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學會傾聽孩子講話是交流的基本要求。尊重孩子,傾聽他們的聲音,能夠創造更多與孩子交流的機會。
如果我們家長經常用心聽孩子說話,用心去和孩子交流,和孩子的關係也會更加親密。現代教育觀裡面就說要經常給孩子傾述的機會。現在大部分家長都是甩手掌柜,以為給孩子吃好穿好就可以了,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陪伴更為重要。傾聽孩子的想法比一味的命令會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1)
全國著名教育專家李鎮西這樣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孩子的煩惱,也許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來,卻是天大的事。對孩子的理解,不是從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孩子的心去理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多次告誡教育者:「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謂「變成小孩子」就是教師要儘量具備「孩子的心靈」——用「孩子的大腦」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體驗,用「孩子的興趣」去愛好。
孩子們的世界既簡單又複雜,有時,家長的一句表揚,他們就會露出天真的笑臉;有時,家長批評的話語,他們也會難受一整天。走進孩子的世界,用心聆聽孩子的聲音,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從教育學來說,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的一系列心理變化。心理發展包括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這個關鍵時期我們要抓住孩子的發展歷程,讓孩子健康科學的成長。
(3)
父母在聽孩子說話時要注意仔細聆聽,父母傾聽孩子的心聲不是單向的溝通,而是一種雙向的互動,也就是說在傾聽的過程中,父母應當飽含愛意。當然,父母關心孩子不是領導關心下屬,所以父母不應像領導傾聽下屬訴苦一樣,除了安慰和勸導之外便是就事論事,而是應該帶著深深的愛走近孩子的內心。傾聽是為了幫孩子化解煩惱,消除困惑,如果這種溝通缺乏愛,那麼就難以深入孩子內心。唯有溫熱的愛,才能把孩子的心靈捂暖,而孩子心中的「冰」自然會融化。
愛可以使人沐浴在春風裡。女孩在困惑失意之時,父母的愛可以給孩子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帶著愛去傾聽,愛會播撒在點滴細節中,沁人到孩子心裡。有了愛的氛圍,孩子自然更容易聽進媽媽的勸導,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需要父母的傾聽,更需要父母的關愛。父母如果能把愛融入每一次的傾聽,那麼與孩子溝通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4)
每個孩子都是發展中的人,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正如朱永新教授說的:對童心的深入了解,也就為教育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相信孩子,鼓舞每個孩子在班級中發揮自己的力量,彎下腰來,多聆聽孩子的聲音,從而激發各自不同的共鳴,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我們共同努力,加油!
文中配圖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