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插畫:Juice
今年網絡上有一個流行語——假精緻,它指的是某些年輕人表面光鮮亮麗,為追求精緻的生活,超越自身能力地消費,給外人外人創造一種精緻的假象,實則背地裡負債纍纍,日子過得一團糟。當精緻成為生活新風尚,不少人紛紛加入其中,諸多寶媽也陷入了「假精緻」的漩渦。
林女士生完寶寶後做起了全職媽媽,在家帶娃的空閒時間,她看到朋友圈的好友們隔三差五地秀精緻的下午茶、出國旅遊照、奢侈品、高端護膚品等等,她看著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也開始「偽裝」自己的生活。
家庭條件普通的她如何逆襲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假精緻」,她帶著孩子去名牌服裝店試衣服並拍照發朋友圈,省吃儉用一段時間後,狠下血本帶娃去高級餐廳吃飯並拍照……看到好友們的點讚和羨慕的評論,她的優越感油然而生。
類似林女士這樣的假精緻媽咪不在少數,如下幾種行為在外人眼裡真的很掉價,並且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育。
1、在社交平臺曬照
儘管真實的日子過得十分拮据,是一個典型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被孩子教育折磨的疲憊不堪的「普通人」,可是朋友圈裡的自己卻是「精緻有錢人」和懂得教育的父母,這類寶媽隔三差五地曬生活,給孩子報興趣班、參加各種比賽,帶娃到各地旅遊等等,或許一頓精緻早餐的背後是是髒亂不堪的居住環境,刷爆信用卡換來的高級化妝品的背後是吃了一個月泡麵的拮据。
2、打腫臉充胖子
有的家庭本來收入不高,非要在外人面前擺出一副有錢的派頭,尤其是看著別的孩子有高級玩具、穿名牌衣服,完全不顧實際經濟條件,咬緊牙關也要給娃整一套,自己明明身心俱疲,卻還要佯裝輕鬆的模樣。
這種被物慾支配的虛榮心,其實是一場虛浮的自我表演,表面絢爛多彩,內裡空洞不堪,外人看來很low。
3、生活必須要有儀式感
正如張愛玲所說生活需要有儀式感,適時地製造儀式感會增加生活的趣味性,可是過度「偽造」儀式感,會讓經濟壓力猛增,讓多數人活成了本末倒置的樣子,網絡上稱這類人為「隱形貧困人口」,她們外表精緻無比,可是口袋空空如也,為了展示優越感,死要面子活受罪,一味地打造面子,而裡子破敗不堪。
有的媽媽帶娃時非常喜歡秀「儀式感」,比如過節收到的紅包、鮮花和禮物,吃飯時的精緻擺盤,每天給孩子打扮的時尚潮流等等,要知道真正的儀式感不是靠昂貴的服飾和物品加持,而是對生活彰顯出的積極、自信、自律的態度。
母親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必須要以身作則,給娃樹立好榜樣,而假精緻行為無疑是欺騙行為,可能助長孩子的虛榮心,為了延續母親創造出來的「優越感」,做出某些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假精緻行為會讓孩子失去對現實的判斷能力,誤以為自己的家裡真的很有錢,在金錢中迷失人品和到的,他們可能會產生攀比心理,一旦別人比自己好,內心就不平衡。
父母的金錢觀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過度彰顯物質享受,可能會讓娃忽視精神層次的培養,變得拜金和崇尚享樂主義。
有的假精緻媽媽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多的金錢和時間,經常會以此對娃進行道德綁架,讓孩子感覺到不堪重負,比如:「我省吃儉用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了你,你為什麼不聽話?不好好學習?不讓我省心……」
假精緻的媽媽們整日戴著面具生活,丟失了最真實的自己,活在別人的羨慕和誇讚中而忘乎所以,自己過得很累,卻還要樂此不疲地繼續佯裝。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經濟水平和消費觀念,一味追求假精緻的媽媽,給孩子製造的一種富裕假象,這樣會讓孩子不懂珍惜、不懂感恩的心態。
你可以帶孩子購買打折的商品,讓他們學會勤儉持家,也能帶他們去高檔餐廳,開拓眼界增長見識,但是你不能在孩子面前哭窮或者過度消費,你要做的是在粗糙的生活中適度的精緻,在經濟條件的允許下,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