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佛性的人,何以明心見性?沒有禪心的人,何以當下即佛?有的人,談佛論道,看上去佛性十足,禪心若然,平靜而淡定,但是,一遇到事情,就無法管控情緒,甚至失態。這就是對修行不理解,佛性沒有建立起來,禪心沒好好涵養成功。說白了就是色厲內荏,修行不深。
有了佛性與禪心,人一般就不會為圖一時之快,來結難解之怨了。更不會去賭一時的氣,給心裡增添幾多煩惱。有了佛性禪心,這樣的人不會為了爭一時的輸贏,而無聊地輸掉自己全部的心情。隨心,隨意,隨喜,隨緣,佛要告訴你啥?順從一些,不要硬來,更不要折騰,也不要爭來爭去的,不爭有時候就是一份清醒劑,隨緣就是一種積極的平和心態。
中正平和講的就是心念與心態,包括有什麼樣的言行,就擁有什麼樣的人生,起心動念是特別關鍵的。不受他人幹擾,不受外力左右,人若能活出自我,自然不會與他人攀比,也不會在意他人的評價的。這樣就自然會讓人變得樂觀與坦蕩,生命也就變得單純而喜悅了啊。有了佛心與禪心,人的靈魂就會覺得進入境界,包括每一個夜晚和黎明都是一次生命的重生與升騰。佛性與禪心告訴你每天要歡喜地面對人和事物,這就是對生命最好的無私回報。凡是那些沒有佛性與禪心的人,都是用心斤斤計較,不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哲理。
世間上人們經常為一句閒話爭得面紅耳赤,為了雞毛蒜皮與鄰裡之間打架與拌嘴。甚至夫妻之間也常因為家庭瑣事同室操戈,有的最後只能勞燕分飛各奔東西。佛性缺失了,人會以憤怒代替理智,針鋒相對,冤冤相報,無休無止,直到身心疲憊,兩敗俱傷。禪心少了,說話出口傷人,最後傷了別人,也苦了自己。
佛性就是告誡你學會寬容,善待他人,也是善待之自己的。沒有了佛性,心浮氣躁後搞砸過多少事情呢。失去禪心的人常常為了小事而生氣,連自己也不放過,當然也斤斤計較不會放過他人的。佛心與禪心,讓人懂得以智慧與慈悲來處理問題,心裡就從來不會經常糾結的。否則,心裡放不下別人,何來的慈悲之心呢?
一個佛性與禪心具足的人,肯定做人懂得換位思考,肯定善待別人。肯定能感受別人的難處,也能體諒別人的不易,更能饒恕別人的錯誤。佛性禪心的生命是一種生命的境界與靈魂的回聲。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星雲大師曾經說,我們執著什麼,往往就會被什麼所騙。而我們執著誰,常常就會被誰所傷害。所以,我們要學會放下,凡事看淡一些,看開一些,看透一些,不牽掛,不計較,是是非非無所謂。無論失去什麼,都不要失去好心情。
把握住自己的心,讓心境清淨,潔白,安靜。當下放下不等於放棄,執著不等于堅持。金剛經裡說,人生本就是一場浮雲,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如此要學會看輕一些事,學會看淡一些糾結與矛盾。如果蒼天專門去虐待一個人的話,肯定是對這個人的偏愛了,因為蒼天要成就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所以說,如果生活還有不愉快,那就把不愉快當成是另一種方式的冷幽默。一個人經不起考驗,說明了心不定,佛性禪心談不上。心靜,則智慧與佛性都生。心安,則心態與禪心都定。(楊兆波 南魯代 杜汾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