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與禪心是一種生命的境界

2020-12-14 紅色智庫信息

沒有佛性的人,何以明心見性?沒有禪心的人,何以當下即佛?有的人,談佛論道,看上去佛性十足,禪心若然,平靜而淡定,但是,一遇到事情,就無法管控情緒,甚至失態。這就是對修行不理解,佛性沒有建立起來,禪心沒好好涵養成功。說白了就是色厲內荏,修行不深。

有了佛性與禪心,人一般就不會為圖一時之快,來結難解之怨了。更不會去賭一時的氣,給心裡增添幾多煩惱。有了佛性禪心,這樣的人不會為了爭一時的輸贏,而無聊地輸掉自己全部的心情。隨心,隨意,隨喜,隨緣,佛要告訴你啥?順從一些,不要硬來,更不要折騰,也不要爭來爭去的,不爭有時候就是一份清醒劑,隨緣就是一種積極的平和心態。

中正平和講的就是心念與心態,包括有什麼樣的言行,就擁有什麼樣的人生,起心動念是特別關鍵的。不受他人幹擾,不受外力左右,人若能活出自我,自然不會與他人攀比,也不會在意他人的評價的。這樣就自然會讓人變得樂觀與坦蕩,生命也就變得單純而喜悅了啊。有了佛心與禪心,人的靈魂就會覺得進入境界,包括每一個夜晚和黎明都是一次生命的重生與升騰。佛性與禪心告訴你每天要歡喜地面對人和事物,這就是對生命最好的無私回報。凡是那些沒有佛性與禪心的人,都是用心斤斤計較,不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哲理。

世間上人們經常為一句閒話爭得面紅耳赤,為了雞毛蒜皮與鄰裡之間打架與拌嘴。甚至夫妻之間也常因為家庭瑣事同室操戈,有的最後只能勞燕分飛各奔東西。佛性缺失了,人會以憤怒代替理智,針鋒相對,冤冤相報,無休無止,直到身心疲憊,兩敗俱傷。禪心少了,說話出口傷人,最後傷了別人,也苦了自己。

佛性就是告誡你學會寬容,善待他人,也是善待之自己的。沒有了佛性,心浮氣躁後搞砸過多少事情呢。失去禪心的人常常為了小事而生氣,連自己也不放過,當然也斤斤計較不會放過他人的。佛心與禪心,讓人懂得以智慧與慈悲來處理問題,心裡就從來不會經常糾結的。否則,心裡放不下別人,何來的慈悲之心呢?

一個佛性與禪心具足的人,肯定做人懂得換位思考,肯定善待別人。肯定能感受別人的難處,也能體諒別人的不易,更能饒恕別人的錯誤。佛性禪心的生命是一種生命的境界與靈魂的回聲。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星雲大師曾經說,我們執著什麼,往往就會被什麼所騙。而我們執著誰,常常就會被誰所傷害。所以,我們要學會放下,凡事看淡一些,看開一些,看透一些,不牽掛,不計較,是是非非無所謂。無論失去什麼,都不要失去好心情。

把握住自己的心,讓心境清淨,潔白,安靜。當下放下不等於放棄,執著不等于堅持。金剛經裡說,人生本就是一場浮雲,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如此要學會看輕一些事,學會看淡一些糾結與矛盾。如果蒼天專門去虐待一個人的話,肯定是對這個人的偏愛了,因為蒼天要成就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所以說,如果生活還有不愉快,那就把不愉快當成是另一種方式的冷幽默。一個人經不起考驗,說明了心不定,佛性禪心談不上。心靜,則智慧與佛性都生。心安,則心態與禪心都定。(楊兆波 南魯代 杜汾河)

相關焦點

  • 一畫:是一種創作原則,一種創作心境,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人生境界
    禪宗認為,一切眾生,本有佛性,其靈明就是一個具足的世界,它本自清淨,但是被煩惱覆蓋,被欲望纏繞,使性遁跡難見,這性就是佛性,真性,也是自性,它是人的本然之性。以慧能為代表的南宗禪實現了最終實體的佛性和人的自性的合一,認為佛性就是自性。禪宗強調在了悟之後,這個自性就會自然顯現,自在圓滿,絲毫不隱藏,朗照一切。
  • 你可以不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你知道什麼是佛性嗎?
    若以美好的色相、悅耳的聲音來尋覓真如佛性,那是一種邪知邪見,並不能領悟如來真正的佛性。情是一種心靈感覺,情中自有妙趣;淡是一種心靈味覺,淡裡自有佳境。和為貴,所以才要和睦、和善、和平;忍為高,所以才需要忍讓、忍耐、隱忍。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覺」和「覺他」的德行。佛性,最講一個「善」字;禪境,最講一個「淡」字。
  •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麼佛性從何而來?動物也會有佛性嗎
    他首先不說疑問,他先讚嘆佛的果地,說: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這裡講到的這七種,都是佛圓滿了果位以後所得的殊勝功德。
  • 禪心是什麼?為什麼說擁有禪心的人能自由自在、幸福快樂?
    一個人如果有禪心,或有清淨空冥的意願,就會活得自在一些、自由一些、快活一些、幸福一些。何謂禪心,林清玄先生總結出四種要求:第一:你我一體的心叫做禪心。第二:有無一如的心叫做禪心。世間上有的人凡事求多、求好、求擁有,但也有的人刻意遠離名利、在深山裡隱居,他們要體會無的境界,在無的裡面感受無名、無利的逍遙自在,但是真正的得道者不追求有,也不用太躲避世間的有而刻意去追尋無,應該要做到即使擁有但不執著,能隨緣隨喜的灑脫自在。第三:包容一致的心叫做禪心。
  •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指的是一種境界
    首先,我們生命中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有的人像人,有的人像鬼。總之,我們很難遇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就算是兩個看上去很像的雙胞胎,也存在著微妙的區別。而一個學佛的人,很重視融解自我。有很多學佛功夫比較深的人,據說可以達到無我的境界。國外的修行者也很熟悉一句話,大意是有人打了你的左臉,你就主動把右臉湊上去。
  • 七首山水禪心詩詞: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七首山水禪心。1.《浣溪沙·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宋.蘇軾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這樣的生命狀態未收汙染,豈能生病,就更別說求醫的事情了。人人都是未來佛,都深重佛性在心中,需要我們慢慢地去開發、啟迪、認識,自會明了、醒悟,創造出真境地來。4.
  • 【上海】《佛性論》討論:第三場
    佛性(tathāgatadhātu)即「眾生皆具成佛之因」,也就是「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印度佛教主流的佛性、如來藏教法,與中國文化本有的大乘氣象相結合,形成了佛教中國化的代表——禪。 二、《佛性論》的作者是世親菩薩,精通大小乘經論;譯者是真諦法師,與鳩摩羅什、玄奘、不空並稱為四大譯家。 三、「佛性」即「眾生皆具成佛之因」。1、佛性是我們本來有的「真如」境界,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無為法。
  • 生命禪學營 國際青年尋回真心
    希望透過五天的課程和活動,展開自我探索與開發,尋回真心,創造生命價值。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學員平均年齡二十四歲,且來自五大洲,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南非、肯亞、澳洲、中國大陸、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新加坡、越南、印尼、汶萊及臺灣等,會場散發青春熱力。
  • 「墨印禪心——果光法師書畫展」在山東青州隆重開展
    墨印禪心書畫精品展現場果光法師書法結緣題贈信眾果光法師一行參拜青州博物館龍興寺佛教造像參展的書畫作品佛教在線山東訊 2014年1月3日上午10時,由青州福澤軒、徐州莫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泰山捲雲軒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釋心博雅藝術機構、青州萬荷藝術館等單位共同承辦的 「墨印禪心——果光法師書畫展」在山東省青州市萬荷藝術館隆重拉開帷幕。
  • 【開悟 證嚴法師的生活禪心】急功好利事難成
    幾個月後,他的劍道精粹人微,終於成為日本非常有名的劍道家。由此可知,學習任何技能都不可急功好利,要從日常生活中培養耐心、信心,凡事多用心!本文選自《開悟  證嚴法師的生活禪心》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開悟 證嚴法師的生活禪心】積壓的瞋恨好可怕【開悟 證嚴法師的生活禪心】瞋為毒之根【開悟 證嚴法師的生活禪心】守本分【開悟 證嚴法師的生活禪心】少年得志悔恨多【開悟 證嚴法師的生活禪心】危險的自由
  • 心藏一冊不朽情書,為了與你的純真美好相遇,我該修成怎樣的佛性
    心藏一冊不朽情書多情活佛的潔白仙鶴只戀理塘的天堂為了與你的純真美好相遇我該修成怎樣的 佛性晨鐘暮鼓 雲水禪心盈一眸清遠 掬一捧淡然疲倦的軀體在世間流亡不朽的精神 在你
  • 古箏古琴 雲水禪心 城市森林中不孤獨的我們
    古箏版有古曲,名曰《雲水禪心》相傳,石景山間,有一少女,名禪心。悟性頗高,慧質天生。不久,來一雲遊的修行者,號「雲水」。雲水辭行,禪心送了十六裡。終須一別,雲水奏曲致謝,禪心折柳相贈。曲名曰:雲水禪心。
  • 生命的最高境界(頓悟)
    來源:詩詞天地(ID: shicitiandi)一說到境界,我們就會想起:人生的境界,自律的境界,生活的境界,生命境界.不知不覺中,我們好像都在追求著某種境界。那麼,境界究竟為何物?境界,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一種自我修持的能力,體現了一個人的修為與素養。下面這些境界,你都達到了嗎?忙中不說錯話,所以,我們走的每一步,都要深思熟慮,更要保持清醒。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抬頭有方向,低頭亦清醒。
  • 弘新開示:人生的最高境界,平常心
    『人生的最高境界,平常心』(〇一)平常心中妙佛道,直心道場樂逍遙。真心妙行大道願,佛心妙顯大智慧。(〇二)不說是非不說惡,清淨自在過生活。真修佛心妙修行,道本自然平常心。(〇三)心無所求皆隨緣,清淨妙覺心自安。平常心中生活禪,頓悟本心妙安然。
  • 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境界
    感悟 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境界 作者/心柔 一直覺得,寬容,是一種美德。但同時,它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很多時候,道理是道理,行動是行動。能為者,必懂其理也,而知其理者,卻未必能行之。
  • 空寂 日本審美哲學的最高境界(深度好文)
    而作為「泛神論宗教哲學最高範疇的神,是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的象徵;是整個自然界和人。」「構成靈的實質的,乃是生的欲求所具有的豐富熱情,而不是渺渺茫茫在夢中或錯覺中所見到的東西。……有靈觀的核心,實在是根據人性所有的根深蒂固的情感這個事實的,實在是根據生之欲求的。」可見,「萬物有靈「觀念的實質,是對生命的崇拜和禮讚,是對宇宙的一種精神把握。
  • 茶韻禪心,回歸自然「原創」
    禪服由漢服演變而來,以自然歸真的禪意理念,大氣超然,是一種精神回歸,彰顯出禪的風韻。禪茶文化的內涵: 「正、清、和、雅」。既有儒家的正氣,道家的清氣,佛家的和氣,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氣。一書、一茶、一禪心,茶禪一味,品味人生。年少輕狂,青春銳氣,時光划過指尖,蒼老了顏容,歲月磨平了稜角,沒有年輕時的鋒芒、張揚。
  • 壇經十六:五逆重罪和一闡提是否仍有佛性?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接下來詢問之中印宗法師得知他就是五祖當年挑選的衣缽傳人,自然想要親身驗證一下他的境界,是否貨真價實,畢竟這是整個禪宗的大事,不能不慎重。01五逆重罪之人是否仍有佛性?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譯文:印宗法師又問道,什麼才是佛法的不二法門呢?
  • 【每日靜心】淡然,是一種境界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人生因淡然而清雅,生命因寬容而博大。 儘管歲月滄桑,世界依然,生命依然。 靜靜的人生,就是一路風景,一路歌。
  • 生命兩大寶藏——胎息與佛性(3)
    生命來自胚胎,本自胎息而發,重新返回先天的胎息,是生命的自我再生。進入胎息,就是步入生命的本源之地,可以使生命發生返老還童的蛻變。道家的一種修煉方法。《後漢書·方術傳下·王真》:「年且百歲,視之面有光澤,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嶽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 李賢注引《漢武內傳》:「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習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 晉 葛洪 《抱樸子·釋滯》 :「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坐胞胎之中,則道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