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口紅,大英博物館的小黃鴨、國家博物館的書籤,這些帶著「網紅」標籤的文創產品,已將中國藝術衍生品市場推向火熱。故宮博物院超過一萬種文創產品創下的15億銷售額,成為中國文創產業高速發展中的佼佼者和縮影。
更多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則在思考設計怎樣的藝術衍生品以吸引更大受眾,以及如何拓展文創產品的商業空間和銷售渠道。
圖/昊藝術設計商店
5月19日,昊藝術設計商店(HOW Store)正式登陸北京,入駐位於王府井地區最具品牌聚集效應的旗艦商業中心王府中環。「藝術商店脫離美術館的空間,獨立進駐異地核心的商圈,這開啟了歷史的篇章。」
昊美術館創始人、收藏家鄭好說,自從昊美術館2017年在上海浦東開幕,他就試圖打造一個整體的商業模式,將美術館、藝術酒店、藝術商店、雕塑公園以及藝術教育、藝術駐留項目相結合,打造一個多維度的藝術設計社區,昊美術館2018年的參觀人數達到22萬,藝術衍生品的收入也近千萬。
圖/昊藝術設計商店
走進昊藝術設計商店北京王府中環店,在800多平米布局精巧的空間內,錯落陳列著不同品類的藝術品,直接將人領入全球著名藝術家的大IP世界。
從傑夫·昆斯的氣球狗、草間彌生的波點南瓜、村上隆的太陽花海報、梵谷的一系列衍生品,以及建築師扎哈·哈迪德的版畫和瓷器……琳琅滿目的繪畫、裝置、圖書、首飾、包袋等,讓人意識到,這並不是一家藝術小店,而是將限量藝術品、高端家居飾品、藝術衍生品和設計師品牌聚集一處的藝術空間,它既是美術館的延續,又是貼近年輕一代消費者的藝術百貨店。
藝術能有多少轉換和延伸的方式?藝術與商業能在多大程度上聯姻?一家美術館要以怎樣的商業配套來支撐高昂的運營成本?這是鄭好創立昊美術館時最關切的問題。
而今,昊美術館旗下的藝術設計商店進駐高端商場,其體量之大,品類之豐富,在國內屬首例。這種商業形態也在試圖回答,當藝術商店進入商場,其銷售的渠道被開拓,賺錢能力是否會相應提升?
藝術+商業
昊藝術設計商店北京新店開業前,項目負責人張楊文在王府中環觀察了幾天。
王府中環是由香港置地斥資10億美元打造的首個商業項目,雖置身遊客最密集的王府井大街,但因其高端的消費定位,進來的顧客並沒有周邊商場那麼嘈雜紛亂。
「並不是所有的遊客都會進來。」張楊文發現,這裡的定位天然地隔離了一部分遊客群體,同時也帶來難以預估的新客群,他們購買力更強,顯然也更有精神文化消費的需求。
王府中環匯聚著Gucci、Prada等奢侈品牌,開設了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亞洲旗艦店,同時也擁有風靡全國的「言幾又」書店,成為北京文化商業的新地標。因此,昊藝術設計商店的進駐,乃是「藝術+商業」模式的一拍即合。
他們很早就拿到一份王府中環詳盡的客群數據分析,對顧客構成、消費行為習慣都有嚴謹的調研。「我們拿到的客群畫像很清晰,這裡的VIP群體消費力很高,我們也相應調整了商品的品類,尋找更有個性、調性與差異性的商品。」張揚文說。
儘管昊藝術設計商店在上海和溫州都有店,但北京店是首次嘗試獨立於美術館體系、進入商業系統。
這種跨越在中國藝術市場並無先例,看似一場冒險,其實完全在掌控之中——他們的目標消費者是年輕、熱愛藝術、且有一定購買力的群體,這與王府中環的客群不謀而合。
在這裡,幾千種產品包羅從百元的設計產品到幾十萬元的限量藝術品。你可以花幾十元滿足自己對梵谷的熱愛,也可買下藝術家作品,跨入初級收藏的門檻。
商場與藝術的融合不算新話題,上海K11、北京僑福芳草地都是「藝術+商業」的成功範例。但不同在於,當一個設計感極強的藝術商店出現在奢侈品林立的商圈內,它會以更多樣化的方式,集中地吸引消費者。
昊藝術設計商店代理了全球約140個藝術和設計師品牌,能確保上萬件藝術商品不間斷地在不同店鋪之間循環流動。它同時呈現著藝術家的原作、複製品與衍生品,既是商店,也像是展館。藝術愛好者能在一次無意間的邂逅提升其藝術審美,一次購買行為也許會培養出潛在的藝術藏家。對商圈而言,藝術商店的進駐,也成為差異化競爭的選項。
圖/昊藝術設計商店
藝術商店反哺藝術
在中國的藝術商店中,UCCA藝術商店無論從成熟度和知名度上來說,都是業內先行者。
很多年輕人到UCCA不只是看展覽,而是走進UCCA藝術商店先轉一圈。這種情形與美國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設計商店(MOMA Design Store)如出一轍,很多遊客即便沒有參觀博物館,也會選擇到MOMA設計商店先購物。這間開設於1989年的設計商店並不是美國第一家藝術商店,卻在2013年躍升為美國最聞名、盈利能力最強的藝術商店。
在MOMA,其銷售團隊面對的是一個更大更複雜的市場。MOMA在美國紐約的三家店鋪,以及在日本的兩家店鋪,都依賴著銷售總監艾曼紐爾(Emmanuel Plat)制定的嚴密工作計劃。
每年,銷售團隊要研究、考察,然後審慎地挑選出六千多種產品,他們考慮的因素包括:這件商品有用嗎?它能解決什麼問題?是否擁有創新的設計、新的技術,或是運用了新的材料?它與MOMA博物館有什麼關聯嗎?最後一個,也是最關鍵的,人們會為之花錢嗎?
從幾美元的明信片到高達6000多美元的廚房用具,MOMA用設計展示了藝術與生活的無邊界,甚至左右了紐約乃至美國設計界的潮流。
有趣、便宜、實用、異想天開,這是MOMA挑選藝術衍生品和商品時最看重的,但事實上,只有75%的藝術商品符合銷售團隊苛刻的挑選。如今的MOMA設計商店,是人們到訪紐約必去的景點之一,其每年營收可達數十億元人民幣,已成為全球商業藝術的典範。
昊美術館(上海)三樓的昊藝術設計商店,也試圖把藝術家的IP做成一系列「藝術百貨」,根據不同展覽推出相關藝術衍生品。未來,昊美術館的核心收入來源與藝術機構中的最大版塊,就是藝術商店。
張揚文認為,昊藝術設計商店開拓了美術館零售的新業態,這裡將匯聚來自全球的優秀創意藝術設計,「在未來,人們或許會像逛超市一樣購買藝術品。」
藝術商店進駐商場不僅是趨勢,也是昊美術館未來整體布局的重頭。他們已接到來自全國多個商圈以及地產商的邀約,未來計劃在中國十多個城市開設不同體量、針對不同市場定位的藝術商店。
「我們之後的商圈進駐計劃會加快,變成可以複製的商業模式。」他也坦言,這樣大體量的商業模式沒有先例,只能嘗試著做,「藝術衍生品的屬性決定了不同商品的價格區間很大,這也代表我們的天花板高度可以不斷擴大。藝術商店是美術館體系裡面延伸出來的,我們看好它的盈利模式。將來,藝術商店的利潤也會反哺到美術館,形成良性的商業循環。」
有數據顯示,中國衍生品產值超過500萬元人民幣的博物館僅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兩家,相比之下,英國泰特博物館商店年銷售額3至5億人民幣、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商店年銷售額達到5至7億人民幣。
早在2013年,歐洲藝術基金會報告就測算出,中國內地的藝術衍生品市場潛力在2000億元人民幣以上。「中國衍生品藝術市場,還處於早期階段。」張揚文說,未來幾年,他們將會有幾十家HOW Store集合店在亞洲各地出現。而中國美術館、博物館文創產品連接大眾消費者的市場空間,還很廣闊。
(來源:第一財經 吳丹)