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哈迷」聽說了很久的一本奇書—《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11月問世,雖然網上還沒有開始銷售,但的確有人從實體書店買到了這本書。「哈利·波特」與「哲學」這兩個詞已經有了太久的淵源了,它們從仇敵變成了書名中點頭致意的鄰居,其實有很長一段故事可講。
奇幻文學始祖柏拉圖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第一本《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美國銷售的時候,美國分銷商對書名《哈利·波特與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犯起了嘀咕:會有小孩子去讀一本跟哲學家(Philosopher)有關的書嗎?於是,美國版的書名換成了《哈利·波特與巫師石》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其實,Philosopher與Sorcerer都有「巫師」的意思,不過Philosopher還有一個意思是「哲學家」,書名中出現 「哲學」在經銷商看來頗有些趕客的味道。
Philosopher具有「哲學家」與「巫師」兩重意義不是偶然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柏拉圖儘管沒有嘗試過鍊金,但身上的魔法師氣質是很 濃的。在《高爾吉亞篇》、《斐多篇》、《理想國》、《費德羅篇》和《政治家篇》等對話中,柏拉圖喜歡頻頻引用複雜的神話,他還把神話當作素材來強化觀點。 其中最出名的、綿延至今生命力依然旺盛的神話,就是所謂的大西島—亞特蘭蒂斯島—仍然是奇幻文學與電影最鍾愛的主題之一。他曾描寫雅典面臨大西島的進攻。 大西島位於希臘的西邊,是一個富庶、高度發達的文明之邦,由於自身缺陷無法克服,只能轉而向外界謀求武力擴張。這個故事在今天的電影觀眾看來是非常親切 的,只是大多數觀眾不會想到很多災難片、科幻片常用的故事原型原來出自古希臘的哲學家之手。
柏拉圖最厲害的還不僅僅是給奇幻文學「餵料」,他最厲害其實是他不僅鍾情於論辯,還愛發奇談怪論。比如說他雖然也認為「知識可以傳授」,但同時又拋 出了「知識乃是回憶」的古怪說法。此外還有「哲學當被理解為應對死亡的訓練」、「哲學生活當是嚴肅的生活,在生死攸關之際,寧可一死也不能放棄自己的主 張」等慷慨激昂的哲學宣言,這些說法即使在今天學哲學的學生看來也是很奇怪的:那些書上的抽象說法和「死亡」之類的人生大問題有何相關?
但如果把「哲學」換成「魔法」,把柏拉圖學園換成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他說的一切就又變得很好理解了。
尤其是,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有一段著名論述,將靈魂分為三部分或三方面。他還說過,靈魂可以分成不同部分,這些部分象徵性地體現為人和動物。這 些論述曾經讓缺乏抽象思維能力的學生傷透了腦筋。但今天,任何一個讀過「哈利·波特」系列圖書的同學,都知道這種說法很好理解:伏地魔就將自己的靈魂分成 了七部分嘛。伏地魔此舉實現了自己不死的願望。無獨有偶,柏拉圖也認為靈魂是不朽的。
小說家羅琳還特地發明了一個詞來稱呼盛放靈魂的物體—魂器。哈利·波特要打碎七個魂器,才能將伏地魔真正置於死地。
哲學家鄧布利多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出版後,不僅受到不同年齡的人的歡迎,連世界上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們都為此書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耶魯大學的著名教授哈羅德·布魯姆堅持認為這套書是「永無止境的陳詞濫調」,而《紐約時報》首席書評人角谷美智子則稱「哈利·波特」叢書為「史詩」。
臺灣「中研院」的李奭學教授雖然認為「羅琳的英文修為不輸金庸的中文」,但感覺羅琳的缺陷在於「沒有把文本導向奇幻文學應有的哲學深度中去」。
巧的是,美國幾所大學的哲學教授卻看出這套書還是有一些哲學內涵,他們聯合寫出了這本《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他們認為,羅琳當然不是把小說當作 哲學論著來寫的,但是它們充滿了各種哲學意味。他們邀請我們想像一下,如果亞里斯多德來執掌霍格沃茨,他行事的方式是不是會跟鄧布利多頗有些共同之處?或 者發現哈利·波特的隱形衣和柏拉圖的裘格斯戒指之間的相似之處?
黛安娜·謝分析的是懦弱的德斯禮一家,哈利一生的頭十一年是和他們一起度過的。她特別討論了德斯禮一家遭遇魔法世界之後執意進行自我欺騙的行為。雷思·馬修斯探討了時間旅行或者通過飛路粉旅行是怎麼樣實現的。
很多人都注意到,哈利·波特的命運其實是偶然的。伏地魔聽說過一個預言,他的對手將會是一個在7月底出生的、父母均為魔法界人士的孩子,將來比他更 厲害。除了哈利·波特,還有一個人:納威·隆巴頓。可是伏地魔選擇了哈利,給他「做了標記」。這裡的問題是:「哈利真的是那個命中注定要與眾不同的孩子 嗎?還是因為伏地魔的選擇才使他成為了這個人?」甚至,我們還會意識到,預言不僅是預言了未來,預言還幹預了現實。哈利·波特會講蛇的語言,這來自於伏地 魔的選擇,這種本領在很多次起到了決定哈利·波特命運的作用。
前面談到了柏拉圖與「哈利·波特」書籍不無關係。傑裡·沃爾斯在《天堂、地獄、哈利·波特》一文中對此有更精細的分析。鄧布利多對魔法石有如下一段 議論:「你知道,魔法石其實並不是多麼美妙的東西。有了它,不論你想擁有多少財富、獲得多長壽命,都可以如願以償!這兩樣東西是人類最想要的—問題是,人 類偏偏就喜歡選擇對他們最沒有好處的東西。」
這種令人震撼的談話方式非常類似於柏拉圖驚世駭俗的談吐,當然,這番言論驚得哈利「不知道說什麼好」。還有一次,在《鳳凰社》裡,鄧布利多與伏地魔 有次正面相遇,伏地魔在世界上最怕的就是死亡,鄧布利多就此評論道:「事實上,你最大的失敗就是不能理解還有比死亡更壞的事情……」
伏地魔與希特勒的血統
正如鄧布利多告訴哈利的那樣,伏地魔最不能理解的一件事就是愛。
伏地魔,這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魔法師(他自己這麼認為),為何不理解愛?傑裡·沃爾斯這樣解釋:正因為愛是最終本體,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即使我們必 須犧牲掉自己而去做一些正確的事情,那也是值得的。而在視死亡為最大失敗的伏地魔那裡,「犧牲自己」不是一件可以選擇的事情,而是不可理解的事情。
伏地魔的形象,來自於哪裡?
小說透露給我們,一直提倡血統重要性的伏地魔,自己的血統就不純,他的父親不是純種巫師,為此他殺死了父親家族的人。在現實世界中,最迷戀血統純潔 的人是希特勒,2010年8月24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最新DNA檢測發現,希特勒很可能是猶太人或非洲人的後裔。這種相似不僅僅是單純的巧合。
童話作家羅琳並非單純是一個寫童話的人,她的童話像萬花筒一樣折射著現實社會。她與政治的聯繫不僅僅在於梅德韋傑夫和歐巴馬都「敬仰」她,希望與她會面,與她談談孩子們都喜愛的故事。
羅琳2008年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講,提到她曾在倫敦的大赦國際總部的研究部門工作,因為她需要這份工作來支付房租。她談到自己永遠不會忘記那個從非 洲逃出的被酷刑折磨的受害者。看到了很多資料後,羅琳開始因為那些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東西做噩夢,是文字噩夢。聽眾迫切想知道的是:在這些噩夢中,伏 地魔是否已經出現?他的說話與行為方式是否已經定型?
羅琳沒有像廉價的道德說教者那樣將全部的仇恨指向伏地魔。她沉痛地說:那些選擇不去想他人所想的人可能激活真正的惡魔。因為,雖然我們沒有親手犯下那些昭然若揭的惡行,我們卻以冷漠的方式和邪惡在串謀。
《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這部書涉及的不僅僅是今天意義上的哲學,它的話題包括了許多領域:道德、女權主義、倫理學等等。其中有些話題極富啟發性, 讓人產生聯想,給人豁然開朗之感。也許「哈利·波特」小說本身並沒有李奭學教授所說的「哲學深度」,但通過《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這本書,童話也能夠喚 起人們更多的思考。
(文|曾園 來源|時代周報)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精英人群提供優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於成為你的私人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