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幣制度本質上是可以交易的虛擬代替物。從技術角度正式的定義是,代幣制度是一個資料庫,它映射地址到數字,並具有以下屬性,基本允許的操作是把N個代幣從A轉給B,條件是N是非負,且N不小於A的當前餘額,授權該轉帳的證件由A進行數字籤名。二次「發行」和「消費」的操作也可以存在,交易費用也可以被收集,許多當事人同時進行轉帳也是可能的。典型應用案例,包括代金,網絡加密代幣,公司的股份和數字禮品卡,積分等等不同的變體,由於代幣具有二次發行能力,一般從經濟管控的角度,不允許代幣與法幣進行雙向兌換或嚴格審核這種兌換過程
數字貨幣並不是新生事物,由於以前的技術原因,數字貨幣的中心化問題無法解決,發行和消費存在諸多問題,所以經濟學界基本把數字貨幣定義為代幣進行分析與管理,即便是比特幣的POC證明獲得成功後,目前經濟學界還是把建立在區塊鏈上的數字貨幣稱為代幣(這點本人不是太同意),所以以下還是把區塊鏈世界相關數字貨幣統稱為代幣。
由於區塊鏈技術的融資需求,代幣廣泛應用於ICO(天才的創造很好的規避了很多地區法律風險),因此區塊鏈世界也產生了多種代幣制度,從代幣的機制上,代幣可以分成3種:應用代幣、權益代幣、和債權代幣,下面分別做一下介紹:
應用代幣
第一種叫做應用代幣(Appcoin),或者叫做用戶代幣(User Token)。顧名思義,就是當用戶需要使用一個區塊鏈應用時需要花費這個代幣。就像在遊戲裡花費遊戲幣一樣。因此、在應用裡使用的越久,如果不購買新的代幣,你手裡的代幣就會逐步減少。應用代幣ICO是最早出現的,也是目前ICO最多的一種代幣種類。包括比特幣網絡的比特幣(BTC),以太坊的以太幣(ETH)都是這樣的應用代幣,應用代幣一般採用POW工作量證明機制。
應用代幣類似人民幣、美元等法幣,是在區塊鏈應用中作為一種交易媒介。正因如此,應用代幣可以非常方便地與其他應用代幣,如比特幣,或者央行貨幣,如人民幣、美元等進行兌換(如果從經濟學角度定義其為代幣,未來會嚴格限制與法幣的雙向兌換)
權益代幣
第二種代幣,叫做權益代幣(Equity Token)。之所以會出現權益代幣,是因為對於一個區塊鏈應用,它可以不被任何一家公司所擁有。那麼,誰擁有這樣的應用呢?這就是權益代幣的所有持有者。因此,與應用代幣不同,權益代幣更類似於公司的股份,權益代幣一般使用POS證明機制。
權益代幣不會隨著用戶使用應用而減少。相反, 權益代幣的持有者還會收到應用的收益分紅。因此,權益代幣類似於持有這個區塊鏈應用(注意,不是公司)的股份。當然,前提是使用這個應用的用戶越來越多咯。新加坡的區塊鏈黃金交易平臺Digix就是通過發行一個叫做DGD的權益代幣,來進行應用眾籌的。
除了可以收到分紅外,因為權益代幣的持有者就是這個應用的所有人。所以,權益代幣的持有者還擁有對這個應用裡事務的投票權,以決定未來這個應用的發展。例如,對於DigixDAO,它的權益代幣DGD持有者可以向應用提出新增功能的提案,也可以對其他的提案進行投票。
債權代幣
第三種代幣,叫做債權代幣(Debt Token)。債權代幣的出現主要是用來解決區塊鏈應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比如,當一個應用突然爆火,擁入大量新用戶。這些新用戶需要應用代幣(Appcoin)來使用這個應用。但這時,可能絕大多數的應用代幣都在老用戶的手裡。而這個應用出於避免其應用代幣(Appcoin)的價格劇烈波動的原因,又禁止老用戶大量拋售自己手中的應用代幣(類似IPO後的大小非股禁售)。
這個時候,這個應用就需要臨時借一筆錢,來購買應用代幣,以滿足新用戶的使用需求。所以,債權代幣就應運而生了。它類似於為應用提供一個短期的貸款。而對於債權代幣的持有者則類似一種儲蓄行為,因為一般都可以獲得一定的利息回報。
債權代幣與權益代幣不同的是,權益代幣類似應用的股份,只要應用持續發展,權益代幣的價值也不斷增長。所以權益代幣一般是作為長期投資。而債券代幣一般沒有鎖定期,所以可以做短期投機。目前發行債權代幣的應用並不多。區塊鏈媒體平臺Steemit算是其中一個。他們的債權代幣Steem Backed Dollar(SBD)就可以用來兌換成他們的應用代幣STEEM。
了解代幣的定義和其分類對於今後面臨的各種ICO,就會有個根本性的認識,不至於自己到底買的是啥都不知道,也不會人云亦云,始終保持清醒頭腦
本文是一篇經濟學類的科普,有助於您了解代幣制度,對ICO的理解更具體;您也可以將本文分享出去讓更多人了解這些知識,您的支持和鼓勵是我最大的動力,長按二維碼關注
長按關注,探索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