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參觀僑鑫博物館
鎮館之寶
□文/羊城晚報記者 朱紹傑 趙鵬
歷時兩年的籌備建設,兩萬多平方米的佔地面積,仿中國古代銅鼎的建築外形,打造出南中國最大私人博物館———僑鑫博物館。
博物館擁有中國陶瓷、青銅器、琺瑯器、漆器、玉器、舍利塔、書畫、木簡和木版畫等多個門類的藏品兩萬餘件。在僑鑫集團董事長周澤榮看來,這裡有望成為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的高端平臺。
在這些豐厚藏品中,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塔與掐絲琺瑯器引人注目。前者是佛界聖物,內藏兩千年前火化的佛祖留下的骨舍利,塔身則由水晶和金銀製作而成,為博物館鎮館之寶;而後者,則是一套完整的清代乾隆宮廷用品,寶藍色的琺瑯器擺成清朝皇家客廳模樣,25件藏品從屏風、桌椅到花瓶全部都是乾隆年間的宮廷御用品,製作精美,極其珍貴。
博物館特別專設兩個展廳放置陶瓷藏品。展品從新石器時代的大溪文化時期的紅陶彩繪罐,到清朝陶瓷器,基本沒有斷代。博物館內最有特色的當屬字畫展廳,與其他博物館不一樣的是,僑鑫博物館展出的字畫並非中國傳統字畫,而是西夏紙畫。
西夏畫存世甚少,而這裡的西夏畫是目前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其題材涉獵豐富,上至佛像菩薩、密宗造像、羅漢高僧、伎樂飛天、神將力士,下至人們日常生活、勞作。細緻地反映了當時西夏一朝富有民族區域特色的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甚至描繪了古代西夏人的服飾、髮型等生動細節。
這批西夏畫都附有西夏文題記。西夏文字創製於西夏立國之初,它模仿吸收了當時的漢字,在形體上與漢字非常相似,但結構複雜、筆畫繁多,被當時的宋朝人稱為「若符篆」。後來西夏國滅,党項民族逐漸融合於其他民族,西夏文也幾乎成為無人可識的文字。
當今學界,通曉西夏文字的專家屈指可數。這些字畫或將為西夏學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實物,對深入研究西夏佛教繪畫藝術風格乃至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具有重要價值。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200多幅帶字畫作,僑鑫博物館已經從北京聘請專家來破譯「天書」。
另外,博物館還收藏有西夏彩繪木版畫。它採用紅、黃、綠、黑四種顏色繪製而成,內容有佛、菩薩、馬技、練功、飛天、飛龍、天馬行空、二虎吞日、二牛格鬥等,部分作品也帶有西夏文題記。同樣可見党項民族的民風、民俗、歷史、宗教、繪畫藝術。
在全國3415家博物館中,私人博物館只有456家,僑鑫博物館希望為中國民間文博事業體制創新作出貢獻。
11月7日僑鑫博物館揭幕當天,文化部長蔡武發來賀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古文物保護專家團團長菲利普、巴西聖保羅藝術博物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俄羅斯博物館、柏林國家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數十家國內外博物館的館長等出席了開館儀式。
朱紹傑、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