角度實現可持續化。應有計劃地進行服裝設計,將延長服裝使用壽命融入到設計的整個過程。一般情況下,消費者不願總穿一件衣服的理由包括:服裝顏色變暗沉、長時間穿著導致衣服滋生細菌或者有異味、洗滌導致衣服變形等。所以在生產中應該通過採用先進的技術增強服裝的固色能力、抗菌抗汙能力和強度等手段解決這些問題,以延長洗護服裝的間隔時間、減少洗護次數、有效的節約水資源,由於服裝洗護次數減少,顏色變化也會隨之逐漸減少、服裝強度降低速度得到減緩,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服裝洗護汙染
服裝的洗護主要包括水洗和乾洗,不論使用哪種方式,在洗滌後服裝上都會有殘留化學物質及廢水。據統計,目前國內的乾洗店95%以上使用四氯乙烯清洗劑,由於其具有潔淨度高,去汙能力強等性質,所以受到乾洗行業的廣泛使用,但這種物質具有腐蝕性,沒被清除乾淨的四氯乙烯依附在服裝上與皮膚長時間接觸會通過表皮、呼吸道和消化道進入人體內部引起中毒,此外,四氯乙烯還會破壞地下水和臭氧層。所以,為了解決服裝洗護中的汙染,生產商可以通過貼標籤,標明服裝可以冷水洗滌或者掛乾等,以減少乾洗和水洗的次數,在一定程度會減少對人體有害物質的產生和節約能源。除了要不斷探索具有防汙等功能的新型環保面料,還要減少服裝上使用對環境有汙染的塗層和五金件,以降低服裝洗護過程中的汙染。
服裝面料再處理方法
服裝穿著使用後,進入消費周期的最後一個階段,目前國內廢棄服裝的處理方式主要有進入垃圾場、焚燒、捐贈和轉賣到二手平臺等幾種方式。
除了將廢舊服裝分類回收、打碎重新進行生產處理外,面料再造是一種體現創造力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面料再造的主要技法包括鏤空、抽絲、爛花等減型處理方式,盤繡、刺繡、透疊等增型處理方式,摺疊、編織、褶皺等從平面到立體的處理方式,不同材質和質感面料的重合等方式,不同的組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而且可以不經過工廠的生產流程處理,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設計,也可以增加服裝的使用壽命。
服裝行業對環境的汙染和能源的消耗是非常大的,人類的發展必須依附於自然環境,在環境承受範圍之內活動。越來越多消費者的生活方式發生轉變,深知服裝行業的汙染以及由此帶來的嚴重後果,因此更加注重選擇環保型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